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四大结构” 推动成都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2024-08-21 00:00:00毛杰
先锋 2024年7期

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成都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深化源头治理、扩大绿色供给、增强人口经济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成都应聚焦高效开发城市空间、产业结构转型、近零碳园区建设等方面,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成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现状

空间方面,成都以公园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持续实施,但森林固碳量还不足。同时具有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面积正在减少,农田和湿地斑块破碎化程度加深。

产业方面,成都空间结构呈现出“整体集聚、多中心分布、圈层蔓延”的空间聚类形态,地区发展规模趋向平衡,但主中心极化程度依然较高,产业集聚效应还不够强。减碳控碳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协调偏弱,仍存在企业创新能力不均衡,技术产出和应用不足的情况,城市内部经济多样性不足,城市低碳发展受制。

交通方面,交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行业能耗和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但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分担率整体偏低,交通分担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部门非化石能源使用占比尚需大幅提升,交通运输减碳技术瓶颈仍需突破,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货运格局还未根本改变。

能源方面,成都加快氢能产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全国城市第六,新能源汽车产量高于全国增速70个百分点。但是,因地理位置因素,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缺乏大规模利用条件,成都清洁能源占比仍显不足。

推动成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优化建议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生态系统韧性。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间的互动互联,赋能郊区新城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地质灾害区域生态植被修复、改善力度,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强韧性。推动灰色基础设施向绿色基础设施转型,提高城市生态韧性。

支持产业梯次演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类型+功能+融合”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融入成都“支柱+新兴+未来”产业梯度发展思路,支持产业梯次转移和技术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装备制造和服务集成化融合,发展高端工业软件和大数据服务,进一步释放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活力,支持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以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由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增强公共交通引流能力,推进一体化智慧化交通建设。加强城市公共汽电车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融合,持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同时,优化城市机动车规模结构,聚焦货运领域降碳减污,高效推进多式联运,前瞻试点地铁式货运。完善绿色低碳交通标准体系和统计监测体系,构建一体化智慧化交通体系,融合多源大数据,动态绘制出行“碳足迹”,精准刻画个体出行特征及交通应对服务水平,完善绿色出行消费激励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加快融入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

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加快推进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系统谋划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方案,加快实施电网“蓉耀工程”行动,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以电网规划引领充换电设施、集中供能建设,加快建设虚拟电厂,高质量推进新型储能发展。探索、统一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标准,研究编制近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明确园区近期、中期、远期“双碳”转型“路线图”“任务书”,强化园区衔接企业层面和地方层面碳双控职能。

(作者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同城化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