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云南 不可错过的7条生物多样性旅游精品线

2024-08-21 00:00闵杉梁东婕李晓佳尹博林
云南画报 2024年6期

云南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有着“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生态高颜值”是云南与生俱来的天赋。近期,云南省依托全省良好的气候环境、森林生态、山地湖泊等自然资源优势,推出了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与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深度融合,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价值感的7条生物多样性旅游精品线路,分别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线、滇西北横断山线、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线、澄江古生物化石线、红河干热河谷线、大理苍山洱海线、保山腾冲地热火山线。持续扩大“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品牌影响力。

线路一 滇西北横断山线

滇西北横断山是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分布与分化“南北通道与东西阻隔”的区域,汇集了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丹霞地貌、珍稀动植物等独特自然景观,有“天然高山花园”之称。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依旧是大家最难得一去的线路之一,亦是自然景观最为丰富的线路。

丽江高山植物园

——高原植物宝库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位于玉龙雪山深处,园区有1000米的海拔落差,从2600米至3600米,为种子资源等活体的保存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植物园内具备森林、草甸、高原湖泊、湿地、沟谷阔叶林等多样的生态环境,很多物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生长环境,在这里,工作人员们一年到头都在忙着开展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及引种驯化工作。

植物园大门正对的山坡,一片溪水漫流的草地上,正盛开着大片紫中泛红的报春花。报春花科的开花植物在横断山区蔚为壮观。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报春花500余种,中国占296种,而横断山区正是其主要分布地。半沼泽的草地上除了盛开的海仙报春之外,还有结了繁密果实的小檗,开白花的粉条儿菜、开紫色花的瓣蕊唐松草。隔着树丛,整个丽江坝子展现在眼前。植物园的位置,在丽江坝子的最高处。大地从此铺陈而下,隔着大片牧场,是村庄簇集的田野,田野的尽头是丽江城,城的尽头,又是一派青翠的隐约远山。

老君山

——在这里,太阳也“三起三落”忘了时间

老君山地处我国横断山脉的核心地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中国三大植物物种起源和分化的中心之一,拥有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中国最具风采的杜鹃王国、中国最富灵韵的高山冰蚀湖泊群、中国最重要的滇金丝猴栖息地以及以纳西族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独特的丹霞地貌和原生态傈僳族人文风情完美融合,让景区同时拥有“华丽光鲜的外表”和“风轻云淡的性格”。从任何方面来讲,老君山似乎和都市嘈杂喧嚣完全断绝联系,来到这里就如同完成一次“穿越”,开辟了时间与空间的全新维度。

在老君山,十二个时辰有着十二种不同的风景,奇怪的是,这样的千变万化反而容易让人忽略时间的流逝。沿途的每一处土地都是独一无二的景色,不需要和时间赛跑,不需要为了某一个目的地而在路途上浪费光阴。可以独自一人坐在红石街边的石凳上,看着傈僳族老者和孩子们脸上质朴的笑容,也可以爬上千龟山顶,远眺与风云一同变幻的奇山峻岭,或是站在红石桥上,静望黎明河中涓涓溪流,从初晨一直到黄昏。

这就是丽江老君山的神奇之处,来到这里的游客都有这样的共同感受:“和其他的旅游地完全不同,丽江老君山不需要你将每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哪怕是在旅馆懒懒睡上一天也不会觉得时间被浪费了。因为在这里,享受悠闲和安逸就是最让人惬意的事情。”

说起老君山让“时间错乱”的奇观就不得不提远近闻名的“三起三落”。站在红石街上,一天之内可以看见三次日出和日落,太阳会先从东方的缚虎岩升起,一个小时之后被“石猴祈天”挡住,再从山侧冒出,两个小时候又钻入五指峰一侧,最后从山背后跳出。这样“三起三落”神奇壮举,让人叹为观止。

拉市海

——不是海,却比海还要美

翻过黄山垭口,就到了丽江后花园——拉市海。这是一面如镜的湖泊,此时折射着雪山的倒影,挥洒着高原圣洁的气息。玉龙雪山矗立在侧,如白发苍苍的老者,精神矍铄,湖泊汇聚着玉龙的血脉,如同玉龙的爱女,伴随着玉龙的亘古岁月。

拉市海,虽然名字中有海,但却不是海,是湖。“拉市”,在纳西语中意为“冻死老虎之地”,如今老虎早已远遁深山,沿海农田肥沃,海面渔歌唱晚。这里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国家自然保护区,也是鸟类的主要栖息地。拥有1300年悠久历史的茶马古道的重要一站,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保存完好的民俗被收录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中。

这里,不仅较为系统地保留了纳西族古老的智慧——东巴文化,还吸取了周边民族如汉、白、藏、彝等民族文化营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拉市海自然资源丰富,多个湖泊水域景观呈现波光粼粼、流水潺潺、美泉瀑布、浪花四溅的活力与灵性,结合周围连绵的群山,使山水一体的组合刚柔并济。

湿地草甸是拉市海最具特色的景观,这里是水生植物的集中分布地,自然也就成为鸟类的主要栖息地,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是候鸟迁徙的集中时间,届时万鸟翱翔、百鸟齐鸣的绚丽图卷,展现了生命的旺盛。而且拉市海的冬天,有一种极致的美。早晚扑面的寒风和正午炽热的阳光,孕育了这片高原湿地的丰富景致:渐次青枯的草甸、色彩缤纷的杨柳、波光粼粼的水面,和那些盘旋悠游的候鸟一起,绘就了一幅高原水乡的美丽画卷。

