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放这儿,将颜色由深到浅、由内到外晕染开……”在北京大观园的“芦雪庭”内, 曹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缪伯刚正耐心地与前来体验风筝制作的小朋友们一同绘制北京传统沙燕风筝。
今年是“曹雪芹风筝手工坊”进驻大观园的第10个年头,走进手工坊,目之所及,是琳琅满目的传统样式风筝、缪师傅赠送外宾风筝的合影、明星艺人拍摄的风筝大片以及风筝的文创产品……
在这里,缪师傅用一双巧手编织着“风筝寻梦”的故事。缪师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距离北京大观园1300多公里的缪家村,那里还有更多关于“风筝寻梦”的故事。
2018年春节,作为“乡贤”的缪伯刚回到家乡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缪家村,他提议在当地引入风筝产业,这个建议得到当地的大力支持。
宁波市奉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马钧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早年缪家村村民多以务工为生,村里小加工业发达,很多人家办作坊生产劳保手套等用品。“为了打造‘风筝村’,缪家村进行了一系列的微改造、精提升。”马钧说。
此外,风筝产业利用当地“闲置”厂房,每年创收16万元。缪家村计划新建一家四合院式的民宿,引入第三方运营团队投入营运,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至少20万元经济收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全产业链,多渠道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同时,缪家村围绕风筝文化进行整村规划。打造风筝博物馆、风筝公园、风筝长廊、风筝广场等系列主题产业阵地;根据地域产业和文化特色,通过产业优化转型升级,以“筝”为媒,探索“农文旅”新路径。
2023年,缪家村打造了数个未来乡村项目。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一码游缪家”。同时,建起4个智慧化农业大棚,通过“数智+文旅”创新形式,推出集农业种植、研学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路线。
“‘风筝码’集吃住行游购于一体,来到缪家村的游客只需要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获得实时导览服务,即可实现旅游信息‘一键智达’。”马钧对记者说,“此外,缪家村通过搭建‘风筝码’数智载体,借助省级网上农博平台,上线农副产品模块,助力乡村经济‘腾飞’。”
据了解,未来缪家村还将入驻省级平台完成动态数据接入,同时定制个性化模式,包括青创基地展示、农家乐展示、农家产品展示、游玩路线展示、智能解说、租赁板块等,不断加快数字化建设及应用。
此外,当地还计划落地“智能驾驶舱”,建设“一老一小”场景,为数字化发展及构建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注入新动能。
“风筝村”“数字化乡村”正成为缪家村的“新名片”。
不仅如此,当地建成“风筝文化传承”中小学生社科实践研学基地,每年春秋两季,中小学研学人数达到2万余人次,实现研学创收50余万元。同时,借助研学游,当地积极建设相关主题公园、游乐园、采摘园等产业基地。
此外,村里积极搭建“曹雪芹风筝”工坊,村中多名老人“晋升”为风筝制作能手,推动手工技艺向特色文创产品跨越,通过兴产业带产业、扩就业促产业培育风筝特色品牌,拓宽村集体、村民的增收渠道。
“曹雪芹撰写《南鹞北鸢考工志》这本书的初心是为了服务社会,更是为了帮助当时的百姓能通过此书学得一门手艺养家糊口,自力更生。”缪伯刚说。300多年过去了,“曹雪芹风筝”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不变的是历代传承人的坚守与传递真善美的初心。
风筝制作不仅可以为村民增收,还可以成为旅游体验项目。缪伯刚举例说,“曹雪芹风筝”在北京的手工坊,就有老师专门对游客进行风筝制作辅导,方便游客体验传统风筝手艺的同时,可以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风筝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春天,‘曹雪芹风筝’与知名快餐品牌联名打造了‘春日风筝炸鸡桶’外观,这既是东方非遗与西方品牌的相遇,也让‘五龙戏珠’和‘富贵有余’这类经典风筝纹样巧妙地进入大众生活。”缪伯刚说。
除此之外,“曹雪芹风筝”还积极与多个知名品牌进行联名,进一步增强了非遗风筝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风筝,爱上传统风筝。
(王权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孙晓萌sunxiaomeng@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
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