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用稿标准一向很高,一个年轻作家的作品能得到编辑部的青睐,真是文学之幸。我不大会写评论,只会写一点读后感,常常是人家想表达的A,我看到的是B,想到的是C,这让被我写读后感的朋友心生恐惧,怕我跑不见,也怕自己的作品跑不见。正好,这个小说合我的胃口,因为里面的“莫青平”不见了。
随着年轻一代作家的不断融入,传统文学的格局在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以更加逼真的状况强势回归,又赋予了文字新的生命力。当AI写作、AI写歌、AI绘画软件走入我们的生活,世界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变化。未来已来,我们却没有准备好如何走向未来,就像科技和情感,总是在我们还没准备好时它就来了;就像小说写到一半,突然笔锋一转,温柔暖心的恋人莫青平不见了,等找到时才发现,莫青平竟然是一个智能机器人。
小说最开始的语言并不惊艳,细看则有一种平铺直叙的懒散,充满年轻人独有的叩问、反思、质疑和淡白色忧伤——莫青平不见了,“一个人怎么会莫名其妙消失?”“任何人与人的关系都是未知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断建立关系,以对抗时间的虚无和生活的琐碎。”这些话很简单,却带着极深的哲理和思考,让我想起了《小王子》里面小狐狸说的那段话——“朋友需要建立关系,你要是驯养了我,我们就彼此需要了,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驯养”需要爱与陪伴、需要付出。小说里的主人公曾经患得患失地爱过一个男人顾远方,却因为她的不信任而丢失了对方。莫青平的出现则让她安心,“日复一日,莫青平都这样陪着我,满眼笑意地听我说话,温柔耐心地陪我做任何事……是的,安心。莫青平像一把熨斗,烫平了我所有的恐惧、难过和不安。”小说要是写到这里结束就没意思了,所以作者让莫青平消失,然后去找。当“我”找到莫青平,知道它是一个机器人时,“我”离开了它,然后“踩着莫青平在我生活里留下的一个个空洞走回了最开始的地方”。
最开始的地方在哪里,小说没有给读者答案,李梦云这个小说到底要讲什么,我也不敢说我看明白了。这一回不是我把别人的小说弄丢了跑不见了,而是小说它自己跑不见了,年轻作家的勇气和不确定性给这篇小说蒙上了一层面纱,面纱下层层叠叠全是探索和迷茫,主人翁在小说中留下一个问题——“当人与物无限接近的时候,人何以为人?物何以为物?如果我们不断努力,是为了让人更不愿意与人为伍,那人类的最终出路在哪里?”
我想,作者真正要问的并不是字面上的问题。最近流行一个词,叫“附近的消失”。科技能让我们对广袤的世界和宇宙无所不知,却让我们对身边的温度、人、细节视若无睹。我们宁愿在精神世界里驯养一个虚无的莫青平,以期待与之建立关系,获取爱与温暖、安全,却不曾在现实世界里把信任和踏实交给一个实实在在的顾远方。当我们不断努力逃离人群和自己,把一个梦交给虚无的空间时,我们也正走向虚无。
小说主人公说,她会一直找,找到莫青平。其实,真实的世界里没有顾远方,也没有莫青平,只有“我”和“寻找”本身,这或许才是最开始的地方。
责任编辑 丁莉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