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来照西沱

2024-09-03 00:00:00文猛
知识窗 2024年8期

“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哐扯,上山岗啷啰……”

在成千上万首民歌中,若要问我哪一首民歌最能传达幸福的、欢乐的心情,我首推人们耳熟能详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循着这歌声,我来到它的源头——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太阳出来喜洋洋》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柱土家啰儿调的代表作之一。漫步在石柱县城,一处石碑碑文告诉我们,《太阳出来喜洋洋》源自石柱县土家人的原生态啰儿调,后经改编成为广为传唱的昂扬欢歌。这是石柱人以凿石为史的方式,发出他们自豪的宣言。

我走进石柱古寨村落,走访村寨老人,探寻歌声的源头——在遥远的过去,这里是一片蛮荒之地,也是一片世外桃源。在阳光下,炊烟袅袅升起,蓝天与白云相映成趣,野花让蝴蝶翩翩起舞,旷野让众鸟深情歌唱,农田里充满了劳动的欢乐……

挑起扁担拿起斧,走了一山又一山。这幅在歌声中反复出现的景象,在石柱的古镇西界沱最常见。古代巴地盛产盐。因为长江,因为古老的巴盐古道,西界沱成了巴盐贸易的重要一站。走遍四方寻找商机的徽商,像一粒粒卷在风中的种子,随风一路翻山越岭,看见这条江,看见这汪水,便把身心安放在这里了。

长江沿岸的古镇布局多是和长江平行的,顺江铺排。但在西界沱,落地生根的盐商、船帮、店家等行商坐贾则从江边的下盐店开始,沿着“背二哥”行走的山路建房开店。徽派建筑和土家族吊脚楼,不同的建筑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长江上著名的“天街”。这些古老的店铺一级一级随山势向上延伸,最后到达山顶的独门嘴。古镇和长江垂直铺排,在公路、铁路并不发达的漫长岁月里,西界沱成为长江上繁华的老码头之一,迎送着无数人从远方来、到远方去。

《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曲调是上扬的,西界沱的古道也是上扬的。从江边的码头直到山顶的独门嘴,来这里的人们才算走完云梯街这一千多级青石阶梯。独门嘴上有一棵老黄葛树,以“一树遮三县”闻名一方。从万州来,踏上石柱,前方是忠县。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如今这一片都属石柱。古老的西界沱也在漫长的时光里渐渐失去了那个充满乡愁的“界”字,成为今天的西沱。但在不少人心里,这里依然是“一树遮三县”的地方。

站在高高的山顶,我遐想远古的时空,遐想伴随第一个音符飘起的那抹阳光的喜悦……

清晨,人们拿着被他们唤作“开山”的斧头,踏上蕴藏在大山深处的财富之路。他们挑着扁担,背着绳索,上山开荒。当太阳从方斗山、七曜山升起,旷野之间洒满金黄色的光。太阳让土地更加干燥,让人们的脚步更加稳当、心情更加愉悦,让庄稼更早成熟,让山林的果香更浓。太阳让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笑容,给人们补充着力量和勇气。

因此,在砍完一捆柴火后,在摘得一篮山果后,面对太阳,人们充满感恩。这种感恩从原始的音乐节奏中荡漾起来:

“太阳出来啰儿——”

感恩的歌声一代代流传,一代代积累。歌曲的旋律虽然单一,但充满了泥土的质朴,这正是经典民歌的精髓所在。

歌声纷飞,穿过岁月的河流。歌舞之乡石柱有着深厚的音乐土壤。民歌的珍品,就像从深井中舀出的一口甜泉,注定会在这片土地出现。

现在,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都市,我们都能听到《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这源自岁月、起自祖先的歌曲,让人想起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叫西沱,那个地方叫石柱!那个地方有关于太阳、关于喜悦、关于勤劳、关于幸福的造句。

从山顶的独门嘴望去,脚下是古老的西沱古镇,那是西沱刻意保留下来的乡愁。在向上的云梯街上,有一家家向上的老店。昔日抢手的“锅巴盐”不再是今天店铺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独具特色的柴火锅巴洋芋饭、米米茶、油炸米豆腐、油钱粑等,也有颇具城市气息的咖啡、啤酒。在云梯街上,背着高高背架子的“背二哥”来来往往。他们今天不为远方的客商而背,不为繁重的贸易而背,而是为传承一种文化而背,给远远近近的游客展示那段在路上的岁月。

“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啷啰——”

我们为幸福歌唱。

朝前走,阳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