普达措

——高原上的童话世界

普达措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心地带,由国际重要湿地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哈巴片区之属都湖景区两部分构成,以碧塔海、属都湖和弥里塘亚高山牧场为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香格里拉旅游的主要景点之一。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座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普达措虽然有着1300多平方公里的超大占地面积,但实际上经过人工开发的旅游区域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都是充满着自然风光的原始丛林,而这些面积庞大的原始丛林不仅给整座景区提供了优美的风景,更使得这里成为一处气候清凉的避暑胜地,每年夏天都吸引着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这里清凉避暑。

景区里的属都湖畔有香格里拉最好的牧场,这里水草丰茂、草场辽阔。每年春夏之际,成群的牛羊游弋于湖畔、牧棚星星点点,我们置身湖畔,总会感受到高原牧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从郁郁葱葱的墨绿夏日到秋意浓浓的缤纷秋意,是普达措一年之中风光最好的时候,那五彩的山色湖光之中,逐渐金黄的草甸,被成群的牛羊装点着,构成一幅幅天然的油画。苍老遒劲的杉树枝叶上生长着本地导游说得“树胡子”。森林中云杉、冷杉高至云霄,杉树王足有30米高,真是遮天蔽日的巨树。森林中还有动辄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杨树,这里是植物的王国。走在树林间,别觉得路边那些黝黑的树干是已枯死的老树。不!它们仍然成活着,活得郁郁葱葱,为这片森林提供着养分,为这片美景丰富色彩。

线路二 红河干热河谷线

红河河谷分布着亚洲最为典型的河谷型萨王纳植被(干热河谷植被)。哈尼梯田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红河哈尼梯田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并使用至今,保存有100多种传统水稻品种,保留有“自然分水法”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被认为是农耕文化的“活化石”,积淀着深厚、独特、丰富的生态与文化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这条线路最好的诠释,融入体验是这条线路带给你最好的收获。

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

——面向未来的第三自然

山地是一个高度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知识的关系构成调控山地社会—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敬畏自然、狩猎采集、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山地农业完美地演绎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山地是民族信仰之地,是农耕文化传承的地方,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地方,是归隐田园的诗意生活之地,被称为第一自然。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引发了人口大爆炸,城市化、工业化与机械化把人类带入了人类世。人类世是人类可以独立于自然生产、生存与生活,即第二自然。第二自然的产业或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害,石油、化工与塑料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污染与影响将持续几百年。

2016年,经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许建初发起,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与会者在中国昆明召开了山地未来国际会议,并启动了山地未来的倡议。山地未来提供了一个以促进地方创新,倡导山地绿色生活方式,引领山地人文关怀的愿景和规划。山地未来全球计划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实现繁荣和可持续的山境。作为全球可持续性研究的未来地球计划的一部分,在2017年,全球土地计划批准成立了“山地未来土地系统”工作组。

山地未来既是一种发展的全新理念,也是一个科技创新平台。山地未来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与共构共赢的山地未来发展愿景,优化当地特色生物资源,融合多样的社会认知体系,结合人工智能与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产、学、研、商创新平台,走绿色发展之路。

干热河谷高温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开发不当,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许建初的研究方向,就是民族生态学与农林复合系统的生态修复。红河县干热河谷生态退化具有全球代表性,在他看来,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振兴,很有希望实现“高山远山森林山,中山近山花果山,河谷坝区芬芳村”的美丽中国梦。

许建初介绍,针对红河干热河谷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与农林种植低效等问题,项目团队从物种选择着手,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牛角瓜、余甘子与杧果等,乔灌草立体种植与构建多层群落农林牧复合经营,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发食用菌,建立生物质循环经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项目团队通过调控根际微生物与土壤改良,修复生态环境。

多年来,非洲猴面包树、澳洲指橙、美洲牛油果逐步落地红河河谷,野生菌走出深山老林,在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养成了白白嫩嫩的一个个菌棒,送到贫困农户手中。荒山种上了杧果、余甘子等经济林果。目前正在种植的农林复合示范基地,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最终为红河谷热区生态产业与绿色经济提供科技支撑。

许建初指着面前的河谷说道:“我们山地的未来不在山区,在京津冀、在港澳等一线城市。城市空间里的年轻人越来越远离山地,但他们才是驱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力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只靠科学家保护,力量太小了。需要年轻人告诉更多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号召大家一起跨学科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多依树梯田

——大地最美的肌理

多依树梯田三面临山,布满村落,一座座哈尼族的蘑菇房沐浴在雾海中,娇俏可爱。清晨,站在山顶,大片的梯田在眼前铺陈开来,上半部分稍缓,如万蛇舞动,下半部分坠入山谷,颇有些惊心动魄。

冬季的日出在7点半左右到来,当太阳从山后慢慢升起,浓雾也逐渐散去。光线照映在梯田的水波中,颜色开始由蓝变红,再变金……波光粼粼,变幻莫测,简直不要太美。景区的黄草岭观景台则可以观赏到多依树梯田全貌,在太阳完全升起后,巍峨的山峰、翻滚的云海、绚丽的梯田,加上小小的蘑菇房,俨然构成了一幅田园壮景。

除了风景,这里哈尼人家的民族文化也值得好好体验。森林、村寨、梯田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农业生产结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也是哈尼人改造自然、亲近自然过程中智慧的结晶。水源地处在每一个村寨巍峨群山最高处的森林里,即便伐木建房、砍伐烧火用的木材,也是极有规划。在哈尼山寨,很少能看到一片荒芜裸露的旱地。村寨作为哈尼人生产、生活、生息繁衍的中心,一般修筑在林带以下的半山腰上,每间房子像一个破土而出的蘑菇。而一级级台阶一样的梯田则修筑在村寨下方,像明亮的镜子一样照耀人们的心灵。

