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安全方面的对华压力不会减弱

2024-08-30 00:00:00
世界知识 2024年16期

孙成昊:美国官方使用“印太”概念始于特朗普任内,他2017年访问亚洲期间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称将关注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南亚和大洋洲包括太平洋岛屿的各个角落。五角大楼同年推出“印太战略框架”,提出加强与地区盟伴国家关系,提高美国军事能力和存在,核心目标是制衡中国在地区拓展影响力。拜登政府2022年2月推出《美国印太战略》文件,设立军事安全、经济、基础设施、共同价值观等支柱,使之成为一项综合性区域战略,后又组建美英澳三方安全联盟(AUKUS),强化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QUAD),提出“印太经济框架”(IPEF),并且明确“形塑中国周边战略环境”的目标。现在AUKUS、QUAD等小型盟伴圈呈扩大之势,日本、韩国、菲律宾、新西兰已经或正在加入或参与某些功能性合作。

美国的防务政策有着跨政府任期的连贯属性,“印太战略”亦是如此,其部署以干预台湾问题、西太海上问题为抓手,剑指中国,试图对冲、破坏我国经略多年建立起来的有利地区环境。但特朗普深知美国在海外的经济和援助投放能力捉襟见肘,有可能让“印太战略”实施的重点仍回归军事安全层面,要求战略和军事部门就强化“第二岛链”提出更具体方案,以期集中有限资源实施离岸制衡、成本强加,实现遏华效果的最大化。

2016年特朗普当选后,曾公然接听蔡英文祝贺电话,随后连续在社交媒体上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对美产品课以重税”“在南海建巨型军事设施”,显示出打“台湾牌”的意图。经我方坚决斗争有所收敛,并内部承认低估了中方反应。特朗普首任还坚持对台军售,2020年签署了深化“美台”关系、助台强化自我防卫能力的“台湾保证法”,美行政当局突破“一中”政策界限,派内阁级官员卫生部长访台。

罗伯特·莱特希泽(上)与罗伯特·奥布莱恩,曾分别是特朗普首任期间的美国贸易代表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现均在特朗普竞选团队中发挥重要的决策参谋和政策规划作用。
罗伯特·莱特希泽与罗伯特·奥布莱恩,曾分别是特朗普首任期间的美国贸易代表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现均在特朗普竞选团队中发挥重要的决策参谋和政策规划作用。

本次大选期间,特朗普及其幕僚对台湾问题的表态相对谨慎,回避就中美在台海可能的冲突直接表态,但要台湾交“保护费”的思维相当清晰。在2023年9月17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会见媒体”节目中,当他被主持人问到“如果中国大陆入侵台湾,是否会向台湾派出军队”时说,“我不会那么说,因为一旦表态,我就泄露了底牌——只有愚蠢的人才会那么做。”主持人追问,“你会将武力护台的选项从桌面上拿开吗?”特朗普说,“我不会放弃任何事,不会。”《时代周刊》封面文章《如果他赢》披露,特朗普在接受该刊专访谈及台湾问题时表示,“这个问题我被问过很多次了,而我总是拒绝回答,因为不想把我的底牌透露给记者。中国很清楚我的答案。他们必须明白,那样的事并不是那么容易就会发生。我从来没有公开表示过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尽管我想这样做,但是我不想向任何记者提供这样的信息,以免失去我的谈判能力。”在福克斯新闻2024年1月28日的早间节目中,特朗普表达了类似立场后,话锋一转说,“台湾确实夺走了我们的芯片业务”,“我们过去所有的芯片都是自己造的,现在90%的芯片都在台湾造……记住这点,台湾很聪明、很巧妙地夺走了我们的生意。”

特朗普首任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罗伯特·奥布莱恩今年5月在《外交事务》杂志撰文称,美国应向台湾释放更清晰信号,既加大军事支持,包括邀请台湾加入“环太平洋”军演,也要让台湾自身增加军费开支。

虽然在台湾问题上,无论是特朗普重新上台,还是民主党继续执政,美国都未必希望主动制造战端,但美国对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战略清晰”,将台湾问题“工具化”的方向不会改变,即便未来特朗普本人不这样做,其团队成员和国会也会这样做,力图将台湾问题更深内嵌于对华战略竞争的总体布局当中,利用炒作或者挑动台湾问题增强牵制中国的效果。在台湾当局方面,未来赖清德为赢得连任采取一些“明独”动作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给两岸和中美关系制造大麻烦。

特朗普首任对南海问题并不关心,也不很了解,放任美国军方和国务院自行处理。美这一时期在南海政策上,放弃了对领土海洋争议持中立立场的原则,转向为菲律宾等声索国站台,同时自己直接跳上前台,以南海地区为离岸、近岸平衡实践场,加大“航行自由行动”和抵近侦察力度,推动南海军事化。特朗普若重新上台,其南海政策不会从美国的现有立场上后退,将从总体对华战略目标出发,继续赋予军方和国务院更多处理南海问题的自由裁量权。加之菲在仁爱礁、黄岩岛与我方激烈对峙已同其国内政治斗争深度纠缠在一起,有可能长期化。如对华强硬派执掌五角大楼,美方更可能加强南海问题的遏华工具属性,从而使中美发生重大意外冲突的风险始终处于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