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体能训练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4-09-05 00:00:00史博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教育不断深化发展,为教学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奠定了革新基础。基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师需要深切地认识到,教学需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为主要内容,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强健学生体魄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当前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以此为立足点,创设出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机制,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拓展训练维度,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贡献力量。

一、体能训练的基本内涵

所谓体能训练,是指针对人体各项生理指标,立足特定的运动目标,采用科学训练方法,通过多样性的体育训练形式,提高身体各项生理机能的训练活动,具有提高人体抗疲惫能力、发展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成效。作为学校体育学科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身体素质的重要路径。教师需要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体育基础、学习能力与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考量,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提高身体机能的同时发展综合素质。因此,高中阶段的体能训练既需要满足学生当前的体育学习需求,又需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渗透速度、力量、灵敏性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优化高中体育体能训练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趣化训练过程,激发学生内驱力

结合教学经验来看,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中一直难以发挥理想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参与体能训练的热情,甚至对此具有较强的抵触心理。究其根本,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墨守成规,教学手段单一、模式单调,学生只能被动服从教师的“命令”,并没有从中真正享受运动的快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趣味教学法,针对不同教学环节引入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与教学资源,以此让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主动性,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例如:在每次力量训练之前,教师都会带领学生进行运动热身,让学生拉伸肌肉,活动身体关节,避免在运动中造成关节或者肌腱的损伤。然而,很多学生却因为热身运动的枯燥而没有任何兴趣,更有学生在自行训练时直接略过热身环节,这无疑会导致体能训练成果受到影响。因此在运动热身时,首先,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拉伸方法与拉伸步骤,而且可以准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拉伸活动,比如“n字拉伸”“能屈能伸”“拉锯大作战”等游戏,真正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在课上的力量训练中,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如“力量球接力”,把学生分成势均力敌的两个小组,接力完成重量不同的力量球传递活动,让学生在紧张刺激的游戏比赛中提高自身力量。最后,在课后的力量训练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趣味性活动,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录制的形式进行“悬垂举腿”游戏,锻炼腰腹的核心肌群,运用矿泉水、书本、弹簧绳等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训练,并在此过程中强调活动的安全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能训练的趣味性与多样性。

(二)规范训练时间,保障学习成效

通过对传统训练模式的分析与思考,可以发现有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的训练设计,导致运动时间过长或者过短,无法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体能训练的时间规划中,教师需要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首先,高中时期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能训练必不可少;其次,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业压力重,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既保障学生能够精力充沛地训练,又需要避免学生因为精疲力竭而难以高效率地开展后续学习活动。基于此,教师在训练时间的规划上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不断调整,以此来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效。

以一节45分钟的体育课程时间规划设计为例,教师可以用5分钟带领学生进行热身,为后续的训练奠定基础。在完成热身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200米负重蛇形跑,在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后给予5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10—12组的跳杆训练。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最后10分钟,让学生进行慢跑等基础低强度运动或者仰卧起坐这类无氧运动。这一堂课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训练项目多,但是都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最重要的是,规范的训练时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训练成效,而且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合理的组合运动安排理念,让学生能够在自主设计体能训练时进行恰当的规划。

(三)立足个性需求,设计渐进性训练活动

体能训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并非多跑几次长跑、多做几组俯卧撑就能获得质的飞跃,体能的提升需要持续的锻炼与长期的积累,因此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不仅如此,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运动能力“参差不齐”也是常有的事,学生的身体素质本身就存在差异性,如果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提出同样的要求,反而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造成部分学生的运动损伤。因此,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关注不同学生的体能基础、学习能力与身体综合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运动节奏,循序渐进地进行体能训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将学生按照体能素质的不同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完成不同的训练任务或体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给体能较差的学生安排体能恢复训练,使其能够早日“追上大部队”;给体能较好的学生安排体能强化训练,使其能够感受运动的趣味性与挑战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展开体育活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避免抵触情绪的产生。

例如:在一次体能训练课上,教师安排了蹲下起跳、蛙跳、俯卧撑这三个训练项目。教师可以先以一组10个为单位,让学生各项活动都完成一组,使三个项目交替进行,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增加,掌握自己的运动节奏。这样的做法既达到了体能训练的效果,又能够让学生的体能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运动损伤的产生。

再如:在训练速度、力量与耐力的综合活动中,学生需要用沙袋完成200米的负重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进行“分层训练”。首先,对于体能状况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2—3千克的沙袋;其次,对于体能状况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配给1—2千克的沙袋;最后,对于体能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保证单个沙袋的重量为500克。然后,教师可以发布训练任务,讲解训练要素与注意点,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完成任务,避免训练任务的强度过高或过低而造成体能训练成果不佳的情况。在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后,教师可以鼓励不同体能层级的学生根据自己需求与具体情况,适当地添加沙袋重量,鼓励学生在挑战自我的同时更为深入地探索出自己的能力水平。

(四)发挥自主意识,培养运动习惯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想认识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自主意识和自觉意识适当发展,因此想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能训练,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为自己安排训练任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定期引入一些精彩赛事、体育名人作为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热爱,并让学生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设计训练计划与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规律性的运动习惯。一开始,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制订运动计划,在制订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训练内容,并且和家长联手,积极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运动感受、体能变化,让学生感受到运动为自己带来的正向改变,从而让学生从被动服从训练计划到主动参与训练计划,实现认知思维上的转变与进步。

在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体能势在必行,体能训练也作为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重视。体育教师要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具体特点,通过优化训练内容、规划运动时间、关注个性需求与培养运动习惯等多种路径,真正提高高中体育体能教学的质量与成果。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