农历腊月过去,时令进入正月,气温慢慢回升,山野间草木复苏,躲藏了一个冬天的走兽、鸟雀又活跃起来。在热闹的哈尼山寨,一年的农耕计划也开始实施。人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带上好酒好肉,时鲜水果、菜蔬,去上山祭祀山灵,感受春回大地的喜悦。这个节日叫“昂玛突”,是哈尼族春耕之前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一般持续3至5天。“昂玛突”拉开了哈尼群众一年生产生活的序幕。往深处论证,人们在“昂玛突”节边欢庆边劳动,这个活动更重要的目的还是查看山上的水源,清理被淤塞的泉眼、溪流,顺着山岭而下的沟渠。水是梯田生命力的源泉,而茂密苍劲的山林,则是源头活水长久不断的保障,因此保护水源和祭祀神灵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阿者科村

——云上哈尼村落

在红河元阳,有一个传统村落备受瞩目,或多或少你可能听过这个村落——阿者科。阿者科村曾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电影《无问西东》曾在这取景,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考卷中出现它的身影……

阿者科村是非常典型的哈尼族村寨。村寨位于半山腰,村寨上方遍布着茂盛的原始森林,其中村口的寨神林则象征着神明,不可破坏。村寨外围海拔较低处,尽是长期开垦的多级梯田,是村庄的农业生产的空间,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

村寨则由一栋栋传统民族建筑蘑菇房组成,来到这里的游客更喜欢把阿者科称为“蘑菇村”,错落有致。村里50余栋茅草屋顶的蘑菇房作为阿者科村的哈尼族传统民居,因其保存完好的四素同构、空间肌理、蘑菇房建筑和哈尼族传统文化,被专家们认为是元阳县保存最为完好的哈尼族建筑群,成为红河哈尼梯田申遗的5个重点村寨之一。村庄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通过沟渠和管道取山泉水。这种传统的人居环境充分体现了山、水、村、田、林和谐共生的关系。

从空中看,阿者科特别漂亮,三面被梯田包围着,村落略高出一点儿,从上空鸟瞰全景,可以看到一颗拉长了尾巴的爱心,而这条“尾巴”,就是通往村落的那条原始石头路。阿者科有五个水池,沿着溪流的上、中、下三个水池,还有溪流右侧的两个水池,恰好将整个村落划分成了五个部分,小朋友会以每个水池为界,为每个部分取一个可爱的名字。而这些水池都是村民的生活用水,村民在这里洗菜、洗衣服。1000多年来,哈尼族在哀牢山脉开垦出数十万亩层层叠叠的连片梯田。3000多级梯田从河谷蔓延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顶,壮观且伟大。

线路三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线

景迈山静立千年,茶因山而生,山因茶而兴,古茶林的千年智慧被世人惊叹。它的存在,填补了世界遗产茶主题的“空白”,也被人们称为文化和历史之旅的最佳目的地。

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云南第6项世界遗产。积淀千年的茶文化逐渐被人们所知晓,氤氲茶香的景迈山也自此走向国际舞台。

万亩古茶林一叶传千年

景迈山古茶林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横亘中缅边境,属于横断山系,西北高东南低,以其“千年万亩古茶林”而闻名,是中国六大普洱茶山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面积达2.8万亩,共有古茶树320余万株,迄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

景迈山野生茶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4000万年前。考古学家在普洱市景谷县发现了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认为它可以被称为茶树始祖;在澜沧江流域多地发现了2500万年前的中华木兰化石,认为它们可以被称为茶树远祖。野生茶树在这里生长,生生不息。

景迈山海拔1000米至1700多米,年平均气温21.2℃,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群山连绵不绝,云雾缭绕润泽是景迈山又一奇特的现象,这里每年有180天左右能看到云海。因为有海拔1000—1200米的南朗河和南门河峡谷容易形成大规模云海。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由5片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9个分布其间的布朗族、傣族古村寨,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共同构成,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

整个遗产区的面积被两条河围合而成,一条是南朗河,一条是南门河,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恍如“世外桃源”,申遗面积达到7167.89公顷。遗产专家表示,这一独特的古茶林文化景观,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景迈山的古茶林并不像一般台地茶田那样规整分明。远远望去,只见群山翠绿,不见茶田垄畦,只有置身于古茶园中,才能一窥其中奥秘。

走进景迈山上的大平掌古茶林,高大的榕树、樟树下,古茶树渐次生长,再往下还有丰富的石斛、松萝等附生寄生植物。其中,一种名为螃蟹脚的寄生植物最为有名。螃蟹脚算得上是景迈山名产,当地人相信它吸收了古茶树的灵气,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螃蟹脚拥有特殊的香气,因此也有人冲泡普洱茶时加入少量螃蟹脚,让茶汤更为饱满、柔滑。在这郁郁葱葱的古茶林里,孕育着众多珍稀动植物,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动植物种类繁多,为古茶林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

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

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千余年来,这里延续着人茶共生的古老故事。

公元10到14世纪,布朗族和傣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传说布朗族先祖首领帕哎冷迁徙到景迈山时遭遇瘟疫,偶然被此处一片树叶所救,感上天恩赐,遂率部落在此定居。至今,布朗族人恪守着先祖留下的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茶园和茶树,方可让子孙后代用之不尽。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片古茶树。景迈山种植茶树的历史由此开篇。遵循先祖的遗训、延续社会治理体系,景迈山古茶林得以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如今这一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这也是一片智慧的古茶林。先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该技术也传承至今。

