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路径

2024-09-05 00:00:00李玥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独特的标识,是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血脉里的记忆。正是它的滋养,才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遇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教育底色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效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要依据教材,依靠课程,依赖课堂,采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让学生沉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逐渐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学根基和国际视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学生们不仅领略中国美,而且感受到其中蕴藏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核心素养。

二、构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现实生活

在学生的眼中,璀璨的传统文化古老又神秘,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的人物、典籍、建筑、书画、观念等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文本”来加以解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用具体的事物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背后隐藏的意义;利用能够进行意义阐发的人物、故事、话语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三、育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科技成就到四大发明,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文学、农学、算学、中医学、天文学的显著成就,可以通过古代文人、科学家的故事勾勒出来,引导学生感知这些代表人物身上所展现的中华传统美德。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站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传承和发展中华文脉和文化精神。

2022版新课程标准强调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在价值引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引领学生了解和体悟传统文化中的涵养德行,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悟其中专属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建立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培育爱国情怀,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这正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为价值引领的。换言之,就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才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之所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必备品德

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许多古代人物故事、格言警句中都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以此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通过探究活动,汲取中华美德中的精华,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充分体会传统美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智慧,并在生活中践行;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继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传统美德,用中华民族精神财富培育青少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关键能力

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这需要对史实的理性认知,更需要文化体验后的情感认同。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是统一的,学生在理解事实与精神实质后“顿悟”,进而产生逻辑认知。

四、路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生活

在很多学科中都能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踪迹,道德与法治、语文、美术、体育、劳动等学科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并提出总目标及学业标准。

(一)路径一:利用教材,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教科书中的学习单元已经体现了学科知识结构、学科思想,体现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可以直接采用或者稍加调整。

1.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占了不小的比重。这一内容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段,或独立成单元,或只是一课书、一个话题,或是渗透在相关的内容中,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

梳理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内容编排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2.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教材中的古诗文汇集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和体验。诵读优秀诗文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的精彩绝妙。

3.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达成这一目标,教材分学段设计了学习任务——体验传统工艺。引导学生利用不同工具、材料和媒介体验传统工艺,学习制作工艺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二)路径二:学科融合,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教材章节(专题)的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单元学习主题。跨教材章节(专题),甚至跨学科,构建项目式学习主题。

例如:根据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和信息技术六年级(全一册)《超级链接作用大》两课内容,设计“我为家乡代言”项目式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软件的超级链接功能,并灵活使用内部链接和外部链接制作介绍家乡的演示作品。演示作品的主题设计和素材选取,体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制作演示文稿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化和家乡文化。活动以设计制作介绍祖国各地和家乡的演示作品为学习主线。学生先从游客的角度领略祖国风光,后转换为小导游介绍祖国各地的特色景观。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学生了解祖国山水风貌、人文风俗,在感叹祖国山水壮丽的同时,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由此可见,项目式探究体验活动真正让学生身在其内,心在其里,思在其中,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三)路径三:社团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传承传统手工艺为内容的素质拓展社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与补充,是学生开阔视野,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园。

素质拓展教室在环境创设方面,为学生营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学习环境,为其提供专业的工具,聘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传授制作工艺。

例如:纸艺社团的学生体验古法造纸之后,探究造纸术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勤劳智慧;陶艺社团的学生在制陶的过程中,制作出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中国传统工艺在学生们的手中传承,也在他们的手中创新;风筝社团的学生在传承风筝制作技艺的同时,体悟风筝逆风飞扬的精神,养成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素质拓展社团的魅力在于让学生在知识的习得与生活的运用、问题的解决与实践创新中持续双向互动,实现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这篇文章,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