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学习和掌握体育专项运动技能需要良好的体能作为运动基础,体能练习是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研究目的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体育学科提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系统、完整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优秀的体育品德。在体能练习和专项运动技能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体能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把加强学生体能练习作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优化全校体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体能基础知识学习和锻炼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对体能练习的兴趣,改变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体能状况,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加强体能练习的意义
体能练习是提高小学生体质的重要基础方式,是提高小学生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拥有并保持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能是国家、学校和社会对学生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
新课标对3—6年级学生进行体能练习提出了相关要求和各种教法的提示。首先,通过1—2年级学生对基本运动技能的学练,让学生初步感受体育运动的练习过程。在3—6年级则强调对于基本运动技能,进行相应体能练习。包括爆发力、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位移速度、协调性、肌肉耐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灵敏性等。其次,3—6年级的学生此阶段正处于身体机能迅速发展时期,更需要加强此项内容的学与练。加强体能练习是学生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质的必然要求,为今后更好地学习专项运动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三、研究对象
红桥区第二实验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研究对象n=916人,其中男生467人、女生449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校以“强国有我 自主健体”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理念。在此基础上实施的“体能+X”锻炼模式,涵盖了学校体育工作各个方面。体育组教师选择这一内容进行实践研究就是要以“体能+X”锻炼模式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及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我们充分利用好校内外体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一切可以安全开展体能练习的时间、空间。其中校内资源:体育课堂、大课间活动、素质拓展课程、军事体能运动会;校外资源:课后体育作业、亲子互动体能练习等。学校、家长、社会多方相融合的“体能+X”锻炼模式。
(一)体能+X锻炼模式的实施途径
1.“体能+体育课堂”,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学中依据新课标中对体能练习提出的要求。在三至六年级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每学期体能练习课及每节体育课中的10—12分钟体能练习时间,同时开展体能练习。教师积极开动脑筋,研究制定各年级体能练习项目内容,力求做到项目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选择性。教师创设了多种体能练习情境,以游戏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各年级身体素质不同、运动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让学生在原有身体素质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水平二(4年级),其练习主题是“发展腰腹力量、下肢力量练习”,教师创设“运动小达人”挑战赛这一情境,旨在发展学生身体柔韧性、下肢肌肉力量。教师利用每堂课10—12分钟体能练习时间,设计的练习内容,也可以结合本课所学专项运动技能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身体素质练习。
2.“体能+大课间活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2020年迁入崭新的校舍。学生每天都盼望着在自己喜欢的操场上躺卧翻滚、你追我跑、玩耍、游戏。老师们充分利用好每天上、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和锻炼内容。每天上午大课间活动时间安排了国家规定的广播体操及学校自编校园啦啦操、少年军体拳、站军姿队列练习等内容。下午大课间活动内容是集体练习与年级练习相结合。首先,进行集体跑步练习,跑步距离和时长各年级有所区别。其次,结合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集体进行身体素质项目练习,发展学生体能,为各年级学生安排自主活动时间,在班主任组织下开展班级自主活动,设计班级个性化的活动内容。
3.“体能+素质拓展课程”,发展专项运动技能。为发展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特长。重视体育各项目运动队的培养建设。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天津市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聘请区体育局专业教练员走进学校为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学校利用每天放学后一、二年级下午3:45—5:50和三至六年级下午4:10—5:30,组织学生进行课后体育素拓项目训练。学校为各年级学生开设了田径等十几项运动项目。学生结合自身运动特长、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专项练习。在专项运动练习中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
4.“体能+军事校运会”,发展综合身体素质。每学年,学校以“强国有我 主动健体”为主题,开展为期一周的军事体能运动会。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以年级为组别、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做到人人参与、全员展示。体育教师依据各年级所学体育运动技能特点,合理设计比赛项目,学生全员参与。一、二年级以集体项目为主,集体进行体育课队列、队形三姿比赛。三、四年级以发展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灵敏性为主设计比赛项目。五、六年级以发展学生上、下肢协调性、腰腹柔韧性、爆发力、平衡能力为主设计安排比赛项目。军事体育竞赛的开展既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意志力,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5.“体能+课后体育作业”,适宜补充身体素质。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体育课后作业的设计。内容安排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选择的权利留给学生,主动权在学生手里,学生在进行锻炼时会更加主动、自觉。课后体育作业的布置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生练习环境的不同。从运动量、运动强度、安全角度出发,在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时,教师将体育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选择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在家长的监督、帮助下完成各项体能练习。
(二)学生参与体能练习前后身体情况的变化
对全校各年级学生分别从身体形态、机能、体能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前、后数值对比分析。
1.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练习情况(n=916)。体育教师对全校学生(n=916)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验后体育练习兴趣增长了21.3%。62.1%的学生在实验前能够参与到自己班级体育活动中,经过实验后,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22.1%,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课上主动交流、互相帮助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5.8%。实验所呈现的数据表明,全校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规则意识等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2.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身体健康状况(n=916人)。实验结果显示,自觉参与大课间活动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这与教师精心设计的大课间活动形式、内容有着直接关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责任心在不断增强。教师的创造力、主动性也在不断提高。
3.本校三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变化情况对比。通过对本校三年级学生身高、体重两项数据分析,体能练习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实施,促进了学生骨骼生长发育。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教师积极开展“体能+X”的锻炼模式,实验结果给了我们答案:体能练习是学生进行体能储备的“必备品”。科学、系统、有选择的体能练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受益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不断提高。通过“体能+X”的锻炼模式的实施,培养了学生顽强意志力、抗挫折力、社会适应力,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二)建议
1.继续完善和拓展体能练习内容,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2.建立体能练习评价制度,形成评价机制。3.加强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