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公募基金业绩普遍遇冷,挫伤了投资者信心,权益基金出现赎回潮。此外,近期,多家基金公司的核心基金经理“出走”消息频现,同时制度改革下基金经理薪酬限制增加,让当前公募基金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先盘点一下近期“出走”的基金经理:
今年4月3日,以一己之力撑起圆信永丰的副总经理范妍官宣离职;
今年6月4日,建信基金任职17年的老将姜锋匆忙离职,丢下以自己名字命名、成立尚未满一年的建信锋睿优选基金;
同日,泰信基金12年老将董山青一键清仓旗下基金;
今年6月29日,中加基金的一位核心基金经理闫沛贤离开。
7月31日,中金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副总经理邱延冰因个人原因离任,离任日期2024年7月29日。在离职前已卸任多只基金管理职责。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上半年共有165名公募基金经理离任,创近九年新高。前高为2015年同期的185人。2016—2023年同期,离任基金经理数量分别为72人、81人、84人、116人、127人、141人、136人、144人。
从公募管理人角度来看,共有96家公募管理机构出现基金经理离职现象,其中上海国泰君安证券资管旗下基金经理离任人数最多,达5人;格林基金、嘉实基金、大成基金、华夏基金、招商基金、国联基金、鹏扬基金、平安基金、易方达基金、中欧基金均有4位基金经理离任。
关于基金经理的离任原因,相关基金公告中披露的多为“个人原因”。业内普遍认为,基金经理离职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几类:公司激励不足、业绩压力大、考核不达标、投研氛围不适应、出现违法违规、个人其他原因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经理离任增多反映了公募行业竞争加剧。通常而言,基金经理离任的原因无外乎业绩表现不佳而承受较大压力、为谋求个人职业发展选择更适合的平台,以及市场变化或公司内部战略调整对团队进行重组等。“业绩不佳是基金经理卸任的主要原因。”某基金从业人士说,近年来A股市场连续调整,权益类基金募资难度提高,基金公司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因此加大了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力度。
事实上,基金行业高流动性始终较高。据FundPie数据,截止今年5月底,全行业3774名公募基金经理中,仅28%经历过2018年熊市,13%经历过2015年熊市,而经历过2008年熊市的,仅0.6%。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混合型基金平均亏损10.04%,股票型基金平均亏损11.86%;2022年混合型基金平均亏损15.67%,股票型基金平均亏损20.46%;2021年混合型基金平均盈利8.68%,2021年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9.97%。
虽然混合型基金在2023年和2022年的整体亏损少于股票型基金,但由于整体未能满足投资者预期,混合型基金遭遇的赎回比股票型基金更猛烈。“由于混合型基金的权益仓位调整更为灵活,所以投资者预期基金经理在熊市时能通过降低权益仓位而减少亏损。而在过去几年中,由于资产配置能力欠佳,多数混合型基金的基金经理未能满足投资者的这种需求。”一资深公募渠道人士如是说。
据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数据,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混合型基金从2021年起已经连续14个季度净赎回,累计赎回19782.31亿份。而股票型基金在过去的14个季度中,仅有9个季度净赎回,5个季度净申购,累计净赎回1170.91亿份。
整体来看,过去14个季度中,由于市场不好,混合型基金与股票型基金整体都呈现出净赎回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型基金的净赎回趋势持续时间比股票型基金更长,这反映出投资者对混合型基金的信心更弱。
具体到单只产品来看,部分混合型基金已经被投资者抛弃,发布清盘预警或正式进入清盘程序。近期,恒越品质生活混合发起式、鹏华浙华一年持有期混合等混合型基金发布清盘预警,宝盈祥泽混合、国投瑞银安泰混合等混合型基金正式进入清算程序。
以恒越品质生活混合发起式为例,截至8月12日,恒越品质生活混合发起式今年以来回报为-18.68%,近两年回报为-53.67%。该只基金的投资组合比例限制为,股票资产(含存托凭证)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60%-95%,而在过去两年,该只基金的股票仓位相对较高,除今年一季度外,该基金过去两年每季度季末的股票仓位均超过85%。
也有混合型基金在发行阶段便因投资者信心不足而未能成立。今年以来,国寿安保盛恒平衡混合、圆信永丰兴盛混合等混合型基金发行失败。
对于混合型基金如今面临的困境,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来说,近几年纯债基金更受欢迎,而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由于更多仓位配置权益资产而不被市场青睐。
复杂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为实现盈亏平衡,公募行业正在采取多元举措降本增效。
其中,为了有效控制人力成本并促进团队的绩效优化,公司正在加速推进基金经理的绩效评估和优胜劣汰机制。
对于长期绩差的基金经理,公募行业正普遍更果断地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其对整个公司造成的薪酬负担,包括降低年终奖、转岗、变相裁员等。
一家在去年迎来新总经理的中型公募,就对投研团队的考核标准进行了全面升级,引入了更为严格的评估体系。新总经理对于长期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会采取果断措施,要求其卸任所有产品,以此变相逼迫其离职。
“降费潮下,基金经理优胜劣汰正在加速。一方面公司不想浪费成本养闲人,另一方面很多基金经理也嫌工资太低不想干了。从公告就很明显能看出来,近期很多基金经理离职。这些人中很多都是因为绩差而被淘汰。”一资深公募投研人士如是说。
不过,该人士也指出,前几年,也有部分明星基金经理依靠自身影响力,成功与公司谈判获得了非常高的基础薪资,并将其明确写入了劳动合同中。考虑到法律因素的约束,这些基金经理降薪会面临一定难度。
还有多位公募人士表示,“部分公募还会给出基金经理两个选择,回炉做研究员或直接离职。而现实情况中,为了以后跳槽时找到更好岗位,基金经理一般不会选择回炉重造,他们更倾向于离职另谋出路。”
此外,许多非投研岗位的人员也迎来降薪或裁员。“近两年,公募基金行业的年终奖普遍缩水,上海一中型公募甚至至今未发去年的年终奖。还有一些中小型公募在裁员,缩减非核心岗位的工作人数。”一资深公募人士表示。
同时,为控制整体员工薪酬成本,公募基金对于招聘也非常谨慎,一些公司基本处于冻结招聘的状态。虽然部分公司也会有岗位放出,但多集中于有实际业务需要的岗位,如投研、党建等。有业内人士称,“有几位我认识的非投研岗的前公募基金从业者,已经待业在家许久,他们有的已经放弃求职准备做家庭主妇,还有的正在谋求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