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在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05 00:00:00李婉莲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方式也在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如何有效地融合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教育理念,成为语文教学领域尤为关注的焦点。技术支持下的思维可视化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尤其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将抽象的文字与具体的图像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可视化,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可视化与读写融合之间的结合是对小学语文教学极为有益的探索。在阅读教学中,思维可视化能够助力学生建立起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认识,而在写作教学中,它又能帮助学生清晰地组织和规划写作内容,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和深入,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更加自信和有创意地进行个性化表达。

一、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其设计理念在于通过图形的方式展现信息结构,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在课文教学的初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包括主题、情节、角色和环境等,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教师在黑板或互动屏上直观地呈现这些结构,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捕捉故事轮廓,并理解文本内容的逻辑关系。在阅读和讨论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画出角色之间的关系、主题和分支内容等,这一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在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先绘制思维导图,规划好文章结构与内容层次,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组织思维,还可以让他们在写作时更有条理,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在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许多成功案例说明了思维导图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例如,在统编版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内容。其次,教师与学生共同绘制一幅大的思维导图,并标出课文的主要角色、事件和情节发展等。通过对导图的讨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再次,学生被分成小组,并各自制作不同章节的思维导图。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导图内容。如某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发现了文中细微的描写技巧,并在小组分享时提出对这些技巧的见解,得到了班级同学的广泛认可。最后,在写作教学中,有的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后写出了一篇立意深刻的文章。他们利用导图清晰地规划文章结构,精心设计情节发展,并巧妙地糅合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写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由此可见,思维导图不仅帮助学生通过可视化的形式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在写作实践中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图形编辑软件

图形编辑软件能够提供丰富的图形和图像编辑工具,让学生轻松地创造、编辑和分享他们的思维成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利用图形编辑软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首先,在学习新课文或者诗歌后,学生利用图形编辑软件绘制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场景,以便加深对文意的感知。其次,在阅读分析阶段,学生阅读课文,并在软件中为课文内容设计合适的插图,体现对文本情境的理解。再次,学生尝试写作创作后,进一步用图形编辑软件来插图,既可以锻炼其写作能力,也能够提升其绘图技能,增加创意。最后,在展示环节,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的方式在全班进行展示,锻炼汇报和公共演讲能力。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使用图形编辑软件再现自己眼里的小兴安岭风景。学生需要结合课文描述,运用软件内的工具绘制出山脉、森林、野生动物等元素,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作为阅读理解的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为《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某一段落设计图文并茂的插图,以此强化其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利用图形编辑软件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转化成有形的艺术作品,既锻炼了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审美和创作能力。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和教师对每个作品给予了反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编辑软件制作一个关于小兴安岭的故事绘本,学生需要根据课文主题创作一个简短的故事,并利用软件设计故事场景、角色等,展现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从而实现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融合。

(三)互动白板

互动白板是一种高科技的教学设备,通常配备触摸屏技术,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屏幕上写字、绘图和操控多媒体内容。在学习新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在互动白板上展示课文的关键段落,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重要概念。然后,学生轮流上台,用电子笔在白板上圈出重要信息,并将自己的想法或问题直接写在旁边。当课堂进行到角色讨论或剧本阅读时,互动白板可以用来展示角色卡片,学生选择喜欢的角色,并在白板上用不同颜色或图案代表不同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在探究以地点为核心的故事时,学生可以在互动白板上合作绘制故事地图,将地理位置、主要事件和关键角色用图形和文字标注出来。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首先,学生利用互动白板上的绘图工具,对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创建热图,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视觉上识别课文重点和主题。比如,学生在互动白板上标注出“森林”“河流”“花朵”等关键词,用不同的颜色代表它们在文中出现的频率,画出一个直观的关键词热图。其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兴安岭地区的地理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在互动白板上创作一个详细的小兴安岭地图,并标出文中提到的各个地理特点和生物种类。例如,利用互动白板上的地图模板,成功绘制了包含山脉、森林和河流的小兴安岭地图,并在相应位置布置了代表不同动植物的标志。最后,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创意基础,学生用互动白板进行小组合作,重构故事情节,或者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由此可见,互动白板不仅为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通过互动白板的可视化操作,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获得了语文阅读与写作技能的综合发展。

