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的幻相、真相与本相

2024-09-05 00:00:00张荣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课堂氛围,意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一般表现为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主动的课堂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对于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常常将营造热烈的教学氛围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而孜孜以求。但有的教师因为执迷于教学氛围的营造,而忽视了对学生认知真实状态的洞察,丧失了教学的精准性,以致降低了本应获得的理想教学效果。为了纠正这一教学偏向,以使教学行为更好地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本文拟引入三个概念,即教学幻相、教学真相和教学本相。

本文中,教学幻相是指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的表面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师对自身教学评价的错误认知。教学真相是指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的表象背后隐藏着的隐性问题及其原因。教学本相是指在教育教学规律支配下的教学应然状态。

一、幻相:教学氛围热烈,教学效果“良好”

H老师在初三历史复习课上让学生做选择题。教师先逐题在屏幕上展示,然后提问学生选的是何种答案,3分钟共做5道题。其中,第一题如下:

“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地区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

D.国民党统治覆灭

教师出示该题后,仅过了三五秒,后排两个男生就大声说出答案B。教师脸上浮现出满意的微笑,于是转入下一题。课后交流时,我问H老师此题为什么不讲解。她说课堂氛围很热烈,有学生立刻说出正确答案,这说明教学效果很好,不需要讲解。

二、真相:先进理念缺席,教学效果一般

这节课后,笔者随机问了三个学生,答案都是错的,其中1人选C,2人选D。后来,我还请一位教师在同档次班级做了这道题,统计发现错选率近40%。看来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教学并没有取得意料之中的效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表面热烈的课堂氛围的感染下,教师高估了教学效果,而忽略了学生认知与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形成了教学盲点和隐患。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的教学幻相?据笔240f1bde9fd1376052788f3a8f224f12f02f2561d789e5ad9b4cbb5d935618ae者多年的课堂观察,这恰是目前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常态”,其深层原因主要是教师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缺席。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在某些地区和学校,仍存在误区和盲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新课程改革的应有效果。

一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缺席。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应是个性充分、自主发展的人,教学活动应坚持“学生本位”,把学生的需要视为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实施。基于此,H老师不可为表面热烈的教学氛围所裹挟,应敏锐判断出大多数学生“沉默不语”的背后可能存在学习问题,然后从解决学生需求出发,通过师生多维互动探知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能力短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教学。但是,H老师陶醉于表面热烈的课堂氛围,主观判断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真实的认知状况,从而“屏蔽”了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这种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教师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将学生置于次要的、被支配的地位。

二是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缺席。建构主义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生基于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通常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完成的。基于此,H老师在讲解习题时可通过师生多维互动探知学情,组织学生建构理解。但H老师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而一些教师即使讲解,也通常采取“独白式”讲解。单纯使用“独白式”讲解,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惰性;教师单向输出信息,不利于教师把握学情,实施精准教学;学生在被动式学习中也容易失去协作、交流等社会技能的提升机会。

三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缺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明确,学生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学习进程评估的调控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综合表现。基于此,H老师可在坚持“学生本位”、加强师生多维互动的同时,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能力倾向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但H老师忽略了这一教学环节,无意中压缩了学生“学会学习”素养得以提升的空间。

三、本相:遵循教育规律,增进教学效果

课堂氛围的营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实施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策略。承接上述案例,笔者总结出基于师生对话,以挖掘问题、探知原因、精准教学、提炼学法、迁移运用为指向的历史学科选择题“五步练习法”。

选择题“五步练习法”的实施前提,是根据学情,选择具有一定综合性并适当高于学生当前思维水平的习题。以上述选择题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举手调查,挖掘问题。根据课堂实验统计,这道题的答题情况是:全班43人,26人选对,17人选错,其中3人选A、5人选C、9人选D,错选率近40%。

第二步:师生互动,探知原因。教师对选择错误的学生进行提问,探知学生选错的原因。在探知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大胆说明原因。经过互动分析,本题答错原因主要为审题不清、主观臆想、知识模糊、理解错位。

第三步:针对问题,精准教学。教师针对所探知的原因,进行精准教学,如提醒学生审题时关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表述的逻辑关系等。

第四步:总结错因,提炼学法。经过师生合作,总结出本题发生错误的原因,并据此提炼学习方法。

第五步:课前预设,迁移运用。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进行预判,预设一道与该错题的知识内容相关或能力要求相近的选择题进行当堂训练,以检验教师所传授学法的应用效果,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科能力。

以上历史学科选择题“五步练习法”成为我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助力。该方法遵循以下教育原则。

一是主体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权威角色,树立“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在“五步练习法”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满足于课堂氛围的表面繁荣,而追求真实的教学效果。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挖掘学习的隐性问题,探知背后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补偿性、拓展性教学,同时注重总结学法,创造条件让学生迁移运用、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二是延展性。“五步练习法”中的五个教学环节,依照挖掘问题—探知原因—精准教学—提炼学法—迁移运用的程序化操作,环环相扣,首尾相顾,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思维跟进的教学探究链,将选择题练习过程延展为师生相互作用的知识建构过程,以及螺旋式上升的思维提升过程。

三是互动性。“五步练习法”的教学互动性体现在以下方面: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互动话题,如选择具有一定综合性并适当高于学生当前思维水平的习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言,把问题视为学生发展的资源,将纠错作为学生进步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耐心倾听同伴的话语,理性发表自己的看法,合理呈现观点的表达。

四是合作性。师生互动以师生合作为前提,师生合作又以合作规则为基础。合作规则除了上述互动程序的规范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规定互动程序的启动不能仅由教师发出,学生也有启动权,如学生可以主动提出学习问题,主动提供教学资源,目的是师生共同创造一种相互开放、彼此信任的合作场域和课堂文化。

五是发展性。师生互动具有互惠功能,即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合作意识、交流能力,而且能在基于证据支持的教学情境下,促进教师不断修正自身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提高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洞察力、对教学效果的判断力、对教学业务的学习力,进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力。

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现象,教师要永远对教学幻相抱有一种警惕,对教学真相保持一点好奇,对教学本相怀揣一份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在探索中永远前行。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