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

2024-09-05 00:00:00赵明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语文教育重心逐渐从传递知识向培养核心素养方向转变,翻转课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进入语文教师的视野。为了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建立高效率、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目标,审视新的教学方法与语文课堂融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学情改进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高效吸收语文知识的同时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求。

一、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推动师生角色变化,教师为“导演”,学生为“主演”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享受语文学习过程,热爱学习语文,因此,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以“满堂灌”和“满堂问”为主,教师直接干预学生的思想进程,被动的思与学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建立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昂扬、进取的心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让思、学、用在课堂上自然发生,成为学生成长的有力支持。

(二)营造和谐氛围,倡导合作讨论,鼓励自由思考

斯卡纳金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发展,在新课标的引导下,为了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一同讨论,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鼓励其合作探究,勇敢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学生获得亮眼的表现时,及时给予其支持和肯定,营造民主、和谐、包容的课堂环境,在自由学习、思考、交流中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利用情感因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由探索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明确自主学习目标,轻负担低消耗,突破教学难点

在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从时间、任务量、学习效果三个方面入手,综合考量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建立轻负担、短用时、低消耗、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学习。为了实现目标,教师必须改进教学设计,从真实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结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规律再次细化目标,建立逐层递进式的语文教学活动。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活动难度逐渐增加,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始终处于学生思维认知发展范围内,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集中精力突破教学重难点,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四)学习方式多元化,自主探究思考,提高学习能力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工具性强调学习与应用,人文性强调思考与理解。传统单一的语文教学方式难以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入语文教学,“听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发地开展探究式语文学习,或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点燃学习热情,确立学习主体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力在语文实践中的综合体现。为了践行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重塑教育观念,将学生视为获取知识的主体,坚定不移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教学目标,以“求知”为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教师将问题引入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求实精神,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让疑惑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教师顺势启发学生的思想,引导其自主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二 新闻采访”为例,本课主要学习新闻采访的概念、流程、特点,新闻采访时的观察、思考、提问技巧,以及新闻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准确把握新闻事实,处理采访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以及采访时和采访后快速整理信息的方式。为此,教师在课上引入示范法,配合视频亲身示范,讲解采访流程与采访要点,与学生共同演绎各类采访场景,展示采访中常见的各类问题和错误处理方式,引发学生质疑,指出教师在采访中所犯的错误,思考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问题的方法。质疑点燃热情,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深化学习体验,助力学生成长。

首先,教师展示新闻材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引导学生思考新闻材料的获取方式,并播放采访视频,讲解新闻采访的概念,以及通过“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获取新闻材料的方式。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教师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扮演记者,自由决定采访内容、采访目标和采访对象。

其次,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拟定采访提纲的重要性,师生相互配合,进行第一次模拟采访,其他学生作为旁观者,评价采访过程。模拟采访结束后,学生质疑采访活动的有效性,认为学生扮演的记者所提的许多问题偏离原本的采访目标,影响了新闻采访质量,教师与学生一同讨论改进新闻采访方案的办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写作经验自主提出在采访之前拟定提纲,确定基本问题,保证采访质量。

最后,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采访提纲,为了保证教学效率,教师结合运动赛事设计“运动员赛后采访”情境,学生结合情境内容分析采访提纲的写作方法,拟定采访提纲,并运用希沃白板中的“希沃助手”功能,将拟定的提纲以照片的形式上传到多媒体,展示采访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组织第二次模拟采访,仍由学生扮演记者,按照采访提纲开展模拟采访活动,依次展示面对“被采访对象不愿透露相关信息”“遭遇恶劣采访环境”“回答模糊”等问题时的错误应对办法,引发质疑,并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办法,最终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自己设想的解决方案。质疑让学生自发地参与探究式学习,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改进导入方式,激发探索热情