“林下茶种植”技术,就是在森林间有限度地片状开发茶林,茶林之间保留森林作为分隔防护,使茶林处于森林的保护之中。同时,人们选择性地砍伐对茶树生长不利的植物,保留遮阴乔木以提供茶树最喜爱的漫射光;在古茶林中多植桂花树、多依树、樟树,其特有的香味会传递给茶叶,使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同时也会抑制某些病虫害。茶林最上层是高大的乔木,中间是以茶树为主的小乔木和灌木层,地面是草本植物。草本层和枯枝落叶一起养护着土壤,提供茶树所需的天然养分;生活在森林里的昆虫和鸟类,会帮助茶树免遭害虫啃噬。天然农法使古茶林得以维系生态平衡——这种林下茶种植方式,让茶树活力十足地生长在立体森林生态系统中。

世居此地的先民种茶,更爱茶敬茶。大概是这份“爱护眼睛”的虔诚心意,景迈山的古茶树并未受到过多的干预,它们混生在山林中,终日与古树、苔藓、蕨草、菌类、藤蔓为伴。这种放归自然的姿态,让景迈山长出的茶叶浸润了更多自然的气息,从而比寻常的普洱茶要多一份浓郁,在冲泡十余遍后,茶汤仍然清冽,芳香馥郁。

对景迈山人来说,万物有灵,茶亦有魂。山上的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基于这样的信仰,种茶、制茶,爱茶、护茶。而传承1300多年的手工制茶技艺更为一绝,时至今日,景迈山茶农依然采用古法制茶。

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以普洱茶(生茶)的制作为主,包括采茶、杀青、揉捻、晒干、筛分、拼配、蒸压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要求较高,只能凭借茶农的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才能掌握。而只有在手工制茶技艺的一次次炒、闷、抖、翻中,古树新芽的自然灵蕴才奇迹般地焕发成形,成就一杯杯唇齿留香、香飘万里的金色茶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跟着茶农们一起体验一番,让茶汤在碰撞对比中,喝出别样的风味。

在景迈山,千年传承的不仅仅是手工制茶的古法,更有流淌在每个茶农心中对自然的敬畏。每年4月,景迈山古茶林里,正是春茶繁茂时节,山上的布朗族都要举办“山康节”,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祭茶祖。在芒景村的岩冷山上,布朗族人祭祀茶祖,向千年古茶树顶礼膜拜,表达对祖先和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为了更好地保护茶树,当地规定古茶林不得采摘夏茶,每年的6月20日至8月20日为禁采期,让茶树“休养生息”。

一代又一代景迈山人,靠着这草木间的生态智慧,续写了人茶共生的千年传奇。

群山环抱间的古村寨

村寨建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景迈山拥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古茶林与古村落布局巧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彰显了当地群众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并与自然长期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伦理和卓越生态智慧。

在景迈山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中,纳入遗产要素的传统村寨共9个,包含景迈大寨、勐本、芒埂、糯岗4个傣族传统村寨,以及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洼5个布朗族传统村寨。

在这些传统村寨中,糯岗是保存最完整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糯岗”在傣语中意为“鹿饮水的地方”,据说常有成群的鹿来此处饮水,村寨由此得名。

糯岗是一个典型的傣族村寨,屋顶有水牛角装饰,还有在屋顶种植开花植物的传统。据说屋顶的花一开,就意味着采茶的季节到了。

在景迈山,传统的干栏式民居体系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了适应山里潮湿多雨的气候,合理利用山间土地而不断改进完善的,充分彰显了世居人民的智慧。

电影《一点到家》的取景地就取自景迈山的村寨,透过影片,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寨,连绵不绝的干栏式建筑群足见少数民族的智慧与勤劳。居住在景迈山的人们将生活绘成画卷,形成一幅生态、绿色的景观。

如今,随着景迈山申遗成功,这座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与喜爱。在景迈山古茶林,你可以跟着古茶树追溯千年的茶韵,也可以在云海蒸腾中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更可以在古村寨里跟着当地村民炒一次茶,品一品古法制茶的神奇与妙曼。

线路四 玉溪澄江古生物化石线

在生物进化史上,最著名的当属“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从大约5.42亿年前开始到5.2亿年前的一两千万年时间内,世界各地的寒武纪地层中仿佛突然出现了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因此人们称这次的生物爆发事件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位于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就生动地记载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最初景象,这里被古生物学家称之为澄江生物群,产出地层为云南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黄绿色粉砂质页岩中,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化石的时间跨度达5370多万年,为研究地球早期的生命起源、生物演化、生态特征等提供了宝贵证据。

澄江生物群自发现以来,已发现了20个门类、280余种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而且80%属于新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高级的化石宝库”。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探寻生命的起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永恒命题,一直叩问着每一个人,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里,相信人们都能找到答案。

该馆作为我国首个建在化石地遗址上的自然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物标本6万余件,展出4000多件珍稀标本、100多个古生物高仿真模型、200多个古生物原创科普视频,系统呈现地球生命演化的开端、过程和结果,讲述宏大的地球生命演化故事。

该馆基本陈列依托遗址展示澄江化石地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通过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三个常设展区,讲述自然历史、追溯人类起源。

5.18亿年很远,但澄江化石地很近。走进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一楼大厅,最先看到的是一堵巨大的化石墙。它既是展品,又是埋藏澄江化石的真实地层,被誉为“无字天书”。左边是一条寒武纪海洋“隧道”,奇虾、水母、昆明鱼等200多个寒武纪海洋物种缓缓在参观者身旁和头顶游过。这条“隧道”由90块OLED柔性有机屏构成,是世界首个用高清数码技术复原寒武纪生态系统的装置。走在“隧道”里,宛如置身寒武纪海底世界。看着那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生物,仿佛穿越数亿年,穿越浩瀚时空,对话掩藏在这里5亿多年前的生命。

