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转化同发力 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08-21 00:00:00谢芬李贤彬
先锋 2024年7期

成都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努力将成都打造为服务国家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全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下一步,成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提质增效。

一是高效组织基础学科和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创造活力。强化成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的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优化域内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探索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创新校地企协同,逐步搭建形成“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推进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等国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氢能等前沿科技领域有针对性地部署攻关任务。

二是持续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助力跑出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加速度。聚焦成都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建立健全成果发现、挖掘、转化机制,完善全流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积极打造成果转化应用场景,把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让更多实验室样品加快转化为产品、商品。充分发挥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专业服务机构作用,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平台,继续加快推进更多中试平台建设并推动中试服务项目提质扩面。加强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培育一支既熟悉科技,也懂经济工作的技术经理人,帮助科技成果的供需方实现精准对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对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科技成果在蓉转化的投入给予一定补贴,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

三是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释放要素优化组合的倍增放大效应。在重大科技项目布局、资源要素配置、政策治理等方面加强统筹和协调,建设要素聚集、科技服务、成果展示和产业孵育一体的生态机制,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强化人才、金融、用地等服务保障,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聚集,探索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和风险容忍机制,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在已经推出的“科创贷”“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积分贷”,为企业精准画像,推动积分变信用、积分变价值。扩大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在蓉设立各类科技组织,为在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提供支持。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结果导向,服务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成都人口规模大的优势,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标杆创新平台的建设,建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大力推动科技型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同时持续壮大光伏、氢能、储能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积极建设绿色工厂、近零碳排放园区和数字化“虚拟电厂”,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用好世界科幻大会的会展效应,积极发展科技创新+科幻产业,实现科技创新与科幻文旅产业的相互激发和良性互动。及时跟踪监测科技创新成效,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和路径,积极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在智慧交通、养老服务、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共享等民生领域,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众生活。

(作者:谢芬,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财贸研究所财税商贸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李贤彬,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财贸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