“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浸润式美育策略

2024-09-05 00:00:00毛丹萍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了人类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珍宝,它不仅内涵丰富,还散发着独特的吸引力。非遗文化作为一种关键的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幼儿的美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教育内容与非遗文化相融合、教学方法的创新、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等方面的研究,为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这对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艺术素养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非遗文化传承背景下,如何将浸润式美育实践应用于幼儿园教育中,分析其可行性、可操作性及有效性,这对于深化幼儿美育改革、提升幼儿综合素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也踏上了新的旅程。面对“培养谁、如何培养、为谁培养”等核心问题,教师要响应时代对教育的全新要求,加强美育在新时代教育中的地位,这成为时代赋予教育的崭新使命。幼儿园作为素质教育的筑基时期,也是实施美育的起始阶段,在幼儿心中深植向美、崇美、爱美的素养之苗尤为重要。非遗文化是幼儿美育中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由此来看,将非遗文化作为幼儿园美育内容,能够提升幼儿园美育的教育价值,更符合国家对学前教育美育的要求,通过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实现幼儿园美育目标。

浸润式美育是一种全面、深入、持久的美育方式,它通过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浸润式美育实践中,不仅能够有效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且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教育实践不仅能够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全面构建“幼儿园—家庭—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高质量美育教学新生态。

一、环境浸润,构建非遗美育的无声教育空间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与审美价值。非遗文化的感知、体验与传承可以通过幼儿园浸润式美育实践来实现,而环境正是最具浸润性的隐性美育课堂。鉴于幼儿具有模仿能力强、观察敏锐、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特点,为了使浸润式美育发挥最大的育人作用,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丰富多元的艺术环境,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幼儿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使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到非遗文化,从而在环境中获得审美感受、情感传递和品德启蒙,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幼儿,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一)创设非遗美育环境

依托艺术主题活动,收集幼儿制作的各式各样的非遗手工作品,并根据主题或者作品形态等进行陈列。如美工区,张贴“十二生肖”等活动中幼儿的剪纸作品;非遗文化作品角,展示色彩鲜丽的妆糕人、造型独特的漆线雕、充满创意的簪花围等作品,让幼儿在班级一方小小的学习空间里,在丰富多彩、触手可及的非遗艺术作品环境中丰富艺术感受,在环境中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素养。

(二)打造非遗文化体验馆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专门设立了具有园本特色的非遗文化体验功能室。这一功能室不仅作为幼儿进行非遗文化教育的活动场所,而且拥有浓厚的闽南民俗风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充满美学氛围的学习环境,结合每学期的非遗主题,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分项目板块集中展示了泉州独特的非遗文化,让幼儿置身其中,自由感受非遗之美的震撼与力量,自觉做非遗文化的小小传承者。

(三)美育实践与非遗融合

在非遗传承的背景下,幼儿园的浸润式美育实践为幼儿创造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学习环境。通过与非遗文化的亲密接触,幼儿能够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教师创设浸润式学习体验,将非遗元素巧妙地融入日常活动。例如,在欣赏木偶表演时,幼儿会被其生动的形象和精彩的表演所吸引,有利于培养对传统艺术的兴趣;而在参与拍胸舞的学习中,他们能体验到身体律动带来的愉悦,感受节奏与韵律之美;在制作与非遗项目相关的手工艺品时,如木偶、花灯等,有利于幼儿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感受非遗文化的内涵;在艺术欣赏中领略优雅的南音、感受动人的梨园戏时,幼儿可以运用说、唱、演的形式体验闽南童谣的诙谐有趣;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讲述、图片展示等方式,向幼儿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认知,还能够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这种浸润式的美育实践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体验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幼儿将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在未来能够自豪地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二、多元教学,探索非遗美育课程的融合路径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言:“总的来说,学习动机在年幼时应避免被动状态,应尽可能建立在激发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上,其表现应保持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确如此,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非遗文化传承背景下,创新幼儿园浸润式美育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要想实现幼儿美育与非遗文化的创新融合,教师需要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遵循多样性、趣味性原则,多维度、多视角、多创意地展开艺术教学,这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让非遗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一)情境创设

