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语境下访谈类节目主持的创新策略

2024-08-21 00:00:00李佳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15期

【摘要】融媒体时代,传播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受众的信息接收意识与文化素养与此前相比已大为不同,传统的访谈类节目面临着多重发展困境。本文通过对融媒体语境下访谈类节目所面临的多重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探析出当今访谈类节目为顺应时代变化所需转变的传播新形式,并探索出了一条:去主持化、树立个人IP、注入人文关怀的访谈类节目主持的传播新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语境:访谈类节目:主持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5.034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主持人和嘉宾在特定的场景下,通过双方有效的言语沟通,达到对事件与话题的深度解析,展现受访嘉宾的特殊经历与精神品格[1]。在融媒体语境下,访谈类节目在传播形式上呈现出新的融合与创新。节目主持人若要顺应新型的节目模式,必须转变传统主持方式。本文在对融媒体语境下访谈类节目面临的多重发展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当下成功出圈的访谈节目为例,探析出当前访谈类节目为顺应时代变化所需转变的传播新形式,最后构建出了访谈类节目主持传播的新模式。

1. 融媒体语境下访谈类节目面临的多重发展困境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部分传统访谈类节目出现了传播形式同质、文化视野狭义及情感共鸣缺失的问题,导致节目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逐渐降低,背后反映的多个问题亟待解决。

1.1 传播力降低:传播形式日现同质

融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以互联网、移动端、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方式的普及,使传统的电视节目日渐式微。访谈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不小的挑战。由B站出品的访谈节目《今晚你要去哪里》,积极融入融媒体时代背景,以当下最受年轻人青睐的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B站为传播平台,平均八分钟为一期的节目时长进行短视频领域的微访谈,使节目的传播更具便捷性,影响力也随之不断增强,成功出圈。

近年来,各类丰富的新型节目层出不穷。新颖活力的真人秀类节目、炫彩生动的舞台竞演类节目等一大批具有鲜明融媒体时代特征的节目蓬勃发展,使传播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传统的访谈类节目,多为统一的访谈模板,缺乏创新性,无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央视总台出品的《你好,生活》,在访谈的基础上融入真人秀元素,让嘉宾回归生活,在生活体验中探寻生活意义,分享自己独特的生活哲学。独特新颖的节目模式为节目注入了烟火气息,节目受到了一大批观众的喜爱。

1.2 引导力削弱:文化视野日趋狭隘

近年来,一批注重文化元素、强调文化价值输出的节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此类节目旨在强调人文底蕴的呈现与文化价值的传递,深受观众的青睐。传统的访谈类节目大多为千篇一律的访谈内容,忽略了文化输出,如果不做出改变,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传播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由央视出品的《开讲啦》,以“文化”为关键词,通过嘉宾对前沿新知的解析、与现场观众的交流,让青年代表们抛出自己的想法和偏见困惑,嘉宾在解答的同时,引领受众对其思想观点、人生态度进行思考,完成了节目文化价值的传递,增强了节目的引导力。节目通过前沿的新知分享来传递主流价值观,顺利破圈。

现今,一些主题贴近时代脉搏、走近生活、靠近人群的节目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此类节目启发受众进行深度思考的同时,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传统的访谈节目大多为“硬性输出”,距离受众的实际生活较远,难以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由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制作的《十三邀》,在话题选择上,将关注点放在时代命运之上,将受众群体定位在年轻一代。节目贴近时代脉搏,靠近现实生活,聚焦到了当今的热点和矛盾点。节目企图通过采访话题来启迪受众对当下的关注与反思,采访女性公众人物时,探讨的是女性主义话题;采访双非院校的学生时,关注的是小人物的人生走向。节目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青睐。

1.3 影响力式微:情感共鸣日渐缺失

一档节目呈现出良好的观看体验,不仅能使受众舒缓心情、放松身心,也能使受众精神生活得到丰富,产生精神共鸣。一些传统的访谈类节目,忽略了这一基本追求,使节目远离了观众。由湖南卫视打造的《向往的生活》,以“慢综艺+访谈”的形式,年轻人的视角和接地气的聊天话题中,找回生活中的烟火气。不仅让受众能够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同时也使节目在市场竞争中持续焕发出了生机。