(四)动画制作软件

在创作动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文字描述的场景和故事转化为活生生的画面,这种视觉与动态的结合对于加深学生记忆尤其有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某个课文后,用动画制作软件来创作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短动画。例如,以课文中的一个事件或场景为背景,创作一个展示故事高潮部分的动画。学生可以选择课文的主要人物,设计一个关于这些人物的动画片段,并描述人物的特征,或者复现他们在故事中的重要行为。同时,使用动画来表达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将课文中描述的情绪转化成颜色、音乐和动作等。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首先,教师要求学生使用动画制作软件复现课文中描述的自然景观。他们不仅需要运用软件对风景进行动画设计,还要在动画中插入课文中相应的文字描述,使动画与文本产生互动。其次,教师要求学生挑选课文中提及的一个人物或动物,制作一个短动画来展示该角色的日常生活。这一活动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元素,并通过动画进行演绎。学生可以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情感瞬间,并运用声音、颜色和动画效果来表现。学生使用动画制作软件,能够以创造性的方式深入学习课文,在实践中提升媒体素养。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有助于语文阅读与写作技能融合发展。

二、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一)创建故事地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地图是一个极其有用的工具,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词汇运用、故事分析和创造性写作等技能。以《曹冲称象》这一经典故事教学为例,首先,在正式进入故事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预测故事可能的内容和情节,并搜集与“曹冲”“象”“称重”等关键词相关的背景知识。其次,教师将故事分为几个部分进行朗读,并在每个部分之后进行简短的讨论,以确保学生理解了故事的每一个情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标记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转折点,如曹冲提出“称象”的计划和使用船浮力的点子。再次,教师与学生一起在黑板或互动白板上绘制故事地图的基本框架,并解释故事地图的各个组成部分:背景、角色、事件、问题、解决方法和结局。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讨论结果填充故事地图的各个组成部分,确保每个重要的情节都被包括进来。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主要角色的感受和动机,如曹操为什么会对曹冲的方法感到惊讶和高兴。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故事地图,并进行比较、批评、相互补充,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在创建故事地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分步骤地理解《曹冲称象》的故事情节,还能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加强故事记忆。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故事细节的注意力,而且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探讨如何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曹冲的聪明做法时,学生也能将古代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入探索的兴趣。

(二)角色心理图谱

在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中,绘制角色心理图谱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角色动机与情绪转变的重要教学策略。通过描绘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学生可以提升对角色行为的感知力,并运用这一技能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与创作表达。以《秋天的雨》这一文本为例,首先,选定主要角色,并从文中搜集角色的基本信息,识别关键情境,讨论这些情境如何影响了角色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此之前应为学生提供情境与心理状态之间关系的概念性知识,向学生介绍形容心理和情感的词汇,如喜悦、忧郁、惊讶、恐惧等,帮助学生拓展用词,以描述角色的内心世界。其次,绘制心理图谱框架,既可以是表格形式,也可以是思维导图形式,要明确标注时间顺序和对应的心理状态。通过文本细读和小组讨论,学生推演角色在不同故事情境下的可能的心理变化,并填入心理图谱。教师鼓励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模拟角色可能的想法和情感,例如,写一个日记条目或情感日志,将自己的感受与角色的感受相结合。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角色心理图谱,解释创作思路,并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的心理图谱可能以时间序列或情境变化为线索,绘制叙述者从故事开始到结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曲线,每个转折点对应叙述者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在绘制心理图谱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角色的多维情感,为读后感和创作性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内心描述基础。同时,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对人物性格细致刻画的能力。

(三)诗歌图像化解析

诗歌图像化解析是将诗歌中丰富的意象、情感和意境转化为可视化图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感知。以李白的《夜宿山寺》为例,首先,师生共同朗读这首古诗,在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的同时,捕捉诗中的关键图像和情感。师生边读边讨论,并标记诗中的关键意象,如“山寺”“钟声”“明月”“青峰”等,简要分析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深入挖掘每个意象背后的含义以及它们与整体诗歌情感和主题的关系。其次,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手绘草稿图,尝试将诗中的意象以图形或场景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技术支持的绘图或图像编辑软件,将草稿中的图像电脑化,制作成完成度更高的诗歌图像化作品。再次,在图像化解析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颜色与情感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颜色的选择来加强诗歌图像的情感表达。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图像化作品,并与同学分享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首古诗描写了夜幕下山寺的宁静与肃穆,以及诗人赞叹自然界和人间界限的微妙之情。在图像化解析中,学生可以将这些意象变成具体的图片,加深对诗歌内涵的体会,并在图像创作过程中训练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诗歌图像化解析,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提升对诗歌的感知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支持下的思维可视化课堂在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并呈现人性化和生动化的特点。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和创造的小艺术家,他们通过技术手段将内心的想法映射出来,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新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其写作兴趣、提升其语言表达水平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