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学前阶段,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已经成为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幼儿园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对于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音乐活动以游戏为载体,融合多元内容,形式丰富多样,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形式,幼儿园音乐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教育价值,在培养幼儿利他行为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利他行为的方法。
一、利他行为与音乐活动
利他行为,作为人际交往中一种特殊且高尚的行为方式,其核心特征在于行为者自愿地采取行动,使他人受益。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行为者的亲社会倾向,而且从更深层次反映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对于幼儿来说,利他行为的培养是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利他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乐于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主动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以及能够关心和安慰他人。在社会适应方面体现为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主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以及在集体活动中积极参与、团结协作。
幼儿园音乐活动独具魅力,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深入体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等方式来感受和理解音乐。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技能和表现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在情感、社交和认知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特点在于其体验性、互动性和情感性。幼儿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韵律,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具有显著优势。首先,音乐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与他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表演、为他人的成功喝彩。这种积极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激发其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欲望。其次,音乐活动需要幼儿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互动,无论是合唱、合奏还是舞蹈表演,都要求幼儿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音乐活动中的合作与互动要求幼儿必须考虑他人的感受,从而学会倾听、理解和支持他人。这一过程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
二、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为了有效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教师需要对活动内容进行深思熟虑的筛选与匠心独运的设计。这意味着所选择的活动不仅要具备音乐教育的基本要素,能够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要融入丰富的社会性教育元素,以激发幼儿参与合作、分享与互助的动力。教师可以选择以下活动:
第一,集体合唱活动。集体合唱要求每个幼儿都能参与进来,共同为达到和谐的声音效果而努力。在合唱过程中,幼儿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调整自己的音量和节奏,以配合整体效果。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教师可以选择简单而富有童趣的歌曲,如《小星星》《两只老虎》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合唱。
第二,打击乐活动。打击乐活动要求幼儿使用不同的乐器,按照既定的节奏和旋律进行演奏。在合奏中,幼儿需要学会等待、配合与互补,以确保整体音乐效果和谐。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耐心、专注力与合作精神。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乐器,如木鱼、手鼓、沙锤等,并设计简单的合奏曲目,如《小燕子》《小兔子乖乖》等。
第三,音乐游戏。音乐游戏结合了音乐元素和游戏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在游戏中,幼儿需要遵守规则、与他人协作并分享资源,从而培养利他行为。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游戏,如“传递音乐棒”,要求幼儿在音乐停止时将音乐棒传递给下一个人,这样可以让幼儿学会关注他人、等待和分享。
第四,音乐故事表演。音乐故事表演结合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能够让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验他人的情感和立场。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幼儿能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利他行为。教师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故事,如《三只小猪》《小红帽》等,在表演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角色的情感需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第五,韵律活动。韵律活动是一种结合音乐和身体律动的活动形式,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韵律活动中,幼儿需要与他人配合,共同创造出和谐且富有节奏感的动作。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兴趣的韵律音乐,如集体舞《找朋友》《快乐的小兔》等。
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音乐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幼儿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互助合作,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个充满吸引力和趣味性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环境,有利于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探索和表现。环境创设能够为幼儿提供多种感官体验的机会,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更加真实、生动的体验。模拟不同的场景和情境,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融入角色,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从而提升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森林舞会”音乐活动,将活动场地布置成一片森林的景象。首先,教师使用绿色、棕色等自然色调的装饰物模拟树木、灌木丛和草地。在场地的一角,设置一个用花朵和藤蔓装饰的“舞台”,作为表演的地方。其次,教师准备各种森林动物的玩偶或头饰,如兔子、松鼠、熊、狐狸等,供幼儿选择。再次,教师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如手鼓、木鱼、沙锤等,模拟森林中的自然声音。最后,教师提供有风声、鸟叫、流水声的音乐,让幼儿进行欣赏与表演。
