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及其性质的科学,一直以来都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生活化教学是当前教育环境下的一种主流教育思想。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作为实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化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了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教师应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为高中化学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基于此,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高中化学中理论结合生活实践的具体策略。
一、高中化学中理论结合生活实践之利用实验环节
(一)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各种奇妙的实验现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为了实现化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教师可以从实验角度入手,将一些生活知识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首先,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要明确实验目的与教学内容,根据实验目的来选择对应的生活实践内容。其次,教师要注重实验的趣味性,尽量选择一些有趣的生活内容加入实验中。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因此趣味的实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方式也能适当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最后,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验。
以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中的《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一课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之前,可以引入一些与pH值相关的生活知识,如日常饮食中柠檬汁的口感比较酸,而苏打水的口感会微甜,这就是由于pH值的不同所导致的。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个溶液的酸碱性测定小实验,分别准备柠檬汁与苏打水,取一小块pH试纸于干燥洁净的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上,当试纸颜色变化稳定后,迅速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值。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想测试的液体进行自主实验,如可乐、冰红茶、柠檬水等,通过实验来测试这些液体的酸碱性。总之,在上述操作设计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实验,感受化学反应的神奇,还能将实验结果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从而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实验与生活的联系。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生活化的知识内容
为了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开展自主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多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并利用实验进行证明。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如“生活中遇到哪些有关化学的现象?”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如从食物、家居用品、环境污染等角度进行研究。学生选择研究内容后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证明,但是可能部分学生选择的实验内容较为复杂,单凭现有的实验环境很难证实理论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探究活动,如从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印证相关现象。而对于一些可以通过实践操作验证的现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准备实验器材、计划实验步骤,通过亲身实践得出结论。
仍然以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中的《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一课为例,部分学生可能对水的酸碱性有疑问,如“为什么有的水味道酸,而有的水味道甜?”或者“饮料里的柠檬汁是如何改变水的味道的?”为了解决疑问,学生可以选择饮用水、柠檬汁和清水,测试它们的pH值,并进行味道测试。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操作,先测量水的pH值,再将不同比例的柠檬汁与水混合,再次测量pH值,并记录味道的变化。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结论,有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自主研究活动,学生能够以亲身实践解决问题,并在亲身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此外,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坚持下去,克服困难,实现全面成长。
二、高中化学中理论结合生活实践之利用多媒体教学
(一)结合多媒体视频资源进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解只能依靠黑板和粉笔,这种方式很难有效地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多媒体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它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即时、真切地传递给学生,这一特点让教师身处课堂中就能够将一些奇妙的生活现象呈现出来。
以必修一第一章中的《物质及其变化》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意义,掌握物质之间转化的基本条件和规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分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用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展示一些超市的货架场景,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发现超市货架摆放的货品是十分规整的,以方便顾客搜寻商品,也方便超市更有效率地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引入物质分类的概念。同样,在化学的世界中存在着成千上万的物质,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应用,需要将这些种类繁多的物质进行科学分类,而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能够更具体地认识化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还有效地将化学知识与生活进行了联系。
(二)让学生主动制作多媒体资源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视频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多媒体视频的制作,将生活实践与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并最终以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呈现,这种主动参与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共同制作一个多媒体视频或者ppt文档,每个小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共同完成任务。制作多媒体视频的第一个步骤是选择话题,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从生活中寻找相关联的现象,如金属的生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用碱性清洁剂清洗酸性物质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抗生素等的研发也需要应用化学知识。在确定研究话题后,学生就可以进行内容的制作,教师要明确要求视频应体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先分别写出生活现象以及相应的化学知识,再阐述现象与化学知识的联系,尝试用这种结构进行制作。
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五节《氮及其化合物》为例,在生活中,氮肥常常被用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学生可以探究氮肥的制作过程或氮肥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原因,以此为主题进行多媒体视频的制作。氮肥能够促进农作物生长,主要是因为氮元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吸收氮元素,能够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生长所需的分子,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学生需要将其中的化学知识体现出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高中化学中理论结合生活实践之课堂教学
(一)课堂引入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化学知识往往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是由于化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联系所导致的。为了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生活现象,通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并为学生讲解背后的化学知识,如保护环境话题。在当前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绿色出行方式,电动车就是其中一种。教师可以为学生分别讲解燃油车和电动车的化学知识。其中,燃油车在汽油燃烧过程中,氮气和氧气都参与了氧化反应,形成氮氧化物。氮氧化物是一种有害气体,会对大气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相较于燃油车,电动车的污染物排放就会少很多,教师可以讲解一些有关电动车电池的化学知识,如电池的常见材料、电池中的化学反应等,既能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此外,在讲解课堂知识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生活现象来增加趣味性。以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为例,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引入火箭燃烧这一现象,先从火箭燃料讲起,如火箭的燃料是液态氢,氧化剂是液态氧,液态氢的特点是无毒且性能奇高。讲解完燃料的部分特性后,再讲解燃烧时的化学反应。总之,引入生活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课外积极拓展生活知识
虽然课堂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主阵地,但是课外内容作为高中化学课堂的补充同样重要。要想提高学生的高中化学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仅仅利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现代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延伸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只是流于表面,很难有效地灵活运用,而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无论是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还是高考试卷,都能体现对知识运用的重视。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时,除了要讲解教材知识之外,还应适当地拓展课外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为了有效实现生活实践与化学知识的结合,教师可以从课外拓展角度入手,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部分任务,多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锻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以必修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为例,教师在进行“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课外内容。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水果电池。其次,教师可以告知学生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如新鲜的柠檬、铜币、电线、LED 灯泡等。需要注意的是,水果电池虽然可以产生电流,但是电压和电流都较低,只能点亮 LED 灯泡或者一些小型的电子设备,学生应尽量选择能耗小的设备。总之,教师利用课外拓展内容进行教学,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生活化教学效率。
四、高中化学中理论结合生活实践之利用相关问题教学
(一)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引入开放性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教师可以融合生活元素,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答案供学生探寻。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并在讨论中汲取他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思路。
以必修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教师可以先讲解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如人们熟知的金与银常被用来做首饰和装饰品,铜常被用来做导电材料。之后,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人类使用金属的时间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金属元素主要依靠哪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自然界中的金与银是如何一步步变成首饰的?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搜索一些相关资源。在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后,可以合作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共同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总之,启发性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效实现生活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相互关联。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这一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而为了将生活实践与化学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采取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以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化学反应与电能》为例,教师创设以下情境:“假设你是一名科学家,被委托解决一个环保问题: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污染。你打算利用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向一家工厂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这个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污染如何造成环境问题,可以使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这种污染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几个思路,并简要介绍电解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电解池是如何利用电能来促使化学反应进行的。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如何利用电解池的原理来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污染。先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思考如何选择电解质和电极材料等问题,再根据所学的电解池原理,设计一份解决方案报告,包括使用何种电解质,以及如何操作电解池来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总之,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化学作为联系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门学科,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能让他们懂得化学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将生活元素融入化学课堂不仅是化学教学的要求,也是时代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更离不开化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入手,将生活化的内容有效融入日常教学,为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化学人才而努力!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