这场生命大爆发的发现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先生。1984年6月,他查阅资料后来到澄江县帽天山,想寻找曾经生存于寒武纪的高肌虫化石。因为史料记载,澄江有化石。早在1909年和1910年,法国学者J·Deprat和H·Mansuy就在澄江一带进行过地质古生物调查,其留下的《滇东地质状况备忘录》记录了他们发现化石的过程。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分部迁至澄江办学后,该校教授也在抚仙湖周边东面、北面的山区发现有化石。1940年,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何春荪来到澄江东山调查磷矿资源,并发表了《云南澄江东山磷矿地质》一文,其中曾提到帽天山“页岩内有一种低等生物化石”。老一辈地质学者的研究,奠定了澄江地区地质研究的基础。

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一层就复原了一个化石发现的场景:1984年7月1日,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发现了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自此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之门。

保存完整的澄江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生动地再现了5.18亿年前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见证,为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是探索生物多样性起源和演化的重要宝地,被称为神秘的无字天书,澄江古生物群也成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这一锤砸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从此打开了研究澄江寒武纪生物的大门。寒武纪是距今5.41亿年至4.854亿年期间的一段时间,时间跨度为五千多万年,是地球生命演化的一个分水岭,从这时起,地球上开始出现了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生物。

而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留了亿万年前地球生命演化的遗痕,成为全人类的财富,留下了地球最早生命印迹,是迄今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精美、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是讲述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是探索人从哪里来的重要资源,是展示生命共同体的天然载体,还是一个举世罕见保存软体动物化石的宝库。

昆明鱼是人类5亿年前的祖先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突出展示了人类远祖——昆明鱼、寒武纪霸主——奇虾、昆虫祖先——抚仙湖虫、最早的步行者——微网虫等20多个澄江化石类群中的明星物种,讲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内涵,探索人类由来,凸显澄江化石地在地球生命演化中所起到的生物多样性源头的关键作用。

在众多展品中,最有趣的当属昆明鱼。5亿年前,澄江这片土地是一片汪洋大海。这里生活着一种外形像鱼的动物——昆明鱼,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脊椎动物,其身体器官基础结构,如头脑、脊椎和心脏等在昆明鱼中已经出现了,启动了迈向未来智慧人类漫长进化历程的第一步,从而证明了人类基础器官的由来。昆明鱼被称为“天下第一鱼”,也是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人类5亿年前的祖先。

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没有古生物化石自然遗产的空白,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自然遗产。

今天,透过澄江化石地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感受古生物的神奇与魅力;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去探究生命的起源,感受科学与自然的神秘,回望过去,并展望未来。

琉璃万顷的抚仙湖

来到澄江,自然绕不开抚仙湖,它是湖底惊现千年古城的秘境,是《徐霞客游记》中“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的仙境,抚仙湖藏着太多故事,只有身临其境,方可窥探神秘面纱下绝世而独立的大美湖泊。

琉璃万顷的抚仙湖被誉为云南的高原明珠,抚仙湖水清澈而透明,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镶嵌在滇中腹地。这里景色优美、变幻万千,烟波浩渺的湖泊,无波时柔和妩媚,风起时波涛汹涌。而抚仙湖之美,不仅仅在于它的百里湖光,其流域内山川景色令人陶醉,其历史底蕴令人沉迷。

抚仙湖位于玉溪市澄江市,属断层陷落湖泊,大约起始于地质年代第三纪末,距今300多万年前。抚仙湖形状像葫芦,长轴呈南北向,北部宽敞,南部狭窄,最大水深157米,平均水深87米,是云南省的第一深水湖泊,也是中国仅次于长白山天池的第二深水湖。

如今,抚仙湖周围景区环绕,有以热水塘温泉为中心的东岸景区;以湖畔圣水(月亮湾湿地公园)、樱花谷、太阳山、玉溪庄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抚仙湖北岸湿地为中心的北岸高端度假景区;以禄充国家AAAA级景区、明星景区(碧云山、明星鱼洞)为中心的西岸景区;以孤山AAA级风景名胜区、海门隔河景区的南岸景区。游玩之余还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当地独有的抚仙湖石锅鱼。

抚仙湖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无论是夜间的璀璨月色,还是白天的湖光山色,都让人为之倾倒。这里的奇峰异石、名山胜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正如清代进士李应绥所赞叹的那样,抚仙湖有着“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图画胜西湖”的美誉。试问这样抚仙湖,谁不向往?

线路五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线

图/李植森

翻开世界地图,以北纬21度向两端延伸,干旱与荒芜是这个纬度上最大的特色,唯独在中国西南角一片葱茏,这里就是西双版纳。作为一个大自然厚爱、动植物喜爱、各族人民热爱、海内外游客钟爱的旅游胜地,西双版纳拥有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拥有保存完整雨林地貌、可以挑战惊险刺激空中树冠走廊的望天树景区;拥有能领略热带雨林板根、绞杀、寄生附生、滴水叶尖、老茎怀春,拥有能近距离观察亚洲象的神奇野象谷,这个动植物王国里的每一种生物都显得奇异而独特。在西双版纳,你可以入住藏在山间雨林、外表古朴、内部高端的半山酒店,一杯咖啡、一杯茶可以让你整天面朝雨林、静待花开;可以身处帐篷酒店,头顶广阔无垠的浩瀚星海,心里装着一片完整星空;可以在澜沧江畔独享度假酒店,让潺潺流水伴你入梦。有人说,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西双版纳,诗意烟火皆不负。

