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

2024-09-05 00:00:00颜美亚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每个学年段的课程内容都提到了跨学科主题的教学倡导,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鼓励教师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能够打破传统单一学科教学的壁垒,强化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基于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基于真实问题,以主题学习活动为载体开展跨学科教学,通过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框架、引入实践性任务以及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评价过程设计等方法,使之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新形态,助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信息感知意识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应用符合新课标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和学科间的逻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辨别所获取信息的真假,明确获取信息价值的重要性。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科技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背景下,正确信息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需要基于问题解决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并能够合理应用获取的资料,利用信息科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感知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今后信息科技的学习。

(二)提升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倡导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真实社会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信息科技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学生需要自主统筹学习内容,构建系统性的知识图谱,明晰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开展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能,从而增强解决真实问题的信心,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应用离不开多元化数字资源的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的引入能够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解决真实的问题,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在教学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从创新视角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思考,从而助力小学信息科技教学高效开展,实现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技能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注重学生间的互动与协作。在小学信息科技跨学TlzTG44pi/GJHmSxL/1kJK9HNpWZb2/jPtq/vhJpFQ4=科主题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想实现真实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学生加强与同学的沟通,在分工合作中分享自己的思路,共同实现目标。这种团队协作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此外,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学生还能了解不同学科的观点,从而在团队中更好地发挥个人优势,形成协同效应。

二、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一)学科知识与信息科技融合原则

学科知识与信息科技的融合既能够保障信息科技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成为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也要遵循这一教学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当前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这需要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深刻理解学科与信息科技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目标与信息科技目标的统一,科学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确保学科知识与信息科技的整合是无缝衔接、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简单地并列拼接。

(二)实际问题导向原则

跨学科教学打破了传统课程教学中割裂的教学状态,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整合,实现“1+1>2”的教学效果。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让学生基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等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为导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升学科知识与信息科技整合的实用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在遵循实际问题导向原则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问题设计,形成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系统的、开放的问题框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生参与原则

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其参与度决定了教学效率。为此,学生的参与性成为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遵循的重要原则。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时,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保持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性还强调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转变,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实现了学习全过程参与,有利于学生高效掌握知识,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四)评价过程性原则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改革方向:从知识教育转变为素养教育,从知识的系统性转变为学习的体验性,从单一学科教学转变为跨学科问题的解决。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标改革要求,转变传统以学习结果为衡量目标的评价方式,遵循评价过程性原则,即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合作能力的全方位观察,综合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策略

(一)构建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框架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以主题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学科知识,以主题作为不同学科的联系纽带,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主题的探究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以主题学习活动开展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站在整体知识认知的视角,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助协作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实践应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框架作为学生整体知识认知的基础,需要教师明确这个框架不仅是实施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指导蓝图,也是确保学科知识与信息科技进行有效结合的关键,要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在统一新课标育人要求和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框架的设计,确保框架具有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其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框架应明确学科主题的选择与整合点,使其既涉及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又能够充分融入信息科技的应用场景,拓展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主题中既能深入学科知识的学习,又能充分体验信息科技的实际运用,从而稳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科技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在小学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修饰文本说成果”教学中,教师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要求和学情分析的前提下明确跨学科主题,进行跨学科内容分析,并以此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框架的设计。首先,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插入文本框和艺术字,设置文本段落格式。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明晰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框架,包括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教师制定规则要求,聚焦问题解决→教师进行跨学科知识引导,启发学生探究思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互动交流,共同探究跨学科生成设计方案→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教师开展评价。最后,在明确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框架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知识填充和方法引导,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逐步掌握知识,在合作互动中提升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确保学生在信息科技学习中获得全面而深刻的体验,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学生真实需求,形成跨学科主题系列

跨学科主题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核心所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存在着学习参与度低、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想提升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效率,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就要基于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偏好进行跨学科主题的提炼,确保学科知识与信息科技的整合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升学生的学科参与度和学习实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在明确学生学科知识水平、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对信息科技的熟悉程度的基础上,形成多个相关主题,构建一个有机而连贯的系列,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学科知识,逐渐提升信息科技运用水平,为后续的跨学科主题系列设计提供有力依据。

例如,在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文件分类好管理”教学中,在考虑学生接受程度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学会删除文件、会对文件进行重命名、使用不同方式查看文件”,围绕“删除文件”这一目标,设计“学习小能手”主题活动,让学生自主观看视频,并结合语文知识总结操作步骤。围绕“文件重命名”这一目标,教师设计“自我管理小能手”主题活动,让学生运用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完成流程。基于以上两个子主题,教师可以将其合成一个主题,让学生结合连贯的操作开展主题学习活动。为了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活动的演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引入实践性任务,拓展学科与信息科技融合深度

在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应用中,引入实践性的任务有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科与信息科技融合深度。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任务的解决中更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与信息科技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实践任务时,小学信息科技教师除了要注重任务的实践性,还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使学生在任务完成中亲身体验学科知识与信息科技的融合,提高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运用水平。

例如,在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下册“看图片,输文字”教学中,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灵活使用Shift键进行英文字母大小写输入状态和中英文状态的切换,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可以结合英语学科,让学生输入英语课本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分组检查。实际生活场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注重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评价过程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过程性评价是当前新课标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单一评价依据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实现更公正、更高效的教学目的。评价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科与信息科技整合学习的理解和应用,在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中,教师要精心规划过程评价形式,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实际性。评价内容应该涵盖学科知识和信息科技技能的综合应用,而不是对单一知识点的结果检测。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可以设计综合性的任务,确保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能够全面展示自身的学科整合能力。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全面的评价,让学生在接下来的信息科技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使评价更具有实际意义,助力学生信息科技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应用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该教学形式的优势,并采取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框架、引入实践性任务、注重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评价过程设计等手段,提升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效率,助力学生在信息时代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