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疗独角兽,敲钟后遭到冷遇。
方舟健客上市首日,股价跌幅即超40%,至7月末收盘,市值约60亿港元。
一年半前,公司估值一度超百亿。
掌舵人谢方敏现年45岁,他踩中风口,在巨头盘踞的互联网医药市场,成功缔造一个超4000万用户的慢病管理平台,年收入近25亿元。
与多数互联网医药平台一样,方舟健客依旧在赔本,3年亏损近9个亿。
就谢方敏而言,若无外部强援,止损挣钱变得格外迫切。
谢方敏专注于慢性疾病管理,沿着“医+药”路线,希望打造“熟人医患模式”H2H(Hospital To Home)。
其治下的方舟健客,提供综合医疗服务,将医疗、慢病管理、医患沟通和药品服务等,从医院一路延伸至患者家中。
谢方敏构建了一个平台,患者和医生可面对面首诊,后续线上接洽,在线随访、远程监测;他还建起线上患者社区,用户可分享治疗经验、交流心得,也可与其他患者或医生互动。
截至2023年末,方舟健客注册用户约4270万名,月均活跃用户达840万。
平台集合了大量有资质的医生,截至去年,注册医生21.2万名,近6成任职于三级医院。
《21CBR》记者体验方舟云医小程序发现,根据医生等级,问诊费为10~200元不等。随机抽样的同一医生,其问诊费用略高于一般互联网医院,优点是等待时间较短,且无名额限制。
谢方敏的综合医疗板块,去年进账9.8亿元,占总收入4成,买单者众。医生一开出电子处方,患者即可在方舟健客选购药品,由第三方快递送药上门,由此形成闭环。
方舟健客的平台,已向超过1400家供应商采购产品,销售超过21.2万个药物SKU,2023年,商品交易额达到24.81亿元。
医患建立长期关系,健客平台的重复购买率,三年均稳定在82%~84.2%左右,其用户平均留存率,维持在77%~79%的水平,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方舟健客开发了智能医疗助手,可分析注册医生的处方数据及诊断记录,整合患者提供的资料,提供医疗咨询参考,且完成智能视觉机器人等多场景应用开发。
举个例子,以往糖尿病患者主要通过搜索关键字来认知疾病相关信息、用药知识等,获得的内容还需要自行筛选、判断。
谢方敏是互联网老兵,早年任职于线上旅游服务商艺龙网,2005年入职百度广州分公司,一路升至运营部增值服务总监。
2011年,谢洞察到中国互联网医疗的机会,决意加入广东健客,且成为其股东之一,只是与前合伙人存在纠纷,2019年,双方矛盾一度激化到强闯办公室争夺财物。
当年9月,他不得已,与其他股东重设方舟健客。
业务拓展顺遂。他带领方舟健客,先后与阿斯利康、辉瑞、吉利德、拜耳等世界500强药企达成合作;且与广州全科社区医院“白云景泰医院”合作,作为线上医疗服务的补充。
成立以来,方舟获得6轮融资。2022年底,D+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
谢方敏非常重视学习,于2017年、2022年相继获得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位。他也以亲身示范,鼓励高管和中层学习进修。
多位高管成员,履历光鲜。
首席策略官周峰,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耶鲁大学,也是谢在百度时的同事,曾在戴尔做过营销总监,担任过拉手网的行政总裁。
周与谢方敏为一致行动人,两人合计持有方舟健客47.86%的股份。
董事会成员里,中山大学商学院博导王海忠等,也在其中。
方舟健客于2022年递交招股书,未能成功;去年11月再闯关,今年6月才通过港交所聆讯。
IPO 募得款项约1.95亿港元,上市开支约1.28亿港元,所募款项净额为0.67亿港元,被行业人士戏称为“迷你IPO”。
现在,方舟健客市值,仅50亿人民币左右,较峰值跌去近一半。
财务方面,谢方敏存在压力。
方舟健客三年合计亏损约9亿,去年净亏1.9亿元。
有外界批评,公司过于依赖线上零售药店服务,去年收入约13亿,占营收半壁江山。
谢方敏主打处方药,2023年其交易金额超20亿元,贡献81.1%的占比。无奈,毛利率微薄,缺少想象空间。
在互联网医药保健零售市场中,方舟健客市占率仅0.8%,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则合计超过30%。
方舟健客的家底,也较单薄。至2023年底,其总资产在5亿左右,现金为1.46亿。
谢方敏正驱动方舟,转向线上慢性病管理平台。
慢性病管理具有治疗周期长、用户黏性高等特点。有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数字慢性病市场规模将超8000亿元。
他已搭建起一个慢病管理服务中心,覆盖了在线诊疗、健康管理、药品购买和配送等全链条服务,用户可通过健客医生、健客医院两大App,享受便捷的远程医疗咨询和服务。
在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方舟健客的商品交易额排名第三,市场份额约1.3%。
谢方敏计划,扩大及丰富产品组合,尤其是利润高、较难寻找货源的慢病处方药,策略性地覆盖心脑血管、传染病、皮肤科等专科,提升盈利能力。
2024年,方舟健客预计继续亏损。
这家出身草根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必须走踏实,才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