四、营造和谐的活动氛围
和谐的活动氛围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安全和自然,从而更愿意参与音乐活动。当幼儿感受到活动氛围是支持和接纳的时,他们会更愿意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和态度,更愿意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培养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同时,他们更容易与同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通过观察、模仿与合作来学习,这对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和谐活动氛围的构建,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让他们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其次,教师应尊重并接纳每个幼儿的发展节奏和兴趣点,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活动,并及时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例如,在一次歌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轮流扮演小小指挥家,指挥全班一起唱歌。轮到小明时,他显得有些紧张,不知道如何开始。教师走到小明身边,轻声地对他说:“小明,你可以的!大家都相信你能做好小小指挥家。”听到教师的鼓励,小明的眼神里闪烁着一丝光芒。接着,教师为小明做了简短的示范,告诉他如何开始、如何控制节奏以及如何结束。小明认真地观察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当他第一次尝试指挥时,教师和全班幼儿一起给予他热烈的掌声。尽管小明的指挥显得有些生疏,但是教师还是及时给予他肯定:“你做得很好!下次可以更大胆一些。”慢慢地,小明放松了下来,随着音乐节奏指挥全班完整地演唱了歌曲。
五、引导和鼓励利他行为
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和观察者,需要时刻保持对幼儿行为的敏锐洞察。当发现幼儿表现出帮助同伴、分享道具、团结协作等利他行为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其积极的反馈。这种及时、正面的回应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被认可的,从而增强他们继续展现利他行为的动机。
第一,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在音乐活动中设定明确的活动目标,引导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分工合作的形式有利于幼儿在互动中学会倾听、尊重和理解他人,进而形成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认识到,只有每个人都尽力而为、相互支持,整个团队才能取得成功。同时,教师要设定明确的团队目标,引导幼儿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学会关注他人需求、主动提供帮助,以及与他人分享资源和经验。这些经历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而且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和尊重他人的贡献。
例如,在“丑小鸭”舞台剧表演中,教师引导幼儿分工合作。有的幼儿根据故事设计舞台背景,有的幼儿准备道具,有的幼儿设计台词和歌唱内容,还有的幼儿设计舞蹈动作。通过分工合作,幼儿设计了以森林为背景的舞台,选择《秘密花园》和《天鹅湖》作为表演音乐,还为丑小鸭和白天鹅设计了舞蹈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律动和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团队合作和利他行为的重要性。
第二,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表扬幼儿的利他行为。为了进一步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奖励方式。例如,在活动结束时,对表现出利他行为的幼儿进行公开表扬,让他们成为其他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如颁发小奖章、发放贴纸等,让幼儿在积累奖励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利他的习惯。
例如,在《欢乐颂》集体舞活动中,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随着音乐旋律舞动彩旗,营造出欢乐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现小丽不仅专注于自己的动作,而且时刻留意着旁边不擅长跳舞的小明。当她注意到小明舞动扇子的时候总是跟不上节奏,于是主动放慢节奏,耐心地带着小明高举扇子左右摆动,同时用“左右左右”的口令引导小明的动作。在小丽的帮助下,小明终于跟上节奏,和大家一起踩着十字步一上一下地摆动着扇子。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温馨的瞬间,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活动结束后,教师召集全班幼儿,激动地讲述了自己观察到的一切,称赞小丽是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小小音乐家”,她的行为让音乐活动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为了进一步强化小丽的积极行为,教师特意准备了一枚精美的“小小音乐家”奖章,并在全班的掌声中颁发给她。这枚奖章不仅是对小丽行为的认可,更是对她品质的肯定。同时,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其他幼儿学习小丽的行为,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同样的利他精神。
第三,音乐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氛围,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与分享,这不仅是一个回顾活动经历的过程,更是一个让幼儿深入思考、提炼感悟的时机。在讨论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畅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与经历,特别是那些与他人合作、帮助他人的瞬间,这些真实的体验往往能够触动幼儿的心灵,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利他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挖掘这些体验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你在帮助同伴时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样做对你们小组有什么好处”等。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幼儿介绍一些利他行为的榜样故事,激励他们在未来的活动中更好地表现出利他行为。例如,教师可以分享一些现实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的利他行为案例,让幼儿感受到利他行为的力量与美好。
六、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音乐活动在培养幼儿利他行为方面具有深远影响。教师要精心策划音乐活动,让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提升自信、关注他人,形成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幼儿全面发展,而且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幼儿园音乐活动在培养幼儿利他行为方面的作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