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媛,天津市第四中学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所创历史教学模式在全国历史年会做经验展示,所作课程获得全国优秀课一等奖;撰写个人专著1部,参编大学教材1部,参编中学教材3册;发表及获奖论文30余篇;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中小学教研教改成果二等奖;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重点课题、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三五”重点课题等多项国家级、市级课题并获优秀课题成果奖;入选教育部新时代名校长培养计划。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将立德树人和党史教育有机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党史学习,“树立大历史观”“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使其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发挥历史课程育人功能,将党史教育落在实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中学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加强民族团结、奋发图强、振兴中国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树立唯物史观,把握党史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教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正确把握党史的主线主流,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二)培养历史核心素养,解决关键问题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是党史的关键问题。教师要将问题的解决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教师可以设计通过“历史的必然选择”“先进性的体现”等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史料,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优于其他党派的先进性。教师还可以展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会党员的图片和生平介绍,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教师通过系列自主探究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更加努力地增强爱党爱国的情感,更加主动地以先烈为榜样,更加积极地厚植奉献祖国的情怀。
(三)深挖红色资源,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要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充分应用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历史教学感染力。以天津为例,“百年中国看天津”,天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位置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教师将天津的红色资源有机融入“中国近现代史”课堂教学中,能够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而言,听到、看到的是“活着”的历史,历史变得更有亲切感和吸引力,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依托天津红色场馆的优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李大钊故居、觉悟社等,构建“沉浸式”现场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私与伟大,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让学生通过现场参观的形式,亲身体验紧张而激烈的平津战役,深刻感悟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通过与历史人物的近距离接触、感受历史事件的时空跨越,学生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可以身临其境,产生共鸣,用鲜活的历史事实对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二、推进跨学科融合,创新“党史+”教育路径
中小学教材中党史教育元素丰富,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主渠道,而且可以通过学科间融合、线上线下互动、学校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等方式,把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各学科党史教育的育人元素、加强党史教育的学科融合,是中学阶段各学科责无旁贷的使命。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进党史教育跨学科融合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党史教育的育人元素,有效整合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中的党史知识,开展“党史教育”主题的学科融合课程。例如: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相结合,以《沁园春·雪》鉴赏为切入点,教师将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使命担当与诗词解析相结合,将党史教育润物无声地嵌入到学生课堂中。又如:教师发挥艺术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用歌声演唱、用巧手抒写对党的热爱:音乐教师向学生推荐红色歌曲,在音乐课堂上既向学生们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一起回忆党的光辉历史;又教会学生欣赏优美旋律,培养歌曲演唱技巧;还可以开展红色主题音乐节活动,鼓励学生演唱旋律振奋、催人向上的红色乐曲,引领学生回到中国共产党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用音乐播下红色的种子,用音乐缅怀先烈,使学生更好地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之中。美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手绘党史故事,以绘画、自作诗、楹联等形式,讴歌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抒发对党和祖国的热爱。教师还可以通过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带领学生研究气势恢弘、飘逸潇洒的“毛体字”,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的为民情怀,更真切地感悟党的百年历史,增强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感。
(二)立足实践课堂,让党史教育活起来
教师可以充分借助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资源,开辟校外实践课堂,给予学生更加立体化、直观化的党史教育感官体验。讲好革命故事、英烈故事,用鲜活的历史事实教育学生,提高党史教育的实效。教师还可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读书活动、党史图片展、红色故事会、专题演讲等形式,开展党史教育,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教育的功能,营造学习党史的氛围;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展板、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搭建学习的平台,增强党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节假日如建党、建军、国庆等红色节日,开展党史主题教育,弘扬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通过开展深刻的党史教育并结合多种课外活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传播百年党史,用丰富和深刻的思想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坚定理想信念。
(三)线下线上融合,打造党史教育多元路径
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方式,探索党史教育的多元路径。以数智技术赋能作为提升教育实效的有力抓手,拓展党史教育资源,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聚合功能和数字化编辑与处理,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党史教育实践教学资源7bSpdHIZQm/qoVWUYheCxA==库。例如:四中学生会“红色经典故事我来讲”活动品牌,“朗读者”社团的学子们作为主讲人,将一段段红色经典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校园朗读亭、校园电视台,通过数字化技术精心打磨的音频、视频,搬上广播、搬上屏幕,向师生精彩呈现,并逐渐形成学生实践活动成果资源库。朗诵红色诗词已成为学生多彩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例如:教师利用多维、数字虚拟仿真等现代科技展现形式,打破时空限制,让历史事件和人物活起来,将线下的真实课堂与党史教育资源平台线上的虚拟课堂相结合,充分利用VR技术建设线上红色展馆作为对党史教育的有力支撑,增强党史教育的吸引力、震撼力、感染力,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效衔接,达到育人效果,如学校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共享的红色虚拟仿真体验馆。在历史课堂和思政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们走入虚拟体验馆,跨越时空距离,重温峥嵘岁月,感悟伟人情怀,接受心灵洗礼。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般来到橘子洲头,领略“湘江北去”的辽阔,瞻仰青年毛泽东雕像的伟岸,体验恰同学少年的追光之旅,感受伟人挥斥方遒的豪情壮志。师生共同吟诵着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表达对革命先驱们的无比敬仰与怀念;师生一起走进虚拟湖南党史陈列馆,全景式浏览馆中陈列的一段段珍贵文字、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寻根伟人足迹,缅怀先烈事迹,重温奋斗历史,感恩党的伟大。
虚拟红色场馆的体验引起了学生们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红色VR体验能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以及革命先烈们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的家国情怀。这种体验更加坚定了学生的责任与使命,他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接过老一辈革命家的旗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读书、发奋学习,做报效伟大祖国的时代栋梁。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立体式的课堂、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党史教育更加生动,让党史学习更加充满温度、更有深度,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把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根植于心中,更加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这是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与有效途径。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