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中学资助育人与“五育”融合研究

2024-09-05 00:00:00许艳艳
天津教育·上 2024年7期

以新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基准,努力探求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新路径,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家庭贫困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资助育人研究项目的驱动下,我们立足党和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和课题相关研究现状,成立以德育副校长和德育主任为龙头、以班主任为核心的资助育人团队,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员工,以德育工作为支架,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发展需求,建立个性化资助档案,探究资助育人与“五育”融合的有效策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并深入地进行资助帮扶,以期实现精准资助与深度资助目标,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一、以“大思政”为引领,抓好课堂主阵地,以德树人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托课堂教学,高度重视学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适应“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新形势,积极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中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

充分挖掘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把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学科知识传授与学科素养培养有机融合。语文和历史学科通过“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人文主题,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把学科思政融入科学探究之中。

二、以“大思政”为引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文化人

中华经典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对受助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经典阅读,挖掘经典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带领受助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感。学生们指尖满是书香,目光清朗,内心澄澈,经典浸润了心灵。

依托红色文化,创办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如:五四青年节义卖、清明节主题升旗仪式、国庆节主题升旗仪式、校园红歌班班唱等活动,营造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激发受资助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资助育人实效。利用节假日组织受资助学生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感,让信仰之光点亮受助学生心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与爱心企业、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实受助学生心灵,涵养学生的精神境界。组织受资助学生积极开展“中华优美家风传承”教育活动,带领学生领略传统家风家教的智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大思政”为引领,依托人工智能聚焦核心素养,以智育人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注重发挥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智能化成长环境,聚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赋能学生成长成才。各学科自主开发适合教情学情的教学模式,以学科深度学习为抓手,不断完善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助力受助学生学习潜能开发。

引导受资助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树立“科技强国”意识,厚植爱国情怀。开展“科技进校园”等科普活动,通过举办科技展览、科技讲座等活动,带领受资助学生接触我国科技发展前沿的新成果,感受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励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人生理想。

四、以“大思政”为引领,挖掘劳动育人价值,以劳塑人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我们通过系列劳动课程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挖掘劳动育人价值。在各年级分梯度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引导中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把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潜能发展和进行生涯规划的重要手段,开展以STEM理念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建立创客社团,培养受助学生的劳动创新思维。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技能大赛,邀请身边的劳动模范进行事迹宣讲,用模范形象和模范精神激励受资助学生,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注重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组织主题家长会,号召家长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组织学生每天为家庭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习掌握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利用节假日,组织受资助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天津农学院蓟州校区开展劳动教育,体验稼穑之乐,培养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五、以“大思政”为引领,用艺术陶冶情操,以美感人

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学校以美育浸润学生心灵。我们注重将美育理念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各环节,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美的浸润。

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课堂,建立立体化美育课程。以智益美,在文化课教学中融入美育,在文化经典研习中培养学生审美思维,在科学实验和理论探究中涵养学生审美素养;以德促美,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之美和艺术之美内在的相通相融关系;以体健美,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挖掘体育中的美育资源,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阳光的审美情趣;以劳逸美,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之美和劳动者之美,增强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利用彩陶社团、版画社团、合唱社团等特色美育社团活动,引导受助学生在美育活动中涵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素养,丰富美好心灵与情感,激发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以“大思政”为引领,挖掘体育育人价值,以体健人

学校体育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强健体魄,塑造人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健康基础。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我们关注受资助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力求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挖掘体育中的思政元素,以体健人,以体育精神铸魂育人。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开齐上好体育课,并依托羽毛球、篮球、足球、健美操等社团,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坚持体育课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学、练、赛”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并完善校园体育联赛机制,充分发挥学生体育明星作用,培养受资助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公平竞争意识和健康审美理念。

七、以“大思政”为引领,关注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养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为受资助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培养他们的心理弹性,以增强学生内心的强大力量,更好应对成长中的挑战。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引导受资助学生更加阳光健康地成长。由心理专业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全面普及、分级推进”的工作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积极组织团队活动,打造以心理健康教育月为代表的特色心育活动和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依托的系列心理活动,畅通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渠道,培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注重在“五育”中渗透心育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班集体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提升全校教职员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资助育人工作助力。

总之,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作,我们要把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全面系统地融入相关研究和具体工作实践中,注重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落地,以新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基准,努力探求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新路径、新方法,为推进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促进受资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

注:本文系2023年天津市中小学、中职学校资助育人研究课题“‘大思政’格局下中学资助育人与‘五育并举’融合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JSZZ202309008)的研究成果。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