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 求深 求远

2024-09-05 00:00:00卢晶晶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在“双减”政策下,孩子的艺术学习成为很多家长普遍关注的领域。学校要积极满足家长的这一需求,将“深度学习”作为新视角,有效转变教育观念、整合教学资源,重新建构小学音乐课堂结构,让学生掌握乐理、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并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获得较强的音乐创作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音乐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与浅度学习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在教师带领下,学生不断地构建知识体系、掌握相关技能,以全身心地投入,获得更好成长的学习模式。深度学习的目标是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其核心是自主学习能力。小学音乐深度学习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创新,要让学生喜欢音乐课。例如,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体态律动能力;课中融入即兴表演,实现理论转化。音乐教师要以生为本,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赋予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第二,求深。将乐理学习作为基础,了解音乐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歌唱技巧,融入相应的情感,最终唱出学生自己的心声。同时,因为拥有乐理知识、了解音乐作品背景,能够与音乐作品共鸣,学生可以表达自我赏析感受。第三,求远。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本身就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良好作用,将“五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能够很好地奠定学生的人格基础,为其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二、小学生音乐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深度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高度投入的学习过程,是理论与实践合一的学习模式。解读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不难发现,每一课基本包含了聆听、演唱、知识技能、演奏、编创与活动等内容,改变了以往音乐课堂听听歌、唱唱歌的模式,让理论知识、技能技巧、情感体验、创新创意等融为一体,为学生的音乐深度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一)提高学生乐理知识水平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一课《歌唱祖国》中涉及了旋律上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就教材中的某一个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难度较大。而在深度学习下,教师会将多个旋律上行的作品整合起来,让学生fe0652adbd217736c6e5e6478a59e959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深刻体验,再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各自阐述关于旋律上行的观点,如此,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旋律上行说明白,做到了理论知识的内化。

(二)促进学生了解作品背景

音乐作品诞生的年代不同,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所采用的歌唱方式、所涉及的讴歌对象也存在差异。所以,只有了解音乐作品的诞生背景,才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深度学习中,学生对音乐和生活的关系有了深刻认知。例如,在《故乡是北京》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京韵大鼓,分析京韵大鼓与该音乐作品的关系,认真探究作品歌词,找到地方文化在音乐中的体现。

(三)有效完善学生的表演技巧

表演技巧包括歌唱技巧和演奏技巧等,而核心是节拍、节奏、律动、韵律。在传统学习中,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术语,更不能转化为自身能力。而在深度学习下,歌舞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并融入自身的音乐表演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技巧。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C调、D调、E调等尝试演唱歌曲,学生会感受到不同音调歌唱的意境,从而掌握该作品的节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歌伴舞,让学生打拍子,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在小学音乐深度学习中,教师采用演唱示范、作品背景讲解、歌词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歌唱祖国》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分析长江、黄河、高山、平原等关键词对应的情感,有助于学生产生激情豪迈的情绪,进而调整自己的声音,保证声域与情感相对应,恰如其分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加强学生音乐创作的体验

深度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多声部知识、二声部编配等融入创作中,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声乐作品。当然,还包括通过即兴表演让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熟悉歌唱中气息的调整方法等。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音乐课堂构建策略

构建具有深度学习特点的小学音乐课堂,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将求新、求深、求远作为基本原则,以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前提,以高阶思维的培养为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具有趣味性、交互性、情境性的音乐课堂。

(一)以小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在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中,部分教师没有围绕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形成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案,学生由于缺乏兴趣,在音乐爱好培养方面无法做到持之以恒。在音乐素养成为综合素养重要组成部分而被社会广泛重视的今天,教师有必要在乐理教学、音乐歌唱、演奏技巧以及音乐创作实践等方面求新、求深、求远,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小学生所处阶段不同,音乐学习的兴趣点不同,因此,教师的相关教学方案也要有所不同。

首先,在低学段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唱游”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三个和尚》教学中,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掌握节奏,教师播放《三个和尚》的动画片,结合体态律动,引领学生扮演小和尚挑水,掌握音乐作品的节奏,领悟其中的情感,接受启迪。这里的音乐启迪就是“求远”,让学生受到教育,对其未来人生形成指引。其次,在中学段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迎合这一阶段学生喜欢展示的心理,利用即兴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视唱、演奏的热情。当然,教师可以将歌舞结合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通过歌舞搭配的方式,深刻感受音乐作品的节奏、韵律以及精神内涵。例如,在《新疆舞曲第二号》教学中,整个舞曲比较欢快、节奏感强烈,本身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准备好表演所需的服装、道具等,让他们融入新疆舞蹈元素加以演绎,通过舞蹈动作体验音乐节奏,无形中赋予了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深入感受乐曲的情感。这里的感受音乐情感就是“求深”,让学生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最后,在高学段音乐教学中,教师主要抓住音乐编创这一关键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在现实生活中改歌词、调整节奏,是高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带领其整合乐理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编创音乐作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乐理的理解,实现个体间的沟通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实现深度学习。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春景》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结合本课所学旋律、乐段、歌词以及歌词对应关系、之前所学节奏和音程等知识,创作与“春景”这一主题相呼应的声乐作品。这里的创作声乐作品就是“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以高阶思维培养为目标