教师可以创设与非遗项目相关的情境,如搭建古厝场景、布置花灯展示区等,让幼儿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非遗文化环境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幼儿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在学习惠女服饰时,教师可以打造一个惠女生活场景,让幼儿穿上惠女服饰,参与日常活动中,感受惠女服饰的独特之美和文化内涵。

(二)游戏化教学

教师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游戏活动,能够促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实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木偶剧设计一系列的互动游戏,引导幼儿亲手制作简易的木偶,并在课堂上进行木偶表演。在这样的游戏化教学环境中,幼儿能够更加生动地体验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互动体验

教师组织幼儿参与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如学习拍胸舞时,让幼儿跟着传承人一起跳动,感受舞蹈的节奏和力量;制作簪花围时,让幼儿亲手选材、设计和制作,体验传统工艺的乐趣。通过亲身体验,幼儿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合作学习

教师鼓励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非遗项目。如以闽南古民居建筑为主题,让幼儿从建筑结构、装饰、历史等方面进行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可以相互交流、分享想法,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五)多媒体辅助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展示非遗项目的精彩瞬间和背后的故事,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播放梨园戏的经典片段,让幼儿欣赏戏曲的唱腔、表演和服饰等,感受梨园戏的艺术魅力。

创新幼儿园浸润式美育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让非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相信非遗文化将在幼儿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家、园、社协同,打造非遗美育的同心教育圈

营造良好的非遗美育生态离不开家、园、社协同育人。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原则,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活动应该秉持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因此,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非遗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整合,共同构建一个“园内+园外”的非遗美育活动平台。这样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建立“共学共研、和谐统一”的非遗美育生态系统,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在浸润式教育中全面发展。

(一)将非遗资源“请进来”

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幼儿园浸润式美育实践中,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接触,能够使幼儿从专业角度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让幼儿对非遗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幼儿园可以邀请火鼎公婆非遗传承人,挖掘具有相关非遗资源或艺术特长的家长,利用家长开放日、亲子小组活动等契机,积极开展以“火鼎公婆”为主题的亲子美育活动,如火鼎公婆民俗舞蹈体验、火鼎公婆参观装扮、火鼎公婆道具泥塑制作等,让主题活动与亲子体验活动积极融合。此外,还可以联合社区开展非遗文化主题活动,如非遗文化节等,让幼儿园成为社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提高幼儿对非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二)让美育教学“走出去”

幼儿园要积极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社区中的非遗资源,如与博物馆、非遗馆、艺术馆等建立合作,共同开展非遗文化教育活动。这些场馆通常拥有丰富的藏品和展览资源,能够为幼儿园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在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去研学,让孩子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丰富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感受蕴含在其中的美,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幼儿园可以与非遗馆的艺人合作开发非遗文化课程、教材等,为幼儿教育提供更专业的支持。

(三)让美育实践“活起来”

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合作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资源得以共享。通过线上平台,幼儿园可以与各地的非遗传承人等进行交流合作,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和灵感。同时,线上平台能够为幼儿提供线上学习和互动的机会,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家、园、社资源的广泛整合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的美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还能够扩大非遗文化传播范围,加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从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构建一个多元共融的美育生态,促进非遗文化在更广泛的群体中得到传承与弘扬。

四、结语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孩子都是文化的传承人,一句鼓励、一抹淡彩、一点创意、一次活动,就能为幼儿绘就一个五彩童趣的非遗世界。面向未来,教师还要持续研耕幼儿美育与非遗文化的园本浸润方案,让非遗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幼儿美育的课堂中落地生根,开启非遗传承的艺术之旅,绽放童趣精彩的成长之美!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非遗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幼儿园浸润式美育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xczx22-223)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