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生:万锤锻制金箔来

2024-09-03 00:00:00原水
知识窗 2024年8期

一张金箔厚度仅为0.11微米,500张叠在一起,才约等同于一根头发丝的厚度;经过数万次锤打,10万张金箔的质量仅有178克……一串让普通人听着惊叹的数据,却是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必生数十年如一日的操作标准。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始于东晋,至今已经有1 6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中华一绝”之称。1973年,王必生进入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师从谭柱石学习打金箔的技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王必生每天早上4点起床,光着上身,手拿一把筷子,练习打锤的基本功“滑膀子”。第二年,王必生开始给师傅打下手。到了第三年,他才能勉勉强强自己上去捶打金箔。在三年学徒期满后,还要几个师傅鉴定通过,他才算出师。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有12道工序,分别为黄金配比、化金条、拍叶、做捻子、烙(落)金开子、沾金捻子、打金开子、装开子、炕炕、打了戏、出具、切金箔。其中,打了戏需要把1克金子捶打成1平方米的金箔,难度可想而知。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王必生每天抡锤敲打金箔8个小时,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吃饭时拿筷子的手都在抖。

金箔的锤艺是有讲究的,打开工序须两名工匠对坐,上手掌小锤,执掌翻纸、移位等技术要领,要求“叠得起、推得着、吃得开、喂得进”。下手抡大锤,大锤重8斤(4 000克),要求“举锤擦耳,落锤擦胸,上下一线,锤正鼻梁开子的技术标准是要打得均匀,呈蟹壳状”。“当时,我光着膀子,穿着一个大裤衩,手上都是新旧交替的水泡。”王必生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在师父的劝说下坚持了下来。

让王必生没想到的是,这一坚持就是50年。从学徒到大师,王必生已经想不起自己从哪一刻迎来了身份上的转变,他说:“从时间上讲,好像就是一瞬间的事,但这一瞬间里有说不完的苦,流不完的汗水。”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机器的轰轰响声,人工打金箔逐渐被取代,许多人纷纷转行改业,而王必生却选择留下。“师傅还在,我怎么能走呢?”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后来,当传统打金人越来越少时,人们才猛然发现传统手艺正随之而去。2006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王必生被评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金箔的运用途径越来越广泛,人工敲打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但机器生产也得由懂金箔锻制的人来操作。然而,在王必生看来,机器打箔是无法彻底取代人工打箔的。

“这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留下的技艺,如果在这一代失传,以后再光复起来就困难了。”王必生决心要把人工打箔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近几年,他拍摄了大量关于金箔锻制技艺的影像资料,并收集、整理出了许多文献。“我们要去做文创,和这个时代接轨,去做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把老一辈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在王必生看来,南京金箔贴上的不仅仅是真金,还有打金人一辈子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