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4-09-05 00:00:00尹玲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课程的整合与拓展。大单元教学以主题为核心,将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要素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的教学单元。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深入探究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一、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习动机、促进知识迁移以及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其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大单元教学将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避免知识点的分散和重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大单元教学通常以主题或项目为引导,使学习更加有意义和连贯。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目标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较为全面,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跨学科学习,并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具体包括: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大单元教学,学生将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将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如识字、书写、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等。第二,语文素养目标。大单元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感、修辞意识、文本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等。学生将学会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第三,思维能力目标。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学生将学会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整合教材资源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注重整合教材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为例,在阅读故事之前或之后,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使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情节以及可能蕴含的主题和寓意。“故事中的人物面临什么困境?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什么道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使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主题和寓意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行为、性格等,从中挖掘主题和寓意。“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会作出选择?这个选择对故事的发展和主题有什么影响?”将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道理。“在该故事中的主题与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1.教学目标。掌握民间故事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学重难点。理解民间故事的主题和寓意;创作自己的民间故事。

3.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和讲解民间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观点交流;引导学生创作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听过的民间故事,如《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阅读讲解(20分钟)。分配学生阅读《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篇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讲解课文,重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6.讨论分析(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寓意;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7.角色扮演(15分钟)。安排学生分组,选择《猎人海力布》或《牛郎织女》中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应注意人物的情感表达和对话的语气。

8.创作民间故事(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民间故事特点,创作自己的民间故事;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9.总结(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民间故事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10.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故事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11.教学资源整合。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提供其他民间故事的阅读材料,如《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使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12.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和创作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和创作的民间故事,给予反馈和指导。

(二)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

以探索自然的奥秘单元为例,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具体包括:

1.学习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包括但不限于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习性和天气变化的原因等;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增强学生保护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2.教材内容。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涉及自然主题的课文为基础,如《大自然的声音》《火烧云》等,整合相关的科学知识和资源,设计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3.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附近的公园、植物园或自然保护区等。在实地考察中,学生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动物的栖息地,掌握自然现象的特点,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设计简单的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自然规律。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或者进行水的折射实验,掌握光的折射现象;邀请专家作讲座,深入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专家可以是大学教授、科研人员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够给学生带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自然科学故事;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摄影等形式,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作品可以包括自然风景画、观察日记、科普文章等。

4.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图片或视频,如壮美的山脉、奔腾的河流或奇妙的生物世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5.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如《大自然的声音》《火烧云》,分成小组讨论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和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观察经历,并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探索欲望。

6.实地考察(25分钟)。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形状、花瓣颜色,聆听鸟儿的歌唱,感受风的触摸等。学生可以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7.实验探究(25分钟)。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观察水的折射现象,通过将铅笔插入水中,观察铅笔的弯曲情况,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8.专家讲座(20分钟)。邀请专家作讲座,专家可以通过生动的演示、案例分析或实物展示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自然科学知识,如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等。

9.作品展示与分享(15分钟)。学生以绘画、写作、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分享自己在考察和实验中的发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10.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地考察、实验探究和作品展示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11.教学资源。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自然主题课文;附近的公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种子、水杯、放大镜、光学实验仪器等;联系高校教授、科研人员或相关专业人士。

12.教学扩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自然主题,组织课外阅读、科普竞赛等,激发学028a08caa89acc5b6c522529a11f30bde2a7f1c1d098011d3c126c3d3a9d5760生的学习热情。

(三)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以探索童话世界为例,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具体包括:

1.教学内容。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话世界》。

2.教学目标。掌握童话的特点和魅力;提高阅读理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故事讲述,使学生亲身体验童话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深入理解童话的内涵;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阅读和讨论童话故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给学生布置创作自己的童话故事的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和创造力;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童话故事的魅力;与美术学科结合,使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想象。

4.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童话故事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如播放《白雪公主》的电影片段,询问学生对童话的理解和喜爱的童话故事。

5.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共同阅读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童话故事所传达的寓意。

6.角色扮演和情景故事讲述(20分钟)。选择童话故事,使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身体语言和声音表达,将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其他学生观看表演,并在结束后进行讨论,分享学生对角色和情节的理解。

7.创作自己的童话故事(25分钟)。给学生布置创作自己的童话故事的任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编写独特的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8.美术与童话结合(25分钟)。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用绘画的方式将其中的情节或角色呈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色彩和线条表达童话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9.作品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将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和绘画作品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体会,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10.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童话创作和绘画作品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11.教学资源。《童话世界》单元的相关课文;提供各种经典和现代的童话故事书,供学生阅读和参考;用于播放图片、音频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话故事;绘画纸、彩笔、颜料等,供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