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举世瞩目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向世界释放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强烈信号。本刊开设“外企高管访谈” 专栏,听他们讲述亲历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采访彦辞是在位于北京东三环的马士基(中国)公司。他刚从外面赶回来,风风火火地走进采访室,和所有人依次握手,打招呼的声音很洪亮。和26年前的夏天一样,北京天气闷热,但窗外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却有不同。“当时北京的路上自行车很多,出租车大多是黄色面的或夏利,四环路还没开建。”彦辞回忆起1998年8月来北京时的情形。那时他还是一名外国待业青年。
变迁的不仅是北京,还有他的人生。从“洋北漂”到使馆官员再到跨国公司高管,三次转身间,彦辞见证日新月异的中国,成为同事眼中“最接地气的老外”。他爱喝鸡汤和吃烤鸭,高兴时会哼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谈及自己的变化,他大笑着说:“吃太好,每年胖2斤。”
彦辞与中国的缘分始于一次爱情邂逅。1996年,彦辞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哲学专业学习。在学校图书馆里,他邂逅了一名留着乌黑长发的北京姑娘。虽然两人文化背景相去甚远,但志趣却相似——喜欢看同类书籍,还都爱听古典音乐。就这样,两人渐渐结下深厚情谊。
这个姑娘改变了彦辞的一生。彦辞原本打算读博或返回故乡丹麦,但他最终决定毕业后来中国,“也许我喜欢她多一点,当她说‘如果你是认真的,就跟我一起去中国’时,我别无选择。”彦辞的语气略显无奈,眉眼间却洋溢着幸福,“别人都觉得我疯了!但我不得不这么做,我爱她,想和她在一起”。
1998年8月,一句中文不会说的丹麦小伙来到遥远的中国,“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看起来很特别”。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一大瓶燕京啤酒只要7毛钱,现在CCTV大楼所在地还是一座汽车零件工厂”。尽管环境陌生,但彦辞觉得不难融入。“我是典型的欧洲北方人,非常直接。我在中国交到不少朋友,很容易就融入这里。在很多方面,欧洲人和中国人的共性比差异多,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有同样的价值观。尤其在幽默感上,我和中国人一样。”不过,他也半开玩笑地提到,“中国丈母娘比较特别。我的丈母娘有很多规矩,并坦率地对我提出很多建议,但我非常尊重她。”
来中国第二年,彦辞在丹麦使馆找到第一份工作。此前,他的哲学专业找不到用武之地,小两口没工作没钱,生活清苦,但彦辞始终充满憧憬:“这意味着我能选择任何工作,我有百分之百的自由!”
上世纪末,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健步前行,外贸蓬勃发展。彦辞敏锐捕捉到这一历史性机遇。“机遇、潜力、持续的事业”是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评价。“改革开放为中外企业创造巨大机遇,现在依然有很大潜力,是项持续的事业。我关注到《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53次提到‘改革’,这说明中国清楚认识到,改革需要继续坚持下去。”
这三个词也是彦辞在中国的真实写照。在使馆工作时,他一直思考自己的长远职业规划。“2000年中国正在进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我觉得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当时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扮演中等规模国家的角色,随着“入世”日程临近,中国外贸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如果能找到一份相关工作,我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彦辞说。彼时,世界航运巨头马士基集团在华业务规模还不大,但也正从航运向物流、集装箱码头等领域拓展。彦辞注意到,这家丹麦企业正在中国区招聘,于是写了一份申请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被录用。
中国市场的潜力是无穷的,彦辞同样如此。2000年10月,彦辞进入马士基集团,负责广告相关工作,但很快就被调去负责公共事务。“一般是跟当地的相关部门打交道,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前景广阔。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幕被彦辞反复提起,“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里程碑”。从2001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它不断上升并持续7年,在任何国家都看不到这样的事情!这段时期,从中国出口的集装箱增长率约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3倍。”他回忆说。
2008年,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彦辞一边观赛一边惊叹:“中国的地位达到新高度,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成就。这是新的转折点。”彦辞的事业也有了新发展,不久后被任命为马士基在中国的投资公司——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的总裁。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国成为外贸大国,新机会层出不穷。彦辞认为,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挖掘新的市场潜力。在他看来,“中国的沿海物流十分高效,但内陆物流成本较高。不少客户把成本花在国内运输上,于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综合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帮客户控制供应链。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互联网等科技发展,努力用AI等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选择和服务。”
1924年,马士基的货船首次靠泊中国,至今刚好百年。1984年,马士基在中国大陆设首个代表处,并于1994年设马士基(中国)航运公司。今年恰逢《中丹海运协定》签署50周年,这一历史性时刻为马士基深化中国业务布局提供了新机遇。彦辞认为,马士基在中国稳步发展,源于中国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随着集团的中国业务版图越来越丰富,他也越来越忙。2019年任北亚区首席代表后,他常出差在外。“幸运的是,妻子支持我,我从未因加班和参加商务晚宴而遇到麻烦。”他也尽量抽时间陪伴妻儿,为他们下厨做饭。彦辞还骄傲地提起,自己和妻子将迎来结婚纪念日,“我们相爱如初”。
“目前我过得不错,也将继续在中国发展事业。”彦辞在中国的26年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在他看来,中国乃至亚洲市场充满无限可能,在马士基的业务中保持优先地位。“中国是我们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当然要继续在华投资。如果不在中国,不服务中国客户,我们将不再是全球领先的公司,并错过许多令人兴奋的发展。”
2023年5月,彦辞解锁新身份——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作为在华欧盟企业代言机构,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2024年商业信心调查》显示,45%的受访企业认为其所处行业市场准入得到放开。作为商会主席,彦辞为中国对多个欧盟国家试行免签、推出“外资24条”等政策点赞,认为这有助于增强在华外商信心。“对多数欧洲企业来说,中国在高端制造、绿色产品等领域很有吸引力,也是它们的首选。”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欧盟一些国家鼓吹“脱钩断链”,企图与中国减少联系。对此,彦辞认为,挑战确实存在,双方需要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欧中关系曾为彼此创造巨大价值。现在主要任务是确保继续充分释放合作潜力。”他说,“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失去经常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现在改善很多,我们以信任的方式投资,当面倾听对方意见,携手解决问题。”
谈到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彦辞既乐观又现实:“我是‘70后’,我10岁前,欧洲经历两次经济危机。经验证明一切会好起来,危机会过去。我们要摆脱负面因素影响,审视自己,制定正确政策,适应新现实,然后继续前进。我相信中国的潜力。可以说,更好的还在后面,而我在中国的黄金时代还远未到来。”
编辑 田亮/美编 苑立荣/编审 张培
彦辞
1970年9月出生于丹麦,毕业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现任中国欧盟商会主席、马士基集团北亚区首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