学习主要指接触、了解陌生知识并将其纳入思维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理解未知的过程夹杂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迷茫,被动学习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未能得到有效调动,单一而枯燥的学习过程极易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不利于学生发展。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为了响应新课改要求,教师应从课堂导入环节入手,利用课前导入活动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准备,以求知者的心态面对语文学习,时刻配合教师完成任务,为各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的《背影》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散文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感受“背影”中流露的父子之情,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首先,教师确定教学导入设计大纲,从两个方面入手开展课堂导入活动:第一,从课文创作背景出发,在导入阶段补充情感背景导入文章,引导学生自发地思索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厚情感,使教学活动自然过渡到自主探究环节,为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奠定基础。第二,从散文的文章特点和写作方法入手导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类型与语言特点之间的联系,把握作家的特色语言风格。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小说,思考问题:为什么作者对父亲最深的印象是他的“背影”?向学生陈述文章写作背后的故事:朱自清父亲名朱鸿钧,一向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朱自清,朱自清进入大学后,受解放思想的影响,渴望个性和思想自由,两种思想的冲突不可避免地使二人产生矛盾,为了缓和父子矛盾,朱自清创作了这篇文章。情感背景的补充使学生不自主地发散思维,结合文章内容想象朱自清与父亲相处时的场景:与父亲近距离接触时,总是厌烦他的管制,但是当父亲远离时,又时不时想起他的关心与照顾,真挚的父子之情深深打动着学生,使其不自觉地重读文章,思考其中的情感内涵,为精读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最后,为了让学生赏析散文语言,教师引入群文阅读思想,设计写作分析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对比《背影》《白杨礼赞》《我为什么而活着》选段,结合具体字句分析各篇文章的特点和阅读感受。学生自主对比分析语言特点:《背影》中“本来”“只好”“尚不”“可是”等词语简单朴实,但透露出“我”的情绪变化,从而把握文章朴素但饱含情感的特征;《白杨礼赞》用主题句描述白杨树的特点——“平凡却又不平凡”“笔直”“努力向上”“坚强不屈却又挺拔”“极强的生命力”,并重点陈述白杨树的特点,语言紧凑,情感直接;《我为什么而活着》用坦诚的语言讲述了作者一生对爱情、对知识、对人类苦难的理解以及它们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语言坦诚却引人深思。三者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引发学生对散文文体特点和用语方式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对未知的探索热情,为后续学习散文类型、了解散文语言风格做好准备。

(三)小组合作引入,助力自主学习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解放思想和实践方式的过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耳,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人。”新课标同样提出,要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了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促使其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教师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法,突破自主学习道路上的阻碍,引导学生自发地思考问题,保证自主学习效率与质量。

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停留于形式,首先,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真实学情分析小组合作的必要性:是否无法通过独立思考实现学习目标?小组合作讨论能否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反复思量,避免无效讨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在小组合作中,教师给出明确的任务,说明学生需要完成的目标,明确指出完成任务的方法,预留充足的时间,保证合作讨论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最后,设置总结环节,各组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师生就讨论成果评价小组合作讨论活动的有效性,以评促学,助力学生发展。

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藤野先生》一课为例,文章语句含义深刻,且多用反语表达情感,单纯依靠学生个人理解反语含义、分析反语运用效果的难度较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深化学生对文章用语特点的理解,教师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法,以合作的形式重现反语的应用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带动下深入体会反语的含义以及运用效果。

首先,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语言类的活动任务,明确活动要求和活动内容:文中提到“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作者是夸赞对方的外貌吗?结合生活场景分析语句内涵。任务目标为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其次,开始互动之前,教师加入独立思考环节,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发散思维,思考在不同场景中“标致”一词的含义,透过反语见真情,体会作者借文章之“口”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在讨论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讨论方向偏离了任务要求,于是及时给予其点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一个女孩长得很好看,可以说她长得真标致,可要说一个小伙子长得真标致,大家内心会有什么想法呢?”适时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最后,教师组织总结评价活动,指出各组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其结合评价以及对反语的理解寻找文中其他应用反语的选段,体会“精通时事的人”“正人君子”等词语中流露的讽刺意味,以及讽刺背后深刻的爱国之情,学用结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正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足,结合新课标要求重新梳理“高效”的定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同时融入小组合作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根据具体目标优化导入形式等全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发地完成课堂任务,在探究中学习语文知识,提升核心素养,获得全面成长。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