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通过语文课程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动关注并参与文化生活,逐步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并树立文化自信。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文化自信培养目标引领下组织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实践中弘扬,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本文将从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预设活动目标;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对参与文化生活的兴趣;整合丰富的乡土资源,传承乡土文化;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展示文化实践成果,增强文化自信五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通过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预设活动目标
一轮综合实践活动往往需要设计明确的活动主题和完善的育人目标,按照一定的计划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活动,避免活动过于随意、无序,确保每一轮综合实践活动都能落到实处。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成长需求设计明确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与目标,否则将有可能模糊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重点、弱化育人效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现实角度设计明确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秉承以生为本理念,预设相应的活动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准备活动素材、文化资源等,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顺利地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例如,在《传统节日》一课的识字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各个传统节日的名称及其写法,通过识字与写字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教师会在讲解各个字词意思及读音时及时引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使学生及时唤起生活记忆,自主认读各个生字词,将顺利激发出学生对传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据此,教师可以设计一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即“体验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根据各个传统节日的日期设计相应的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感受传统节日的常见习俗、探究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人文寓意,逐步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促使学生自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成果。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目标:第一,引导学生学习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各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寓意,阅读文化故事,学习节日文化的发展史;第二,体验各个传统节日习俗活动,了解各类传统节日食物、装饰品等所代表的人文意义,能够区分并总结各个传统节日中常见的习俗活动,主动参与文化生活;第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自主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第四,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有效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根据活动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阅读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故事、学习制作传统节日食物、在社会环境下参与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等,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和真实需求逐步丰富其文化生活体验,使学生顺利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对参与文化生活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主张一线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并积极地展开联想与想象。在综合实践活动导入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自主创设文化情境,既可以通过现实生活环境和各类资源去还原学生在某种文化场景中的真实经历,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现某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生活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顺利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例如,在“制作腊八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导入阶段,教师准备“腊八粥”这一节日美食,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品尝,讨论腊八粥的食材、口味、颜色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说明“腊八粥”这一传统食物的制作方法与烹饪技巧,主动分享自己的成长体验。“腊八粥”这一食物能够顺利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且品尝腊八粥这一实践活动能够引起学生对于节日美食的好奇心,从而顺利创设有效的主题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腊八粥》这篇课文,让学生分析制作腊八粥的烹饪技巧、制作手法、所需食材,并设计烹饪腊八粥的实践计划,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学生便可以在情境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制作腊八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腊八粥”的起源、人文寓意等文化知识,自然而然地开阔了文化视野,端正了文化态度,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三、整合丰富的乡土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等特征,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要自主迁移在各学科中学习的知识,还应在实践体验中根据动态需求自主整合乡土资源、网络资源等。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整合乡土资源,拓展实践活动的资源媒介和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真实感受自主传承乡土文化,使学生顺利地树立文化自信,以不断地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质量与效益。例如,在“春节文化与习俗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整合乡土资源:
首先,整理本地人们庆祝春节时常用的物品,如窗花、对联、灯笼等装饰物,以及年糕、瓜子、糖果等食物,或者红衣服、红围巾等服饰。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各个物品所代表的人文意义,使学生真正体会人们对春节的喜爱与向往。
其次,整理本地人们庆祝春节时组织的风俗活动,如拜年、舞龙舞狮等,提醒学生跟随长辈参加各类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感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各类习俗及其深厚的文化寓意,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再次,整理关于春节节日起源、习俗活动发展等相关的网络资源,利用电教媒体引导其进一步总结不同地域庆祝春节的习俗活动和文化成果,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主动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增强文化自信。
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春节习俗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文字、拍照、绘画等方式记录春节活动,主动弘扬春节习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整合与春节相关的图书资源、文化资料等,不断地丰富自身对春节的感知与记忆。
四、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主张在真实的环境下,由学生采用“做”为中心的方式,展开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其自主迁移多学科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在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行为,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成长体验等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构建校内外联合教育机制,有效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自主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在这一方面,教师应秉承以下几个原则,将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第一,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各类文化习俗活动。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少说教、多引导、多观察,使学生在放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坚持协同育人原则,打破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限制。引导学生自主弘扬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求主动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促使学生在校内外主动参与文化体验活动,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三,坚持动态生成原则,不可限制学生的文化体验行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是自由的、独立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各类文化习俗实践活动,教师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不应限制学生的实践行为。在这方面,教师应秉承动态生成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灵活调整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在“端午文化”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校园内设计包粽子、制作龙舟、舞龙舞狮等习俗体验活动,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自主学习端午文化,探究各个节日习俗的人文寓意及其文化底蕴,在“做”的过程中自主传承端午文化。
首先,在“包粽子”活动中,学生要学习包粽子的实践技巧,了解粽叶的生长习性,学习糯米、红枣等传统食物的辨认方式,主动学习包粽子的技巧,并诵读关于端午粽的传统故事。待包好粽子后,学生可以将粽子带回家中,在父母的帮助下煮粽子,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为父母讲解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习俗,主动宣传端午文化。
其次,在舞龙舞狮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舞龙舞狮这一传统习俗的起源和发展史,认真观赏舞龙舞狮专业表演团队是如何展现龙和狮的形象的,学习具体的舞蹈动作,并分组排练,通过舞龙舞狮活动祈愿平安、丰收、健康、吉祥,感受我国端午文化的魅力与底蕴。
最后,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教师可以构建家、校、社三方合作机制,引导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继续学习端午知识。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与学生一同准备端午节的各种食物,或者参加各个文化单位组织的端午习俗活动,营造浓厚的端午节日氛围,积极弘扬端午文化。这样一来,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如果学生在搜索端午文化习俗时产生了个性化需求,教师则需要整合文化资源、组织习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端午习俗,切实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五、展示文化实践成果,增强文化自信
在以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制作出具体的文化产品,需要进行展示和分享,以积极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交流文化体验心得,从而顺利形成文化自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设计综合实践成果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分享文化体验,使其形成文化自信。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组织综合实践成果展示活动:
首先,教师要提前整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的文化产品,以及所搜集的文化资料等,及时总结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文化知识。
其次,教师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学生群体中选出主持人,由学生自主设计展示文化产品的导入词、过渡词等,自主规范传统文化成果展示的具体流程,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活动环节和活动内容。
再次,学生轮流展示文化体验成果,如某种节日食物或者装饰品、表演民歌、民族舞蹈等,分享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理解与知识储备,通过展示促进生生交流,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文化思维。
最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赏识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使学生形成文化自信,从而顺利地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使其自主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一起过中秋”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便在生活环境下体验了中秋习俗,如品尝了月饼、观赏了菊花和月亮等,而每个家庭在庆祝中秋时都有不同的方式。对此,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搜集节日食物或装饰品,并整理自己搜索的中秋习俗文化资料,向中秋习俗文化主持人说明自己要展示的文化成果,接受主持人的调度与安排。主持人在班级内组织中秋文化成果展示活动,通过声情并茂的导入语和过渡语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组织全体同学分享自己学到的中秋文化知识、所参与的中秋习俗活动,并邀请大家一起品尝月饼、观赏菊花,观看以中秋为主题的手抄报、海报、歌曲表演等,自主宣传中秋文化,主动表达自己对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信念与决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在体验中秋习俗活动时所展现出来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赏识学生对于各类中秋习俗及其人文寓意的理解与感知,表扬学生在周围环境中主动宣传中秋文化的行为,引导学生继续在现实生活中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还能够身体力行地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文化自信目标引领下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弘扬优秀的文化成果,有效增强文化自信。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