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为课外阅读教学赋能

2024-08-21 00:00:00石金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8期

【摘 要】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外阅读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研究以一节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课为例,通过分析教学过程,阐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课外阅读; 信息技术;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8-07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1]。语文课外阅读作为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正面临着传统阅读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问题。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相融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效果,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实践,通过课例分析,阐述其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多角度开发数字化阅读材料,拓展课外阅读资源与平台

1.数字化阅读材料的开发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书籍、网络资源等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开发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字化阅读材料。

2.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衔接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衔接。例如,在讲授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介绍、作品评论等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材料。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在线平台等工具布置阅读作业、进行阅读测试等,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多方位引入信息技术,助力阅读课堂提质增效

下面以名著《红楼梦》导读课为例,说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具体实践。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基本背景和故事情节,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红楼梦》的片段剪辑,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红楼梦》了解多少?你们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2)梳理思路:教师通过PPT展示《红楼梦》的背景知识、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要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深入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红楼梦》的相关评论和赏析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红楼梦》中哪个情节最感人?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4)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拓展。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你们认为《红楼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推进信息技术与阅读课作业的融合

阅读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阅读视野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传统的阅读作业往往以纸质书籍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个性化,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作业相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2]。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作业相融合,设计出更具互动性、创新性和个性化的阅读作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效果?教师可以做以下尝试。

1.利用数字化阅读材料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书籍、网络资源等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开发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字化阅读材料。

2.利用在线平台进行阅读作业管理

在线平台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作业管理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发布阅读作业,学生可以在线完成并提交作业,教师也可以在线批改和评价学生的作业。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自动化管理,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因势利导,借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

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因此需要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意见,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3]。

1.在线测试

教师利用在线平台发布一些与课外阅读内容相关的测试题目,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等。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试,并且提交答案。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的统计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也可以准确了解正确率最高的题目和错误率最高的题目分别是什么。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阅读教学策略。

2.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成员需要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语音、文字或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的实时聊天功能观察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发言频率了解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程度,进而更好地评价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结 语

将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内容相融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数字化阅读材料的开发,学生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并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拓展相关知识。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还能够培养合作学习和表达交流能力。最后通过布置阅读作业和思考题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王竹立.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 远程教育杂志, 2014(3): 67-74.

陈琦, 张建伟. 基于信息技术的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J]. 教育研究, 2005(6): 58-63.

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59.

编 辑: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