探访万物和谐的雨林方舟

如果说云南是“动植物王国”,那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是植物王国凤冠霞帔上最璀璨的绿宝石。纯美多姿的热带植物及自然风光,周围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精气将植物园塑造成纯天然氧吧;年均温21.5℃,使这里成为理想的避寒胜地;长达半年的雾凉季里乳汁般的薄雾让人感觉置身天堂;森林—石林复合的奇观使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罗梭江穿境而过,如玉带、彩绸;昆曼国际大通道将植物园纳入了大湄公河次区域黄金旅游圈;贝叶文化博大精深、“香发公主”传说亦幻亦真……无数奇花异草在大地繁衍,每一棵植物都在诠释着生命的怒放;无数神奇动物在林间穿行,恰似一座万物和谐共生的雨林方舟,给人一种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轻松与愉快,让人充分感受边陲“世外桃源”的情趣。

走进热带植物园深处,好像进入了电影《阿凡达》的场景,婆娑的棕榈树随风摇曳,层层叠叠的树木高矮相间,彼此套迭,阳光透过树冠的缝隙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细迥异的光柱,水桶粗的藤条,一米多长的豆荚,绿色的树蛙,婀娜的孔雀……而置身于西双版纳晨雾中的森林茶园,又让人仿佛坠入幻境,这里有鸢飞鱼跃、花开日落、林泉清流,这里有绿叶长风、山水田园、古寨幽径……

到了植物园,怎能不就近在勐腊县品尝一下西双版纳的美食,这里的傣味饭店食材新鲜、做法地道,价格却比景洪要便宜许多。西双版纳的口味,酸甜苦辣香俱全,在这里可以开启一场奇妙的味觉之旅。酸,是这里的标志,无酸不欢,万物皆可拌,凉拌杧果、羊奶果、酸多依,让人欲罢不能;甜,是这里的日常,“出圈”的菠萝饭惹人惦念,被芭蕉叶包裹着的“毫糯索”软糯香甜,实现热带水果自由更是不在话下;苦,是这里的特色,形似豌豆的苦果别有风味,原汁原味的苦笋异常鲜美;辣,是这里的地道,特色炝炒香辣可口,独特包烧尽显鲜醇滋味;香,是这里的外在,名声在外的勐海烤鸡香味扑鼻,香茅草烤鱼刺激感官与味蕾,没有一个“吃货”逃得过西双版纳的美食诱惑。

与亚洲象同行

野象谷浓密的丛林攀缠着各类藤蔓,古树参天,遮挡着阳光,晨雾弥漫着林间,路边盛开着不知名的野花,热带雨林的景色,朦胧而神秘。这里生活着300多头野象,它们在丛林里漫步,在泉边饮水,为了保留这片野象生息的地方,同时让游客近距离观赏野象,这里建起一条高空栈道,犹如城市的高架公路,蜿蜒盘旋在密林间。游人们悄无声息地登上栈道,不想打破这片怡静,惊动野象的生活。

导游举着三角小旗熟练地介绍着各类植物,我们沉浸在这种神秘而梦幻的境地,用相机不停地记录着它的美丽和神奇。眼前呈现一片黄色、白色大朵喇叭花,它们花口朝下,垂挂在枝头,裸露着长长的花蕊,似乎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羞涩。导游解释说;“这花叫曼陀罗,是制造蒙汗药的原料”,我顿时小心地将指向花朵的手指收回,害怕碰到了它的毒汁。沿途只看到一些小象的可爱雕塑,遗憾的是野象象群并没有出来迎接我们,没办法,观象实在需要机缘,但精彩的大象自然展演略略弥补了这种遗憾。

展演开始后,6头大象用鼻子牵着同伴的尾巴走进场地。随着驯养员的引导,大象们喝水、洗“沙浴”,用象鼻灵活地拿起小小的花生,用脚踩碎椰子和西瓜,把果实塞进嘴里。展演还呈现了兽医为大象称重、检查口腔和量体温等医疗行为。配合着大象的动作,主持人的解说词介绍了关于大象的科学知识,穿插着有奖问答环节,答对的观众能得到野象谷纪念品小礼物。游客可以购买水果,从场边投喂给大象,看到温顺可爱的大象,忍不住买了好几根香蕉喂给它们。

站在“巨人”的肩头仰望天空

望天树景区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核心,是国内唯一从水、陆、空全方位体验雨林的好地方。在景区的雨林中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高的有80米,相当于20多层楼的高度。还可以体验惊险刺激的空中走廊,它搭建在几十米高的树上,长约500米。走在走廊上面,俯瞰整片热带雨林景区,犹如站在“巨人”的肩头仰望天空,壮观且刺激。如果不想体验空中走廊,也可以沿着树丛中的小路蜿蜒前行,零距离探索热带雨林的神秘。

望天树景区位于勐腊县补蚌附近,补蚌是傣语,译为山清水秀的地方或较偏远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蔡希陶先生在勐腊县补蚌附近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龙脑香科望天树,1986年英国菲利普亲王的亲身见证让这片热带雨林走向全世界,彻底推翻了过去中国没有热带雨林的言论。

这是一个值得行走的地方,躲进人迹罕至的雨林深处,踩着窸窸窣窣的落叶,循着欢快美妙的溪水声,将自己融入这片神奇的森林,忘却世俗的纷扰和喧嚣。在望天树,看雨林百态,品生活千姿。不必说300米花卉大道上硕大的海芋,盛开的蝴蝶兰千娇百媚;不必说上千年的古藤攀缘,小小的滴水叶尖最懂得生存的艰辛;不必说金边柊叶的密语私情,野芭蕉上洒落的玉露同样含情脉脉。

