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宰相马周

2024-09-03 00:00:00丁然
知识窗 2024年8期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谏臣,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数以犯颜直谏闻名,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魏徴。然而,还有一个布衣才子深得李世民的信任。求贤若渴的李世民为了能够见他一面,甚至派人“四顾茅庐”,他就是唐朝著名的布衣宰相马周。

马周出生于山东聊城,自幼家境贫寒,但他读书极为刻苦,尤其精通《诗经》《左传》。长大后,马周来到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府上做一个门客。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大臣上书谈论朝政得失。这一下子让常何犯难了,虽然他在沙场上身经百战,但胸无点墨,斗大的字不识一个,这该如何是好?突然,他想到了马周。

最终,由马周捉刀代笔,帮常何撰写了一份奏章上交朝廷。在这份奏章中,马周条理清晰地陈述出二十多条有利于国家行政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从小家境贫寒的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国家政策在社会层面上的施行利弊有着更深刻的了解。看完这份奏章后,唐太宗连连称奇,认为每一条建议都十分符合自己的心意。

然而,唐太宗深知常何只是一介武夫,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工整都谢天谢地了,要说这份奏章出自他手,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于是,李世民招常何上殿问话。常何也很诚实,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如实禀告。

唐太宗欣喜若狂,立刻命人将马周招来。但等了很久,派出去的人一直没消息,唐太宗心急如焚,又接连三次派人去请。最终,在唐太宗“四顾茅庐”后,马周才姗姗来迟。随后,李世民与马周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对马周的才能赞不绝口。面谈完毕,李世民立刻下旨将马周调入中书门下省,不久又提拔他为监察御史。

有一次,李世民在太平宫巡游,对身边的下属说:“你们做臣子的,顺着我的时候多,敢直言冒犯的却很少。今天,我打算听一听我最近有什么过失,请各位实话实说,不要隐瞒。”

长孙无忌等人立刻回答:“陛下没有过失。”

马周则平静地说道:“最近,陛下的赏罚尺度有点儿以自己的喜怒情绪作为标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过失。”李世民听完后,不仅接受了这个建议,还感慨地说道:“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意思是说,我一天看不到马周,就开始想念他。

十三年后,由于马周为国献策,工作出色,李世民不仅将他升为宰相,还让他辅佐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当时,马周年仅四十四岁。

只可惜,几年后,马周患上消渴症,久久不见好转。唐太宗心急如焚,不仅派人在长安风景秀丽之处给马周修建豪宅养病,安排宫廷御医会诊,甚至亲手为他熬汤调药,并让太子李治亲临侍奉。

在弥留之际,马周把以前劝谏李世民的奏折全部要了回来,并亲手烧掉。家人不知其故,马周回答说:“管仲和晏婴为官时,常常披露国君的过失,还让史官记录下来,好在死后留下好名声。这是一己之私,我不能做这种事。”马周的深明大义让李世民非常感动。

在历史上,魏徴的刚正直谏,唐太宗的从谏如流,一直都是后世推崇的君臣典范。但我想,在李世民心中,让他时常怀念的,还有一个布衣宰相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