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如何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024-09-05 00:00:00郑承妹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中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教师可以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对同一班级内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等进行分析,再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评价,以此实现大数据支持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分层教学也要紧跟学生的变化与成长,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对学生进行“每月基础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调整分层结果,以此确保因材施教的完整性、及时性。

教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长、学习效果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例如:对于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加大激励力度,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时间不稳定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其更多的指导和督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大数据环境为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教师要抓住该优势,做好数据分析和梳理,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二、数据分析,调整方法

大数据环境下,中职数学教师要积极树立数据分析意识,及时进行教学方法调整,明确教学目标,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共同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对每名学生的学习强项和弱项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逐个攻破,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拓展题等多种题型融于同一张试卷中,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借助分析技术对学生的正答率进行分析,如选择题的正答率为50%,填空题为40%,计算题为30%,应用题为25%,拓展题为20%。之后,教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调整课堂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弱点向其传授更多的解题技巧。当然,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实现对学生弱项、强项进行一一分析。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将前期的数据分析成果传送给学生,并借助数据分析技术给出初步解决方案。学生可以从分析方案出发,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存在的实践困难。此方法不仅可以降低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开展数学学习,由此助力学生数据分析理念的发展,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对数学问题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找到解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对解题思路进行梳理。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最后,为进一步发挥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优势,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以此来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要积极发挥数据分析技术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积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三、挖掘算法,实现目标

中职教育的不断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制定教学目标,而且要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懂得借助数据与数据的关系进行算法的挖掘,以此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运算能力等,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教室”作为题干,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计算得出教室内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将问题的切入点置于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共法向量之上,以此活跃学生数学解题思维,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保障。之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借助数据分析技术,计算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所连成线段在公共法向量上的射影长。具体来说,学生可以在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将两条异面直线设为向量a和向量b,得出向量a和向量b的公共法向量为向量n,再借助数据分析技术,求向量a与向量b之间的距离d。如此,学生便可以在具体问题的引导下,对异面直线距离有关知识形成直观且全面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在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意识等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形成合理、有效地分析与解答。

总之,教学目标是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得以开展的关键支撑。要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发展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数据分析技术的优势,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算法的挖掘,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解题思路,助力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四、借助数据,多样教学

传统教学以线下教学为主,虽然能够保证学生的出勤率,但却因单调性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平台等进行融合,搭建组合式的数学教学形式,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可以借助“洋葱学园”等线上平台进行新课教学案例、学习资料等的搜集,以此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还可以在浏览后完成相应的检测题目,明确新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课后巩固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学众文教”“学习通”等向学生端推送相应的检测题目,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正确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做,一是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弱点,二是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方案,助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信、QQ等线上交流平台,及时回复学生在巩固环节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加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当然,大数据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活动,而且可以应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间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要积极进行多种教学平台的挖掘与应用,不断提高自身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更多技术支撑。

五、翻转课堂,自主发展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选择。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进行新时期翻转课堂的搭建,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首先,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方法,一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新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并将其发送到线上小组讨论群中,对微课的内容、结构等进行调整与优化,由此帮助学生完成完整、深刻的课前预习,实现大数据支持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课的播放,指出其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分别给出数学学习和微课制作方面的意见,完成翻转课堂的搭建,实现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中职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将数据分析技术的教学实践落地,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更加高效的算法,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实现多样化教学,给予学生更加多彩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增添更多时代价值。

注:本文系2022年福建省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大数据在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的运用》(课题编号:ZB2022146)的研究成果。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