登上中国第一条树冠走廊既惊险刺激又风光旖旎的玻璃廊桥,看望天树,听林海涛声。数百棵高大的望天树矗立在北纬21°这片茂盛的热带雨林,以一种虔诚的姿态守望天空,像一群壮实的士兵守护着这片大森林,湛蓝的天空和恣意游荡的云彩,似乎还能听到树梢摩擦天际的声响。荡舟被誉为东方亚马逊的南腊河,青山倒映着柔碧通透的水,柔情依依,婉转萦回。水上观雨林,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嗒嗒的马达声把清波碧浪甩在身后,葫芦丝般悠扬的风轻轻抚摸着脸庞,犹如春天的芬芳穿过傣家女绚丽的衣裙,几度令人沉醉。“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望天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线路六 大理苍山洱海线

图/杨继培

风花雪月的大理,是诗意的栖居之所,亦是幸福的延伸之地,自2020年以来,大理就多次被社交媒体评选为最适合爱人情侣的打卡之地,和最爱的人去大理游玩也变成了一种出行口号。大理之所以吸引人、留住人,既是苍山洱海等自然条件的馈赠,也是精神世界的富足。实际上,“大理”二字已经超脱了地理意义的指向,逐渐成为具有浪漫主义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一直以来,大理都与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古至今这里就存在着多种文化的碰撞、传播、变迁。作为历史的见证,大理已将文化遗传密码融入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构建起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大理不断吸纳新鲜元素和外来人群的同时,很多远道而来的旅人也与这片热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羁绊,他们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依存。

苍山之巅 惊艳杜鹃花海

大理是鲜花的天堂,一年四季有赏不完的花海。苍山壮观的杜鹃花海、巍山万亩油菜花田、浪漫整个冬春的樱花……大理独特的气候地形,让这片土地成为被“花神”眷顾的地方,你可以在这里看见中国最美的春天。

苍山雄伟壮丽,山峰起伏,云雾缭绕,自然景观十分独特。置身于苍山之巅,一览众山小。苍山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传说,都让人们为之着迷。而历代文人墨客途经大理,亦是留下关于苍山的许多诗词,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而五六月的苍山有更为令人惊喜的存在——漫山遍野的杜鹃花。

每年6月,大理苍山漫山遍野的杜鹃,抖开它斑斓的锦缎,毫不吝啬地为崇山峻野、雪山草地、高山冰湖围上彩裙,铺缀新装,把大地装点得姿态万千,像彩霞普照,似瑶台仙境,又是一场如约的花事。

乘坐苍山洗马潭索道上山,一路飞驰云上,穿行雾中,想象如何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猛地云开雾散,眼前现出一片星星点点的杜鹃,沿山形蜿蜒铺展,剩下的就是一声声惊叹了。放眼四周,远远近近都是杜鹃花,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像满天繁星一般坠落人间,闪烁在灰绿的杜鹃叶子之间,像是身披金色盔甲的勇士,列队呐喊前行,有着千军万马的声势。

苍山洗马潭的美是萦绕在天地间浓得化不开的生灵之气,走近洗马潭,山峦环抱,青山绿水,湖水碧绿如清澈可见天空倒映。逢雨季,洗马潭附近,溪水潺潺。站在山顶上,俯瞰着苍山洱海,此时此刻,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属于苍山顶上的浪漫。满山的杜鹃吐纳着芳香,在薄雾迷蒙中绽放出一片迷人的花海。游走在山间的云雾更让人恍惚了时空,洁白如雪、娇嫩如粉的杜鹃花或因风摇曳,或顺水飘零,或因飞鸟不经意停留,每一朵杜鹃花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在海拔3920米的“山巅之湖”中,以个性的生命姿态不屈不挠地滋生蔓长。从山顶下望,一侧衬着黑蓝苍郁的冷杉和刚吐新绿的翠竹,一侧衬着斑驳青灰的岩峰石屏,百米方圆的洗马潭宛若头顶掉下的一块天,洗马潭下泻的溪涧边、草坡上,丛生的粉紫报春花、淡黄野百合花、浓艳的龙爪花,把这里装扮成一个高山五彩花园。

洱海之畔 浪漫至死不渝

洱海虽然叫海,但其实就是个高原湖泊,不过我仍然执着地认为是海。从古至今,无数人沿着茶马古道来到大理,自然胜境和独特的白族文化使它成为理想国的代名词,在许多人的笔下它是一片犹如桃花源般的净土。融会外来移民的到来,改变了大理的范围和重心,他们沿着洱海四周,以及洱海中的各个小岛上,纷纷建设起自己理想的大理。自然景观的美轮美奂、建筑艺术的自由不羁、交通出行的通达便利、文化思想的碰撞交融,使得旅居大理变得浪漫诗意。同时,相较同等自然条件下的国外,较为低廉的生活成本也让这种本来“奢侈”的“避世行为”变得唾手可得。

环绕着洱海,许多民居客栈因为与洱海完全“零距离”接触,成为游客们心爱的打卡点,来这什么也不做,单纯小住几天,让身心都到“有风的地方”放个大假。“靠海”的民宿通常搭有简单的露台,养着各种高大的绿植。白天,就懒懒地坐在木椅上,品一口碧绿青翠的绿茶,喝一杯沁人心脾的咖啡;一边在温柔的音乐中晒太阳,一边捧一本发黄的线装书,随意地翻上几页……晚上,全世界似乎都已沉沉睡去,但身临其中,面对着窗外那幅大自然的画作,却没有人舍得入梦,很多人都不忘披衣下床,赤着脚坐在露台的榻榻米上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天空中繁星点点,黑夜笼罩的洱海更显静谧,在远处渔家灯火星星点点的映照下波光闪闪,房间的露台下面,海水拍打着墙体,很有节奏地发出啪啪的声响,看着这一幅“海”的电影,听着“海”的声音,所谓诗意的栖息,不过如此。

