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有效减轻了初中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规范了校外培训行为,与此同时,也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作为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尤为关键。因此,语文教师需利用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寻找提质增效的方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低效问题举隅
目前,语文在学生眼中几乎成了一门“玄学”,怎样能学好语文更是可意会不可言传。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学习前,学生学习基础差别较大,教学目标的安排仅能采取折中办法。长此循环,学生在语文课中被动接受,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第二,学习中,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与结果不成正比,课堂听讲认真专注,笔记工整全面,成绩却未达预期。第三,学习中,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教师大量讲解、学生反复训练的效果事倍功半,甚至有的学生出现知识“日抛”现象。
很多研究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宝贵建议,其中多是对教师“教”方面的关注。其实,我们还要关注对学生“学”方面的研究,不能忽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对教学效率的影响。片面按学习结果划分的分层教学,并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学困生的指导如果停留在反复练习和巩固背诵,那么不得要领的重复只会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反而得不到提高。
二、差异性阅读教学闭环设计的意义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基于学生差异性,借助语文学习心理学中“个体差异”相关研究,探索设计差异性阅读教学闭环。与以往按学习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不同,本研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动态差异,尤其是学习准备差异和学习风格差异。
学习准备差异很大程度决定了学习结果。每个学生的学习准备不同,让他们尽量在同一起跑线学习新知,打破信息差、知识差,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风格差异是教师们常常忽视,却又对学生学习参与和调节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在感知内容方面,不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有其优势感官通道,有些学生善于从声音中接受信息,有些善于从图像或视频等视觉层面接受信息,有些善于从亲身活动实践中接受信息。不适合的信息呈现方式,会导致学生对知识无感和处理困难,给接下来的深度学习带来障碍,课堂中也就出现了认真却学不好的现象。
在对知识的处理内化方面,学生思维方式也有偏好,大体可分为演绎型和归纳型。教师忽视学生思维方式差异,采用单一的教学指导和过程,结果总会至少有一方学习结果不良,不能因材施教。
三、差异性阅读教学闭环设计流程
在顺应语文教学基本过程和学生学习个体差异性现状的基础上,差异性阅读教学闭环设计主要分为可循环作用的三个环节。
在学习准备阶段,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储备状态,增加、调节知识储备以待新知识的学习,这是师生进行差异性阅读教学闭环的第一环。在课堂中合理安排信息呈现方式,让不同感官优势的学生高效接收信息,是差异性阅读教学闭环的第二环。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照顾到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是差异性阅读教学闭环的第三环。基于以上内容,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为例,探讨差异性阅读教学闭环的设计流程。
(一)第一环:学前知识储备做到直观互补
为了清晰直观地显现学生知识储备的差异,让学生形成学习新知前“有备而来”的意识,从而减小学习准备差距,教师可开展“知识云图”活动。
教师把学习新知时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储备作为云图母版,请学生参考。学生自主预习、探究、查阅资料,利用学前时间,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填充到云图中。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讲解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作适当引导和补充。《紫藤萝瀑布》一文的学习,建议使用比较方法阅读,体会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情思、托物言志。因此,学生至少需要有如下知识准备:第一,基础知识层面,对本课“迸溅”“仙露琼浆”等优美词语的准确理解,对修辞知识的掌握,对文章行文逻辑和结构知识的掌握,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法的了解。第二,文学常识层面,对作者生平的了解,对作者作品风格的了解,对文章创作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第三,阅读方法层面,对比较阅读方法的了解和运用经验。此外还设计了独特发现分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以下是《紫藤萝瀑布》一课设计的“知识云图”母版(图1)。
该活动能够促使教师比较精确地了解学生学习准备情况,合理设计后续教学内容,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能够调动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画好的云图能够清晰、直观地展示学生已有知识和新学习知识,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较清晰的了解,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知识云图”母版的设计要科学具体,防止学生因不理解意图而感到无所适从。
(二)第二环:内容感知方式做到丰富多样
教师要尊重学生感知觉的偏爱,对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谭顶良《学习风格论》中的感觉偏爱测查表),了解学生感知信息的独特方式,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努力做到多样化。例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修辞时,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这句话“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可设计三种感知方式。第一种是听觉刺激,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句子比喻后的精妙,或者让学生讲解、讨论这句话的修辞,让听觉优势学生充分去听取信息、获得感知。第二种是视觉刺激,如看盛开藤萝花以及船帆的图片、视频,然后与文字描写相结合、比较,促进学生对这句话修辞美感的理解,让视觉优势学生充分感知。第三种是运动知觉刺激,为学生提供紫藤萝花或模型,进行实物观察、触摸,或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经历感受紫藤萝花开的细节,让运动知觉优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修辞的妙处。教师尊重学生的感知觉偏爱,提供恰当丰富的知识呈现方式,可让学生高效获得信息,为接下来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
(三)第三环:知识习得路径做到自由多元
在学生将感知到的内容与已有知识进行衔接、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针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多个学习任务和活动。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紫藤萝瀑布》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我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是教师讲解,幻灯片呈现托物言志写法的定义、特点等内容,请演绎型思维的学生认真研学,随后快速浏览下一课《一棵小桃树》,思考它的写法并解说原因。第二个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如学过的文本《爱莲说》《陋室铭》等,让归纳型思维的学生分析托物言志的规则和特点,教师作点拨和总结。
第三环的设计和实施难度较大,首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把握需要教师长期观察和经验判断,主观性更强,教师要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另外,在一堂课中进行两种反向思维方式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有时会难以逻辑自洽。为了突破以上问题,一方面教师要深度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要借助外部条件,如采用互动性更强的翻转课堂形式,以及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个别辅导等途径。
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调动发挥自己的感官优势,最终将知识内化到原有的“知识云图”中,而新的云图又成为下一轮新知识的学习准备。这一系列可循环的过程,构成语文差异性阅读教学的闭环,全方位关照到语文教和学的全过程。
语文差异性阅读教学闭环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逐渐清楚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有意识地调用。学习准备的差异缩小,教学进行更顺利,盲听现象也就没有了。
语文差异性阅读教学闭环的设计,减少了学生不必要的时间付出,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减少了不得要领的填鸭式练习,恰当个性化地指导优化了学习效果;减少了学生心理压力,促其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法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语文学习自信心。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