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书房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2024-09-03 00:00:00彭妤
知识窗 2024年8期

中国文化人大多有书房。有房便有名,书房名字的后缀常常是“斋”“轩”“堂”“阁”“楼”

“屋”“室”“舍”……在中国文化人的心中,只要躬身入此间,就是进入了另一方世界。我见过一个长辈书房挂的对联“一脚踏入无我无人境,两袖盈满至臻至美风”,说的正是这种情怀。也正因为如此,给书房取名就大有讲究。依我看来,无论给书房取什么名字,首先一定要温暖。

有些温暖,来自幽默

初到西南联大的一两年间,闻一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治学,从早到晚趴在书桌上。郑天挺教授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一时间,这话不胫而走,“何妨一下楼”慢慢成了闻一多的书房名,“何妨一下楼主人”成了闻一多的雅号。闻一多对此也颇领情,每次讲到这事时,脸上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沈从文年轻时曾住在北京酉西会馆,他埋头读书的房屋潮湿狭窄,经常散发出霉味,于是便题其为“窄而霉小斋”。无独有偶,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张恨水因为经济拮据,便租了农民的三间茅屋用来居住和写作。茅屋顶盖的是稻草,每逢下雨,满屋皆漏,张恨水必须赶紧用盆子、水桶接水,因此他幽默地为其取名“待漏斋”。

有些温暖,源于自得

作家赵丽宏乔迁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但他自得其乐,为其起名“四步斋”。上海大学终身教授邓伟志先生给自己的书房取名“马虎居”,一是因为他的生肖是马,妻子的生肖是虎;二是因为他崇尚生活上简单一点、马虎一点。

北京大学教授程郁缀公务十分繁忙,他只能利用“三余”时间备课和写点东西。这“三余”是程先生自创的,即夜晚乃一日之余,双休日乃一周之余,寒暑假乃学期之余。由此,他戏称自己的书斋为“三余斋”,并说退休乃人生之余,届时将书房改名为“四余斋”。

有些温暖,关乎谦逊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力将书房命名为“龙虫并雕斋”。他解释说:“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著作,雕虫指一般小文章。龙虫并雕,两样都干。”正如书房的名字,王力既有鸿篇巨制的雕龙著作,又有普及性的雕虫小文。

著名的汉语言文字学家、《词诠》的编撰者杨树达先生常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积微居”。

有些温暖,关乎坚守

北京大学教授任继愈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将自己的一间书房命名为“潜斋”,并解释“要潜下心来读书、研究学问”。潜下心来的任继愈为了远离喧嚣,专注学术,给自己立下三条规矩: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九旬以后,任继愈的眼疾越来越严重,可是为了抓紧时间读书和写作,他不听医嘱,因用眼过度,导致右眼视网膜脱落,几近失明。可是他并不后悔,把书房名由“潜斋”改为“眼科病房”。

有些温暖,情牵理想

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广场有一座铜像,这是重庆人民为了纪念梁漱溟所立的。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生研究中国文化,开展乡村教育建设,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1948年,梁漱溟在北碚创办勉仁文学院,“勉仁”二字正是来自梁漱溟的书房。梁漱溟为书房和学校均取名为“勉仁”,即“勉励成仁”之意,是根据孔孟之道“取义成仁”等教诲而来的。梁漱溟的理想,往小了说是“仁以立志,奋勉求学”,往大了讲是“勤勉强国,仁心济民”。这小与大之间,蓄积着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坐拥书房三尺地,顶立尘世一方天——真正令人感到温暖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书人,他们从来不会囿于书房里那点温度,他们关心的是时代的冷暖!

这冷暖,书卷知道,山河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