大学之内 寓教于乐好去处

对于那些带着小朋友的“亲子出游”,大理还有一个很好的去处——大理大学生物科学馆。山水藏大学,大学有山水。大理大学坐落在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中麓,走进大理大学就置身于一个天然的大花园,每年二三月间,山茶、杜鹃、玉兰、樱花等几十种花木竞相开放,来这里赏花的游人数以万计。“深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开得最为“任性”的当属樱花,上万株云南樱花装点下的大理大学被网友们誉为“中国最烂漫的校园”。

生物科学馆位于大理大学内,是一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标本收藏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馆藏标本4万余件,展出标本2000余件,分序厅、生物进化、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洱海水生生物资源、苍山菌类资源、苍洱植物资源、苍洱动物资源、药用生物资源、师生科技成果、反思长廊和科普教育互动体验中心等11个展厅,展示苍洱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苍山洱海保护成就。作为一个优秀的科普教育基地,大理大学生物科学馆着力体现了滇西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重点突出苍山洱海地区生物资源的优势和特色,意在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线路七 保山腾冲地热火山线

彩云之南,无论去过多少次,都会让你怦然心动的远方。温暖的阳光、宜人的气候、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多彩迷人的少数民族风情,让无数人心生向往。腾冲,一个连名字都滚烫的地方,在西南边陲把它的热情用古道传遍四面八方,云雾升腾、火光冲天也许是这片土地在亿万年之前最本真的面目。侨乡故里、美玉神汤是这里的人们将它锻造成如今的模样。

腾冲火山群

民谚云:“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而这无头的山,十有八九就是火山。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腾冲的火山群是“死火山群”,直到1993年新华社发布了一条令人惊异的消息,已经熄灭了近400年的腾冲火山并不是死火山,仅仅是处在休眠状态而已。于是,极易窥探火山原始地貌的大空山、小空山、黑空山便成为众多旅游观光者首选之地,只是在观景时多了一分敬畏与刺激。

三座“空”字号的火山兀立在腾冲城西十余公里的马站乡内,远远望去,酷似三只倒扣的巨钵,山山之间相距约五六百米,由北而南一字排开。黑空山居北,相对高度约200米,峥嵘的山体上松林茂密,一派墨绿生机。其东西两面横荡着一条绵延数里的玄色石带——那是冷却、凝固的来自地下的熔岩。这坚硬如铁、色黑如炭且至今仍保持着流淌姿势的物质,可以想象当年这里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天动地的故事;相比之下,居中的大空山就显得荒凉一些,它比黑空山略低,且无高大树木,但视野却很开阔,四周均是当年喷发后形成奔流状熔岩积石滩,空寂苍凉,或许这也是“空”字号火山的由来吧;小空山高仅50多米,但火山口却大得出奇,直径150米有余,且深达70米,也是观看火山最佳之地,浑圆的椎体空空洞洞,看似无物,却藏满了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如果到火山公园内,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到神奇火山的全貌,还可以在地质博物馆内了解到火山的前世今生,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还可搭乘“热气球”俯视整个火山群。

悠然入眠的腾冲火山群还会醒来吗?但愿不会吧。

热海奇观

在大自然鬼斧神工奥妙不穷的万千造化中腾冲热海堪称精品中的极品。这里青山环抱,北起硫磺塘,南接松山箐,东到忠孝寺,西连芭蕉园,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数百处热泉沸沸涌涌,不绝于时。一团团热气源源蒸腾,迷蒙了天地万物,大股的硫磺气味不时呛人口鼻。整个山谷烟雾缭绕,看人,影影绰绰;看山,峰拱叠叠;看树,模模糊糊……这种景象,几乎同徐霞客多年前所见一般无二:“遥望峡中蒸腾之气,东西数处,郁然勃发,如浓烟卷雾……水与气从中喷出,如由炉橐鼓风,煽焰于峡,水一沸跃,一停伏,作呼吸状态;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尺,坠涧下流,犹热若探汤。”

热海温泉群中,声威最壮的当推“大滚锅”。这是经过人工巧妙“装饰”暗含八卦玄理的八角沸泉,池广约10平方米,深约1.5米,水温最高可达98℃。地底处处喷水冒花,中间有一巨型泉眼,涌水如柱,跃出水面后突然滑落,形成硕大的水花,状如一朵盛开的白牡丹,时开时谢,煞是好看。由于水温奇高,早时常有附近村民及游客将其当家中后厨,或杀猪或宰鸡,就地取水,十分方便。据说曾有一头老牛误入池中,最后竟被煮的只剩下一架白骨,往后逐渐也演变成大人告诫小孩“此锅”危险的口头语了。

大滚锅旁建有一亭,通体用玄色火山岩穿凿而成,古朴凝重,名曰“文光亭”。为纪念20世纪初,打响云南辛亥革命第一枪的腾越起义领导人张文光而建。还有一种民间说法,水汽交鸣的大滚锅中那朵常开不败的洁白牡丹,便是他不屈的英灵所化。

到了热海不沐浴一番,就算白来一趟了。热流挂于绿苔茸茸的斜崖悬壁之前,似柔柳轻摇,似薄绡曼舞,款款落入清澈见底、轻烟徐升的池面,敲击出咚咚的古筝之音,另有一番天然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