情感共鸣的传递使传播内容更易被受众接收、节目影响力更为深远。大多传统的访谈类节目,置情感共鸣于不顾,使节目的影响力式微,难以被观众所记忆。由黑龙江卫视制作的《见字如面》节目,以书信作为情感价值的载体,通过朗读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方式,表达书信背后所包含的价值,节目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实现了多向的情感共鸣。不仅拉近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也使节目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2. 融媒体语境下访谈类节目传播形式的融合与创新

近年来,访谈类节目在面对多重困境之下,不断突破与创新以往固有的节目模式,融入多向度的传播元素、深层度的文化价值以及多维度的情感表达,创新了节目的传播形式,寻找到了新的话语权。节目传播形式的融合与创新,使访谈类节目在市场竞争中重新焕发出生机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当今访谈类节目传播形式的新路径。

2.1 推动元素融合,建构情景传播

拥有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是融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融媒体技术为节目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因此访谈类节目应积极突破单一的传播方式,提高节目的传播力。如纪实访谈类节目《你好!大女生》,积极融入融媒体时代,由电视渠道江苏卫视与网络平台芒果TV联合播出,同时节目经典片段也会被投放至当下火热的短视频平台。节目顺利把握了不同媒体渠道的特点,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入驻客户端、短视频平台进行“二次传播”,不断提高栏目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了节目的传播力。

丰富的传播形式是当今节目融合与创新的重要特点。为顺应当今传播环境,访谈类节目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模式化思路,融合其他媒介传播的优势,提高节目的传播力。[2]由央视出品的《朗读者》节目,以“访谈+阅读”的形式,嘉宾以个人的经历故事与经典佳作相辅相成的方式,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同时结合生活经历与主持人进行交流,不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能让年轻受众生动感知文字背后的思想价值与人文底蕴。该节目不断进行多向度元素的融合,打造了生动的沉浸式情景传播,备受观众的喜爱。

2.2 深挖文化价值,带动深度传播

优秀的节目往往能够带给受众无形的文化熏陶,进一步实现节目的教化功能。因此,访谈类节目应重视人文底蕴和文化价值的传播。由黑龙江卫视和腾讯视频共同出品的《见字如面》节目,嘉宾通过阅读在过往历史节点上被书写下的感人书信,结合生活过往经历与主持人进行交流,不仅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能让年轻受众生动感知信件背后历史人物的精神高度与思想价值。该节目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文化价值带动了节目的深度传播,成功出圈。

深入人心的节目主题往往贴近时代脉搏,走进生活,靠近人群,实现节目与观众近距离化。因此,访谈类节目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时代命运之上,关注当今热点与矛盾点。之前深受关注的《圆桌派》节目,将切口对准与当下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对“原生家庭”“生活边界”等现实问题的探讨。节目不以教化式的口吻来描述问题,而是采用理性的姿态进行深度挖掘,使受众在访谈中感悟人生哲理,带动了节目的深度传播。

2.3 重视情感元素,实现互动传播

在竞争激烈和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一些节目往往起到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观看体验、帮助受众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作用。因此,访谈类节目应该重视节目的观看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使观众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与发展。由抖音和奇遇文化联合出品的《很高兴认识你》[3],以“慢综艺+访谈”的形式,不仅用美景美食与好山好水短暂地舒缓观众的神经,同时发起人每期邀请一位明星好友,通过生活设问与谈话,用最柔软的方式挖掘直指人心的力量,探讨责任与行动。节目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情感的共鸣是当今传播活动中重要的追求之一。节目中的情感连接是短暂的,但它可以通过转化为内在情感,延长观众对节目的情感体验,形成长久的情感共鸣。因此,访谈类节目应重视情感元素,带动节目的互动传播。由芒果TV打造的《朋友请听好》节目,以普通人诉说的形式,与普通人对话交流,如节目所提到的“坚持与放弃”“生活与勇气”等话题,极具烟火气。节目让普通人更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以独到的见解,温暖治愈人心的同时,引发情感共鸣。节目在实现互动传播的同时,收获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3. 融媒体语境下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主持策略

访谈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依靠语言交流串联节目全程的类型节目,主持人是重要的存在标志。为适应新型访谈类节目的传播模式,主持人应在节目的主持过程中通过去主持化、树立个人IP、注入人文关怀等策略来提升主持人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实现主持人的话语突破与创新。

3.1 去主持化,回归“本我”

