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为中心”已然成为当前教师构建课堂教学的主要导向。为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以学定教”取代“以教定学”,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高综合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情境教学法这一教学策略逐渐走进了教育教学者的视线,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推广与具体落实。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情境教学法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优势,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发展规律,能够让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真正内化。然而,近年来随着情境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致使这一教学策略难以发挥理想的意义与成果。基于此,本文围绕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详细论述了具体原则以及实践路径,以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立足于具体的学习情境深入了解与学习语文知识。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原则
(一)以学为本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充分落实与具体体现,也成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基于此,在应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遵循以学为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保障学生“课堂主人翁”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让学生真正沉浸在教学情境中,既落实所学知识,又收获情感上的共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情境创设前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同时关注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让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成为连接起学生与未知知识的桥梁。
(二)创新性原则
随着情境教学在各个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推广与应用,越来越多教师都乐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辅助教学活动。然而情境教学不是“复制粘贴”,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习惯于反复沿用单一的教学情境,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让教学活动低效化。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遵循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关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也很容易厌烦。基于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丰富知识储备、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边总结边开拓,将创新性原则真正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根据教学内容推陈出新,设计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改变。
(三)贴合性原则
情境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推广,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很多教师存在着“为了应用而应用”的问题,这最终造成了情境教学法的滥用。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度追求独特与创新,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没有与教学内容深度结合,导致学生虽然沉浸在教学情境中但是无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成果,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成果不佳。基于此,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贴合性原则,避免情境创设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知识课堂教学低效化。贴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将情境创设与所学内容相贴合,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联系,让教学情境成为教学目标的有力辅助,推动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双重提高。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为改变“灌输式”教学的现状,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跟随教师的脚步努力思考,实现思维的漫溯,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引导学生在思考与分析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是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的,既要避免问题过难或者过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又要避免问题过于琐碎,让学生的思维分散。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通过问题设计为学生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展开理解与思考:“为什么要实现‘中华崛起’?你理解的‘崛起’是什么意思?”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让学生在初读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然后,教师可以提问:“‘中华不振’体现在哪里?”“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为了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链,其主问题只有一个——“周恩来为什么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他问题都是这一问题所衍生出来的,提问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提高所学知识的应用效率与成果。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思维支持,引导学生在探索欲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
(二)创设实物情境,优化学习感受
情境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不仅要调动起教师已有的教学资源、周边环境以及教学内容,而且需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优化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具体感受,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实物相联系,由实物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那么学生便难以理解与接受,学习成果自然难以理想。基于此,教师不妨创设出实物情境,让学生调动多重感官,将具象的事物与抽象的知识相结合,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感受。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的教学活动为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杨桃这一水果带入课堂,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有了实物情境,学生便能够更为轻松准确地代入到课文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成果。
(三)创设表演情境,深化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把握对学习效率与成果起到了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共情能力不高,很难对文中的情感与文中人物的情绪进行清晰准确的把握。基于此,教师不妨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深化情感体验的同时,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我找母亲要钱买书”这一情节创设表演情境,展开分角色朗读,通过扮演“我”、母亲、女工,学生可以从多角度体会到母亲的慈爱、辛苦,对“我”买书的支持与理解,更感慈母情深。无论是“我”的紧张、犹豫、嗫嚅,还是女工的反对,都让母亲的形象更为高大。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走进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更可以深化对文章内容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实践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一思想既影响着如今的教学活动,又在情境教学中得以深刻体现。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利用已知经验学习、理解乃至于升华新学的知识,将语文教学内容真正内化于心,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与体现。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了作者与家人共同“摇桂花树”的场景,感受到了家人协作劳动的美好体验。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布置一项拓展作业,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家长共同完成一件劳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思考。有的学生和家长一起擦玻璃,看着铮明瓦亮的窗户感受到了自豪与满足;有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手工,看着成品倍感骄傲与欣喜,还有的学生和家长一同购物,帮助家长提购物袋,倍感家庭的温馨与幸福……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所学知识,体会到了文章的内蕴与思想。其实,情境创设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该更加多元,与社会、家庭相连接,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领悟。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凭借其独特优势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作为教育教学者,我们需要在情境创设中遵循学为中心原则、创新性原则以及贴合性原则,通过问题情境、实物情境、表演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创设,让这一教学设计真正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奇效,以“情”促思,以“境”导学。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