所谓高阶思维指的是分析、对比、判断、评价以及创造在内的综合思维。当然,这五种思维能力也是以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为基础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想实现深度学习,必须引领学生形成高阶思维习惯,否则难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第一工具,教材设计是否合理,将决定教师能否实现深度教学,从而引领学生形成深度学习习惯。正如上文所述,人音版教材设计包括聆听、演唱、知识技能、演奏、编创与活动等内容,它们分别对应着识记(记乐谱、记乐理、记知识)、理解(理解作品情感才能引起听众共鸣)、应用(学会用乐器演奏作品)、分析以及对比(音乐创作过程中需要分析乐理、编排曲式,甚至达成个体间合作,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高阶思维。

虽然人音版教材较为合理,但是教师必须深刻理解高阶思维的内涵,明确高阶思维的培养方法。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以主题为引领,让学生形成高阶思维。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杜鹃圆舞曲》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聆听作品,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乐曲中杜鹃的叫声了吗?是怎么叫的?叫了几次?”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学生再次聆听,然后去模仿并计数。其实,杜鹃的叫声主要烘托了音乐的气氛,扩展了音乐空间,赋予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让音乐真正与生活相关联。但是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作答,而是要引导学生不断地丰富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增加杜鹃的叫声,将叫声的“点”放在三拍的弱拍上,以增加节奏感。

又如,在四年级下册《洪湖水,浪打浪》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音乐背景,探究歌词含义、音乐主题安排、凭听觉确定作品中的乐器种类等,让学生模仿作品进行二重唱,并分享二重唱的感受,说一说二重唱部分对乐曲表现的作用,如此,学生将学会思考。

(三)以教学方法创新为关键

在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十分关键,关系到教学推进以及质量,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同时,教学方法会对教学工具的利用形成影响。在求新、求深、求远三个原则下,教师可以创新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教学方法包括: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STEAM教学法等。

第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主要是用人体感受音乐节奏,让身体成为乐器,让人与音乐合一。1-6年级的音乐都可以应用此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学习中。例如,在一年级的《布谷,布谷》教学中,学生在唱到“布谷”时学布谷鸟飞翔,动作和叫声搭配和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模仿布谷鸟的其他动作,让动作与节奏合一,从而深入体验音乐节拍;在四年级的《水乡船歌》教学中,学生可以为该曲伴舞,要体现出水乡之美。第二,奥尔夫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手、脑、脚、心全过程参与音乐学习,自然而然地打拍子,闻歌起舞等都是奥尔夫教学法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学生的创新行为,要彰显他们的个性。奥尔夫教学法与体态律动教学法相似,都是以深层的音乐感受为教学目标。第三,STEAM教学法是将科学、工程、技术、数学、艺术等元素融入其中,达成跨学科教学的目的。例如,在人音版四年级《白桦林好地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将头脑中想象的白桦林画出来。在绘画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了歌词的含义,音乐审美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以上教学方法既求新、求深,也做到了求远,即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体验音乐,掌握音乐理论以及技巧,形成能够受益终身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以教学总结为重要节点

小学生并不完全具有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度学习水平相对不高,需要在音乐教师的引领下实现深度学习,将理论学习、技术掌握、情感共鸣、习惯建设等融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好组织工作,还要重视教学总结,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工具等缺乏创新。总体而言,教学总结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总结的动态性。教师的教学总结要做到随堂总结,即随堂观察、随堂记录,形成非常系统的总结。例如,在低年级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等掌握情况,考查他们的体态律动能力,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以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总结。如此,在下一次教学中就能有目的地规避这些问题,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当然,学段不同,总结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中年级要考查学生的表演能力,高年级要考查学生的创新和编创能力。第二,总结主体的多元性。在教学总结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纳入进来,让他们成为总结者和评价者。例如,在四年级的《小溪流水响叮咚》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评价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安排和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总结,这有利于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问题,发现教师角度难以发现的问题,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第三,总结档案利用的灵活性。教师做完教学总结后,要保存好档案,并在之后的教学中定期浏览,能够很好地发现学生的变化以及自身教学质量的波动规律,还可以发现一些影响音乐教学质量的共性问题,进而采取应对的策略。

在智慧课堂得到普遍建设的今天,音乐教师要充分借助这一教学工具,利用视频录制技术记录教学过程,有利于给出教学评价,避免传统仅凭记忆去评价而造成的漏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深度学习法,教师要遵循求新、求深、求远三个原则,紧紧抓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总结三个关键点,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作为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情构建具有趣味性、交互性、实践性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