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坚守大庆油田的87岁院士

2024-08-22 00:00:00王瑞红
中国周刊 2024年7期

王德民

2024年5月,一条央视采访视频刷屏了网络。视频主人公面对网友们因其超高的颜值送给他的“中国最帅院士”标签,只是淡淡一笑:“我就是一个搞技术的,没有必要从长相上比,还是多谈科学吧。”在这位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的科学家看来,颜值确实是他最不值一提的标签。他就是我国石油开采专业首位工程院院士王德民,中国油田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他的多项科研成果为大庆油田稳产增产提供了技术保证。2016年,因其在石油科学领域突出的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1023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 如今,这位年已87岁的院士,退而不休,依然坚守在大庆油田,为油田的发展殚精竭虑,发光发热。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

王德民院士1937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爷爷是当地大名鼎鼎的“外科圣手”,父亲是一名医生,在美国留学时遇到了他的母亲,瑞士女孩文安清,两人在美国相识,相恋。之后夫妻俩回到中国后,父亲入职北京同仁医院,后任副院长,母亲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

因为母亲是瑞士人,在王德民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母亲就用英文教他识字、绘画,他喜欢一个人躲在屋里看书。由于日常母亲主要跟他用英语交流,所以小时候的他只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不认识汉字。小学四年级,王德民上了以中文教授课程的小学,渐渐认识了汉字,并能顺畅地用中文与同学老师交流。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异,门门拿满分。

作为中瑞混血儿,他的颜值相当的高,青年时期便长成为一枚“浓颜系”的大帅哥。王德民的人生剧本,本与黑漆漆的石油相去甚远。然而,造化弄人,高考时遭遇到挫折的他,却意外地与石油结缘并成就了一番事业。

青年时代的王德民

1955年的夏天,王德民的高考志愿的前两栏分别为清华大学水利专业和北京大学物理专业。那年他的高考成绩数学是100分、物理是98分、化学是96分,但他却被第五志愿的北京石油学院录取了。其原因还是父母跨国婚姻的问题,让他无缘心仪已久的大学。

王德民读大学的时候,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彼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石油完全依赖进口,还一度被扣上了“贫油国”的帽子。由于缺油,那个时候的公共汽车上常常背着一个大气包,就是煤气包,汽车、飞机用的油,只能靠进口还处处让人“卡脖子”。作为石油专业的大学生,王德民和他的同学们,心里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够通过他们年轻一代的努力,让中国甩掉贫油的“帽子”。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王德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北京石油学院的5年中,他门门功课都优秀。在努力学习之余,他还爱好体育活动,他是学校运动队的短跑和篮球主力队员。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他成为全校三名模范学生之一。

就在临近毕业时,他和同学们得知松辽盆地发现特大油田的喜讯。这个消息让他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大家很兴奋,中国需要油,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油。”回忆过往,王德民说。

26万平方公里的松辽盆地广袤无垠,中国石油产业的希望就在那里,为了让中国摘掉贫油的“帽子”,王德民选择奔赴一线。他在志愿书第一栏郑重写道:党的需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第二栏则直接填报了松辽油田,也就是后来的大庆油田。他说:“搞石油不去油田,何谈报效祖国。”

油田牛棚中勇创“松辽法”

1960年,大学毕业的王德民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主动请缨去条件艰苦的大庆油田工作。到了大庆油田,他被分配到了油田的基层测量组,担任油田地质室测压组实习员。

在王德民投身大庆油田的同时,为了给大庆油田培养专业建设人才,东北石油学院也在大庆成立。在东北石油学院和全国各地支持大庆油田的技术人才的加持下,中国的石油事业奠定了腾飞的基础。

大庆油田初创时期,由于条件艰苦,员工的衣食住行都相当简陋,住的是“干打垒”土坯房,生产条件也十分原始,基本没有大型机械。晚上照明烧的是“原油”,常常熏得人满脸漆黑。王德民白天和工人们一起徒手十几次拉动上百斤的绞车,但他从不叫苦叫累,“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这句歌词正是当时情景的写照。

艰苦的生活、生产条件,对于王德民来说,并不算什么,真正困扰他的是“试井”效果并不理想,误差大导致油田开采率很低。当时国内的石油开采技术并不成熟,大多都是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王德民发现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没有考虑井与井之间的干扰不符合已经投入开发的大庆油田的地下情况,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续这种误差会越来越大。王德民觉得国外盛行的试井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国油田,中国人必须靠自己推导测油方式。于是,王德民决定攻克这一技术难关。

之后的日子,他分秒必争,开始了技术攻关。白天工作一天,晚上七八点回宿舍吃两口饭就开始自学热传导数学、水力学、俄文,一直学到凌晨两三点。为了查资料,他夜里穿越大片苞谷地去图书室借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王德民终于系统掌握了国外各种测压法,无数次推演渐渐有了突 破。

1961年春节,为了让职工吃上饺子,油田克服粮食短缺困难给大家发了面粉和肉馅。王德民觉得包饺子浪费时间,他把半斤面的面团擀成脸盆大小的面皮,包了两个特大号饺子,煮了一下,也不管熟不熟,匆匆吃完就回了办公室继续攻关。就这样夜以继日地奋战了100多天,王德民终于推导出了中国第一套、世界第三套不稳定试井测压公式,符合本地油田专属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松辽法”,比国际通用的“赫诺法”精确度高出两倍。这项技术革新,让大庆油田首次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极大改善了大庆油田的生产条件。为此,年仅24岁的王德民被破格提拔为工程师。