在传统的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占有绝对的把控地位。随着融媒体语境下访谈类节目传播形式的融合与创新,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去主持化”成为一项主持传播的新要求。去主持化是指主持人在节目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弱化,表现在主持人对节目的主导作用减弱、主持人的职能弱化,利于节目呈现出真实自然的效果[4]。

如由腾讯新闻出品的《仅三天可见》节目,主持人扮演的角色是观察者、抛砖引玉者以及访谈者,同时针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主观评价,启发受众的深度思考。去主持化不仅使该节目呈现出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主持人更多地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该节目一经播出便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去主持化,要求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抓住当前融媒体发展的趋势,寻求多重身份的建构。在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同时,熟悉节目制作的全流程,加强知识储备量,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从而产生不可替代性。去主持化的主持方式的实现,不仅会使节目呈现出更好的传播效果,也拉近了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正是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这一角色发展的新趋势。

3.2 树立个人IP,强化“自我”

主持人的IP即具有突出的个性、鲜明的特点、良好的素养的主持人品牌形象。它有利于彰显主持人自身的价值最大化,实现主持人从传统到新型的突破与创新发展,访谈节目主持人亦需个人IP的树立。

由腾讯视频推出的新型访谈节目《奇遇人生》中,因为节目内容的设定,需要在旅行途中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因此主持人就要担任特殊场景体验家的IP角色,带领嘉宾代替观众去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给观众们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同时,主持人还以陪伴者的身份与嘉宾共同参与到事件中,在真实自然的互动交流中完成节目的谈话内容,为嘉宾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此时主持人担任了知心倾听者的IP角色,不仅让观众记住了这个有温度的主持人,节目也受到了一大批观众的好评。

树立并强化“主持人IP”,则要求主持人从多方面综合提高自身整体价值,突破传统观念思维建构,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彰显自身个性魅力、适应主持人多元角色变化。同时在主持过程中,通过自身访谈能力并利用外部条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主持风格,提升节目质量。

3.3 注入人文关怀,追寻“真我”

一档优秀的访谈类节目在带给观众醍醐灌顶瞬间的同时,也能引发思想共振。这就要求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中注入主持温度,传递人文关怀

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人文关怀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不同类型的访谈类节目所展现的人文关怀也是不同的。如《十三邀》中主持人总会从访谈中特殊的视角,去理解人们所处的难处、空洞与无奈,提醒人们要学会内观、安住当下,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受众从中得到了思想与心灵上的自我观照和人生启迪,这是主持人在思想与心灵上所注入的人文关怀。在《朗读者》节目中董卿侧身单膝跪下采访许渊冲;《等着我》节目中外景主持人在帮助嘉宾寻找亲人后感动落泪,感染观众,这是主持人在语言上、动作上、神态上展现出人文关怀的重要表现。因此,只有主持人积极贯彻人文关怀,访谈节目才更加吸引人、更具有可看性。

主持人在主持传播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并不需要复杂的技巧,需要的只是用真诚去相待,怀着真诚去对待话题与嘉宾,便能得到真诚的回馈[5]。在日常生活中,主持人也应多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积累相关的人文素养,以卓越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去面对在主持过程中的“不时之需”。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在主持过程中注重展现亲和力,拉近与嘉宾及受众之间的距离。用真诚和共情及亲和力感染观众,于无形中传递出人文关怀。

4. 结束语

融媒体语境下,访谈类节目的主持策略应随着节目模式的变化进行创新:去主持化,回归本我,追求更真实自然的主持传播效果;树立并强化个人IP,打造个人品牌效应,注重主持传播过程中的独特性;注入人文关怀,引发情感共振,坚持更有温度的主持传播形式。新型的主持策略不仅使主持融入了融媒体时代背景,顺应了新型访谈类节目传播形式,同时也提高了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这对当今其他主持传播领域具有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洁.电视纪实访谈类节目的艺术特征与创作启示——以《吾家吾国》为例[J].电视研究,2022(11):89-91.

[2]孙新军.互联网思维在访谈节目中的应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2):113-115.

[3]梁爽.《等着我》:访谈节目与真人秀的深度嫁接[J].电视研究,2018(01):50-52.

[4]王雯靓,马新新.浅析访谈节目《仅三天可见》的去主持化现象[J].记者摇篮,2021(6):50-51.

[5]程云.法治节目主持人人文素养对节目的影响分析——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现场》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7):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