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还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埋下一颗坚实的种子。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幼儿获得身体素质、智力发展、道德情操培养的重要阶段,幼小衔接是幼儿快速适应小幼活动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通过阅读国学经典、讲解成语典故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小衔接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帮助幼儿获得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人格品质方面的良好发展,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日常环节浸润行为习惯
幼小衔接工作不仅仅是幼儿进入大班后才开始进行的,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幼儿园阶段。不同年龄段幼小衔接的重点不同,例如:小班侧重于幼儿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中班侧重于幼儿专注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大班侧重时间观念的培养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幼儿进入小学后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各种文化经典历经时间的洗礼愈发璀璨,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教师应引导幼儿随时整理自己的衣冠,做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同时可以通过给幼儿讲述“不修边幅的王安石”的故事,让幼儿明白正衣冠、爱干净的重要性,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中华国学经典中,“尊老爱幼”是重要的中华传统礼仪,在言谈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幼儿学习“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的言谈礼仪,同时可以结合国学经典中的故事,引导幼儿形成“言出必行”的良好品德;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选取部分经典启蒙教学内容,在餐前等待与散步时,对幼儿进行生活道理普及教育。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启蒙读物,帮助幼儿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礼仪,培养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善良勇敢等良好品德,引导幼儿通过看、听、做全身心体验传统礼仪,并渗透到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如用餐礼仪、敲门礼仪、上下楼梯礼仪、整理礼仪、入园礼仪、同伴礼仪等,不但能提高幼儿综合素养,也为幼儿进入小学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二、传统节日助推情感升华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幼儿园活动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教育意义。
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这些特有的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向幼儿传递传统文化最好的媒介。在幼儿园开展的“传统文化节”活动中,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介绍端午节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包粽子,小小的粽子包含了幼儿亲手实践的快乐,包含了幼儿对家人的关爱,包含了幼儿对弟弟妹妹的喜爱,当孩子把爱心粽子送给爸爸妈妈时,家长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介绍中秋节时,幼儿聆听中国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感受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赏析《静夜思》让幼儿在诵读中感受诗人对一家团圆的期盼之情,更显亲情的珍贵;介绍元宵节时,教师通过“赏花灯、做花灯、猜灯谜”系列活动,利用纸杯、纸盒、彩色纸等材料制作出形态各异的花灯,让孩子们了解花灯的悠久历史和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临近春节,老师带着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具有浓浓中国味的“中国年”,孩子们戴着自己动手制作的京剧脸谱在操场巡游,教师身着青花瓷服饰表演舞蹈……精彩的节日文化展示令幼儿印象深刻,不同活动的层层展开,让孩子们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受到熏陶,深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三、经典诵读培养学习能力
阅读能力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我国灿若星辰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经典的故事典籍,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再比如《三字经》等,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做人、做事、立身行世都有益处。小班的《二十四节气歌》手指谣,让孩子们在朗朗上口的诗歌中了解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内容,感知四季变化;中班的《曹冲称象》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会遇事冷静,用智慧处理难题;大班的《夸父追日》表演剧,让幼儿知道通过坚持,可以做到更好等。丰富的经典书籍,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在中国传统的经典故事中不断思考、不断提升,同时让孩子们得到前书写、前阅读等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强化孩子阅读观念,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形成积极主动、专注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主题活动感受成长体验
我们倡导人人参与主题教育活动,每一个幼儿都是主题活动的小主人。“热爱祖国最光荣”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幼儿们去收集资料和图片,请爸爸妈妈帮助讲解。通过讲解,幼儿知道了我们有世界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有着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着许许多多的奇峰峻岭、有着独具匠心的故宫……幼儿在聆听中、在查找中、在观看中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由衷感到自豪。孩子们把自己、爸爸妈妈去过的祖国各地的照片带到幼儿园,他们又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尤其在了解了火烧圆明园后,许多幼儿不由自主地握紧拳头说:“我们现在强大了,别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了。”“毕业我真棒”主题活动中,大班小朋友会举办“开笔礼”活动:正衣冠、拜师长、聆听圣训、朱砂启智、启蒙描红,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手执毛笔,端端正正地写下人生的第一笔。这样的文化印刻,在儿童的心中是无可替代的,增强了幼儿的凝聚力,会成为儿童启蒙教育中最浓重的色彩。
五、传统游戏构建良好品质
传统游戏多数是合作性游戏,而且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又有合作,幼儿在合作与竞争中还要遵守规则,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抬花轿”“编花篮”游戏,要求幼儿抬、跳的动作要一致,节奏要一致,抬跳动作要协调,两个一致和一个协调,充分培养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互相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并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同时,在传统游戏中,还有锻炼幼儿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项目,例如:抓包、翻绳、滚铁环、跳绳、踢毽子等。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克服自身缺点,遵守规则,逐渐形成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传统游戏的开展能够帮助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小学生活。
六、家园共育激发文化认同
中国古代有“三堂教育”之说:学堂、祠堂、中堂。其中“中堂”讲的就是家风家教,家庭文化。好的教育都是有根的,这个根深植于家庭,干茁壮于学校,叶才能繁茂于社会。家园如同一车两轮,我们要把家庭作为教育的共同体,实施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
在“家长助教”活动中,家长的积极参与为幼儿园活动增添了不一样色彩。擅长曲艺的家长穿着戏服来园,带领孩子们咿咿呀呀地唱上一段戏剧;擅长剪纸的家长带孩子们剪个窗花;会武术的家长教孩子们一招一式;会皮影的家长来一段精彩有趣的表演……家长们的精彩演绎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幼小的心灵。同时,“家长助教”活动让家长走进孩子的生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幼小衔接内容,让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走进更多家庭,促进家园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好地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每个中华儿女都生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下,幼儿也不例外。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幼儿从小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能够陶冶幼儿情操,塑造幼儿完整人格,让幼儿在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中不断积蓄成长的力量,为幼儿做好充足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从而更好地推动幼小衔接科学有效地开展,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侯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