“松辽法”在大庆油田逐渐推广开来之后,我国其他地区的油田也基本采用了这个方法,时至今日使用了超千万次。无论是大西北还是大西南,全国各地泵出的黑色“血液”激活了中华民族这个巨人的工业化之路,其中,王德民院士功不可没。

工作中的王德民

王德民在发明“松辽法”之后,便一发不可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接连研制出多层试油、油水井分层测试等工艺,使得大庆油田二次采油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其许多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创造发明奖、省部级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奖24项,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7项获国际专利,可谓硕果累累。

破解油田困局勇做科研先锋

1980年,43岁的王德民又发明了“限流压裂法”,使得大庆油田的石油储量猛增7亿吨,相当于又找到了一个大型油田,让国家经济增收上千亿元。到了80年代中期,大庆油田遭遇了新的危机。面临着更难破解的困局。面对危机,王德民挺身而出,带领团队深入一线科研攻关,研制出可以代替流水注入地下、把深藏在石头孔道中的原油给“逼”出来的聚合物。

在以王德民为首的科研团队的努力下,大庆油田创造了三次采油的奇迹,这个中国首创的奇迹,让世界瞩目。哪怕是21世纪的今天,世界平均石油开采采收率也只有30%,而那个时候的大庆油田却接近60%,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1994年,因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时年57岁的王德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石油开采专业首位工程院院士。自此,在专业领域,王德民成了响当当的领军人物,行业的标杆。与此同时,王德民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一时间,众多国外公司向他递来了橄榄枝,希望将其纳入麾下。但面对外国公司高薪诱惑,王德民却没有丝毫动摇,他毫不犹豫地谢绝了邀请,倾一生之力扎根大庆为国默默奉献。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促进了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这一天的来临,将科研成果全部转化为了生产力,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16年4月14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以褒奖他对石油开采技术的卓越贡献。命名公报中如是介绍他的身份:中国油田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奠基人。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王德民十分清醒。他认为,科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速跑,要振兴中国的石油产业,他们这些奋战在一线的石油人,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地接续奋斗。2020年,四次采油同井注采顺利通过验收,推广应用后“引发一场全球老油田复采的大变革”。为此他把儿子,也是他学生——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总工程师王研拉来一起钻研。而谈到父亲,王研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严。在王研的眼里,几乎所有工作项目的细节,父亲都能很严密地一步步推导出来。而且一项工作改变,之后联动其他的方面会怎么变化,他都会提前考虑得非常细致,说明他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

王德民在做学术报告

在石油一线发光发热几十年之后,为了让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后继有人,为国家培养石油开采人才,王德民院士选择到育人一线继续创造价值,成为东北石油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将自己一生总结而来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对学生倾囊相授。

王德民默默无闻几十载,直到最近几年因为一张尘封多年的学生证,以其年轻时的惊天颜值被许多人熟知,被网友称为“中国最帅的科学家”。令人意外的是,他本人并不喜欢人们谈论他的长相。其实能够让王德民院士感到兴奋的瞬间,不是他曾斩获多个奖项,也不是因为被称为“最帅院士”爆红网络,而是他看到大庆油田汩汩喷涌出“黑金”的刹那。对他而言,人生的“高光时刻”,全然不在于万众瞩目的荣耀,更多的是内心的满足。

耄耋之年坚守油田初心不改

大庆对于王德民来说,是许下一生的地方。退休后,他本可以回到北京,回到从小长大的地方,与自己的亲人相伴终老。但在油田忙碌惯了的他,还是舍不得离开大庆,离不开油井。他觉得自己的生活里不能没有油田:“哪个城市有这么好的大油田,让我随时去研究?”于是,他留在了这片热土,继续为大庆油田的发展发光发热。他把科研变成了一场没有终点的竞速跑,拼尽全力,也要跑赢油田的衰老速度。

每天下午四点,是王德民雷打不动的工作电话时间,了解各个油田的项目进展、核对每个数据、布置下一步工作……解决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87岁的他心里有着强烈的紧迫感,他觉得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7天,这样能多给国家工作30年。如此不亚于年轻人的高强度工作,日复一日,循环往复,这对于一个87岁的老人而言,有些不可思议。

谈到未来,王德民觉得,虽然自己已经退休多年,但大庆油田还需要他,他想继续坚守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亲眼见证老油田再现青春的愿望的实现。他坚定地说:“看准了国家的需要,你就干一辈子,中间有多少困难,有多少问题,你都要干下去。”

时光的脚步匆匆。从年轻小伙到耄耋老人,王德民扎根大庆油田六十多载,从技术员一路升至高级工程师再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他已是中国石油不可或缺的重要专家。在六十多年的光阴里,王德民在大庆石油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也让他的人生散发着熠熠光辉。一个个头衔,一项项荣誉,都是对他这么多年来卓越成就的价值认可。

“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航天工作者在向星空探索,自然科学家在对万物研究,而王德民院士探索的,是他脚下那块大庆油田。他用六十多年的光阴为石油技术付出着,始终以低头向地下探索的形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