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多次对其进行阐释、部署。我国经过近十年的产业升级转型,逐步形成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具有变革性和创新性的生产力要素与形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托“科技创新”“知识升级”“人才质量”等多元要素。高素质技能人才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职业教育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约1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支撑我国成为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从现实和精神两个层面,归纳为“提升技术技能”和“涵养工匠精神”两个范畴,其中涵养工匠精神侧重于在思想道德层面发挥内化功能,具有“价值上引领、思想上引导、行为上规范”的重要作用。这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内涵、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路径。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耦合性分析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双重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内涵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消费升级”等国家战略行动,更加深化了从“谋新重质”的角度重新理解工匠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核心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022年12月出台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因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双重背景下,高职院校更要从“赋能新质生产力,精益求精育人”的维度,深刻理解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相统一的现实要求
作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对培育工匠精神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的双向驱动作用和相统一的现实要求,主要可以从创新、质量、人才、社会责任这四个维度来理解。具体来看,高职院校从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的角度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从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服务技术研发的角度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质量驱动力”;从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角度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驱动力”;从涵养道德品质、塑造职业精神的角度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社会责任驱动力”。可见,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对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也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促进作用和已有成效
在学校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入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打破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将新质生产力特有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内涵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天津高职院校为例,各校以《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和《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为抓手,先后培育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的优秀思政工作成果,育人质量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知识更新速度快与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挑战,在“职普通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推动下,知识迅速迭代,思政教育环境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形成全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挑战,工匠精神培育是长期系统化工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需要学校形成全领域、全方位、全部门的育人闭环以应对长周期育人的现实需要。三是搭建特色品牌化实践平台的挑战,高职院校还需把握区域和学校特色,联动“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等,为育人工作提供有效载体。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天津职业大学依据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坚持“德育为先,创新驱动,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从理想信念、知识技能、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等多个维度搭建“四位一体”的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路径,探索形成了“四三”育人模式,提供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高职方案。
(一)活化“三大主流思想”,打造“大通融”的工匠精神培育格局
学校围绕“深入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创新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常学”大国工匠人物事迹的思路,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为锚点,形成“大中小一体通融”与“党团队联合共建”双线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的工匠精神培育格局。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和产教融合资源优势,建设以“国防教育展厅+工匠精神体验馆”为依托的“红专结合型”双元工匠精神培育基地,建设“工匠素质训练园”,将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教育有机融合。先后培育出“‘职’此启程工匠之旅”中小学共建研学活动等系列职教特色突出的品牌教育活动。
(二)强化“三个主要力量”,构建“大协同”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学校从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规律出发,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探索构建“以干部为主领,以辅导员为主力,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协同”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建立“学校党委—职能部门—学院—班级—宿舍”协同的“五级矩阵”育人模式,实现纵向联动协作、横向互动畅通。将培育工匠精神融入《领导干部深入学生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中,规范化落实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同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实施“天职工匠”事迹巡讲团走进思政课堂活动,发挥朋辈榜样、励志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育人生态。
(三)优化“三类主体竞赛”,搭建“大场域”的工匠精神实践平台
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工学结合”交替化培养、“产教融合”一体化实践的理念,持续搭建以竞赛体系为主导的“大场域”工匠精神实践平台。结合高职特色、专业特点和技能优势,分层次着力在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提升专业技能、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一年级学生以培养“职教新人”为目标,重点开展基本素质大赛;二年级学生以培养“能工小匠”为目标,重点开展专业技能大赛;三年级学生以培养“行业工匠”为目标,重点开展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优化“三类主体竞赛”,学校逐步探索形成了以竞赛为牵引、以素养提升为导向的工匠精神实践场域。
(四)内化“三个内涵底蕴”,彰显“大发展”的工匠精神培育成效
学校积极对标职业教育“三教三融”“一体两翼五重点”等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新方向、新要求,构建“三匠底蕴融合”的工匠精神涵养模式。作为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学校积极建设“匠+空间”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模精神”宣传阵地,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进一步拓展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育人的实践样态。在众多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了国防工匠、航天技术能手、全国模范教师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