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学科作业设计也迎来了变革,要求教师全面贯彻“提质减量增效”的理念,切实提高学科作业的质量,而作业分层非常契合“双减”政策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降低了学生的作业压力。
一、初中物理作业的现状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作业量虽有所减少,但类型单一、缺乏创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造成学生厌学心理。部分“学困生”疲于应付,而优秀学生又缺乏有针对性的分层提升作业,其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思维等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不利于“双减”政策的落实。
二、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意义
(一)作业分层有利于落实“双减”政策
依据“新课标”进行作业分层设计,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面向不同层次学生布置对应的知识点,使得作业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作业减量不减质,学生既可以实现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又可以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二)作业分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作业应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 巩固学习内容,训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网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作业分层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得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打破常规应试作业,增设操作类、跨学科实践类作业,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乐于探究、分工协作的习惯,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前期准备
(一)学生分层结组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根据教学中学生的物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综合表现,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学困生”;B层是基础中等、学习愿望强的中等生;C层是学习主动、思维活跃、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等生。同时根据自愿结组的形式,6人一组,组内A、B、C三个层次间建立“一帮一”结对关系。随着学生的不断进阶,实施动态分层。
(二)作业分类分层
笔者将初中物理作业大致分为三类:基础类、操作类、跨学科实践类。每一类又分为三个层次与学生相对应,A层次学生重在培养学习兴趣与建立自信,作业量少而精,落实基础;B层次的学生布置适量的基础和提升训练作业,通过训练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技能;C层次的学生要留给他们适当自由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重点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四、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策略
(一)基础类作业分层,夯基础、减负担,促进学生形成物理观念
基础类作业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训练,夯实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教师要深挖教材,整合资源,对优等生应尽量巧设问题,引发思考,重在学以致用、训练思维;对中等生要尽量把知识放到真实情境中去学习;“学困生”则更直接明了,减少干扰因素,夯实知识基础。
例如:在学完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一课之后,关于照相机这个知识点的作业是这样设计的:
A层:照相机的镜头是 透镜,成的是 , 的像。
B层:某超市的支付设备“刷脸机”,其原理与 相同(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成的是 , 的像,要使屏幕上的像变大,需要 摄像头(靠近或远离)。
C层:在自制“照相机模型”时:(1)应该选用 (填“凸”或“凹”)透镜作镜头,选用 (填“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膜来承接像,像的特点是 , 的像。(2)观察时,小明应将端 (填“A”或“B”)对着要观察的物体,并选择 (填“亮”或“暗”)的物体作观察对象。
通过以上设计不难发现,A层学生重基础,B层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去探索训练,C层学生更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这种分层的思路,充分调动学校物理组的积极性,将知识网络类、简单计算类、简答分析类、多种解法类作业都进行设计,做到基础类作业全覆盖。
(二)操作类作业分层,重操作、育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鼓励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课后实验探究,提升作业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从身边物品寻找素材,实施实验探究,感受物理源于生活,逐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以“生活中的透镜”这节课为例,课后可布置自制照相机这一操作类的作业。
A层:利用凸透镜(焦距告知),卫生纸轴,塑料薄膜自制一个简易照相机。观察远处物体,记录成像特点。
B层:利用凸透镜(焦距自测),卫生纸轴和硬纸板,塑料薄膜自制一个简易照相机,要求:有镜头有暗箱,镜头能调,能看清近远处的物体。
C层:利用凸透镜(焦距自测),硬纸板,塑料袋薄膜自制一个简易照相机,要求:有镜头有暗箱,镜头能调,能看清近远处的物体,并思考圆形或方形的暗箱对成像有无影响;通过查阅资料思考能否设计一个放真正胶卷的相机,简单写一写思路。
操作类作业不能“一刀切”,要设置不同梯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学有所得。
除了常规的书本上的作业以外,还可将实验延伸到生活中:
A层设置简单测量型作业:如测量身边的物体长度;用秒表测一分钟心跳的次数;用手机的地图软件和秒表估算自己的走路速度等。设置体验型作业,如让学生做俯卧撑,体验杠杆知识;瓶口吞蛋感受大气压的存在;鸡蛋悬浮感受浮沉条件等。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手脑共同发展,不断实现学习进阶。
B层做实验型作业:引导学生“用瓶瓶罐罐做实验”,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利用圆柱形水杯观察对光的会聚作用,然后当作凸透镜观察三种成像特点;利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都可以设计哪些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C层设置微视频讲解型作业,布置学生录制实验微视频,配上图文讲解,并在课堂上分享。内容可以是探究实验、难点的突破、现象的解释、某个小制作的整个制作过程及注意的细节等。
以上各层次学生的实验可以独立完成,但更鼓励结组完成,并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出来,每个组员分工明确、互帮互助、协作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并引导其他组提出不足及改进建议。
(三)跨学科实践作业分层,重合作、重热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跨学科实践”主题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及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旨在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这部分的作业的设计要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并要发展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可以布置为周末作业,最好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组内分工要明确,由组长确定,教师可简单引导。
如调查生活中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A层负责实地调查;B层负责分析原因及改进意见;C层主要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天津一些有特点的建筑物的物理学应用案例,或是太阳能、风能、水能应用实例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各个实例的利与弊,以及自己改进的方案或想法,课上展示交流。
(四)作业评价方式分层,重过程、重协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业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减轻学生负担。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鼓励小组内组员的合作分工、参与度、小组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鼓励“一帮一”结对。对A层学生的作业评价以鼓励为主、帮助为辅,放宽尺度,逐步进阶。B层学生的作业强调规范、重视操作与训练,引导学生向C层学生看齐。对于C层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拓宽思维,敢于创新,不局限于教材本身,并鼓励C层学生帮助A层、B层学生共同进步,发挥团队的引领作用。
“双减”背景下作业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作业的育人功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