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孟加拉国因配额制问题连续爆发大规模抗议,并由此引发该国几十年来最严重骚乱,国际社会对此广泛关注。此前6月,孟政府试图恢复在2018年废除的“公务员配额制”,为参加1971年独立战争的老兵家属提供30%公共部门职业配额,此举引发青年群体极大不满。7月21日,孟最高法院作出妥协,将公务员配额制中择优录用比例提高至93%,给老兵亲属的配额降至5%,但仍难平息民众怒火,最终抗议演变为对执政的人民联盟政府的强烈不满,导致总理哈西娜于8月5日辞职离境。
配额制在南亚国家具有普遍性,设立目的是为消除社会不公,该政策原型可追溯至英属印度殖民时期。上世纪初,英属印度实行由殖民者主导的帝国公务员制度。一战后,英国在帝国公务员制度中给予印度官员一定配额,配比方式是欧洲官员占40%、印度官员占40%,另有20%从英属印度各省级公务员中提拔。
1947年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政府出台公务员招聘配额制规定。孟加拉人在东巴基斯坦时期,可获得的公务员岗位配额是总数的40%,而配额应用岗位主要集中在巴中央机构关键领域,包括税收、海关、铁路和外交等。
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后,新政府沿用了此前的公务员配额制。为照顾参加解放战争的“自由战士”,彼时30%的职位留给了他们,10%留给了在解放战争中受迫害的妇女,40%留给地方群众,20%的职位为择优录用。1976年,孟政府首次改革配额制,将给地方群众的职位比降至20%,择优录用的占比上升至40%。1985年,因在战争中受迫害妇女的岗位无人认领,政府将择优录用的比例提升至45%。1997年,随着申请“自由战士”配额的人数减少,政府将配额应用范围扩大至“自由战士”子女。2010年,该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其孙辈。
2018年,因不满长期以来配额制导致的不公,大批青年走上街头抗议,最终政府和法院让步。实际上,许多“自由战士”的孙辈并没有认领配额制给予的政府岗位,这导致相关额度被浪费。而青年群体的不满也正是集中在给予“自由战士”孙辈的名额上。不过,此次抗议的爆发具有社会治理和政治传统两方面的原因。
孟加拉国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总人口已超1.7亿人,2023年的人口密度指数为每平方公里1329人,约为中国的十倍。据孟统计局数据,2022年孟15~29岁的青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8%,青年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则更高,约为37%。
近年来,孟加拉国虽取得了不俗的经济增长成绩,但在农业经济向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人口城镇化水平依然很低。孟主要城镇化就业岗位集中在首都达卡,这导致人们为了生计,从全国各地涌入首都,目前达卡人口数量约为4570万,约占总人口的27%。在国内地域发展机会失衡的背景下,青年就业和发展空间被进一步收窄。
据统计,孟每年约有220万青年进入就业市场,但青年失业率是全国平均失业率的两倍多,达10.6%。孟发展研究所最新调查显示,66%的公立大学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受过中学教育的青年失业率则为29.8%,而未受过教育的青年失业率仅为4%。此外,没有任何教育、培训和就业经历的青年比例高达29.8%。青年高失业率反映出该国社会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节。这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找不到与其能力背景匹配的工作。政府职位作为待遇和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成为许多教育背景良好青年的优先选择。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理念没有与国家经济增长同步发展。孟政府2024年才宣布将在100个城乡建立100所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发展布局起步较晚。且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是为贫困或综合素质较差的人准备的。大众认知和配套体系的落后导致职业技能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在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发达国家,职业技术人口占比都超过了65%,而在青年人口庞大的孟加拉国,仅占14%。政府为解决青年就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开设了诸多线上培训课程,但孟可持续发展目标公民平台调查显示,64%的受访者未参与过任何在线教育。这可归因于互联网普及度较差、费用成本过高等原因。二是较为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就业岗位匮乏。孟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带来的红利,低端制造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但并不能解决高学历人群的就业问题。当前,孟私人投资仍停滞不前,占比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22%左右,难以吸纳每年涌入市场的数百万劳动力。
与此同时,孟政府对青年发展的投入也低于实际需求。孟政府出台的最新青年专项政策是《2017年青年发展政策》。但过去七年孟社会变化迅速,相关政策的制定效率便显得陈旧缓慢。此外,创造就业岗位、培养人才需投入大量资金,但孟2024~2025财年国家预算案并未包括这些内容。
孟街头政治和学生政治这两项政治传统,也是造成本轮抗议示威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街头政治是孟民众参政议政的传统模式,主要方式是举行全国大罢工、暴力抗议示威等。在孟党派和民间的政治争夺中,通常谁夺取了街头政治的胜利,谁就可以掌握权力,该现象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民联盟和孟民族主义党轮流执政时期十分常见。
孟学生政治的历史传统更为悠久,并曾在孟独立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拉开争取孟独立大幕、提倡将孟加拉语列为巴官方语言之一的1952年“孟加拉语言运动”与推动独立进程的1966年“六点运动”等。孟独立后,各政党都成立了自己的学生组织。孟最高学府达卡大学可以说是学生政治最大的“角力场”,在校学生经常围绕各党派主导议题组织政治活动,其中包括示威游行,也不乏暴力行为。
近年来,孟经济发展成就不俗,基本摘去了赤贫的帽子。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普通民众能否成为直接受益者,尤其是青年群体能否共享发展红利,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当前,孟很可能正站在国家发展的分叉口,若不能妥善控制局面,并拿出有效解决方案,其尚未成熟的发展果实或将付之一炬。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