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研究综述

2024-08-20 00:00王慧妹
今古文创 2024年32期

【摘要】近几年来,关于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研究在整个朝代蒙学历史教育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研究主要围绕其兴盛的原因、历史类蒙学教材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其价值和地位来展开。本文梳理了目前关于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研究,并从现有的研究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关键词】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2-005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2.017

蒙学教育,即启蒙教育,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在中国古代,一般将8至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1]其教育任务主要为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以及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国自周朝开始就十分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周易·蒙卦》曰:“蒙以养正,圣之功也。”即在蒙童时代培养正直无邪的品质,是造就圣人成功的必经之路。中国蒙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殷商时期,就已产生了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小学,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官方设立的学校,民间也出现了对可以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在汉代,蒙学教育体系已逐步发展成熟。唐朝时期,蒙学教育又出现了很大的发展,但教育对象仍然有限,无法扩展到全民,而是仅仅局限于贵族阶层,或是少数富裕平民。宋朝时期,则是蒙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蒙学读物大量涌现,层出不穷,题材越来越多样化,内容范围越来越广泛,教育形式更完善且灵活多样,教育对象也不局限于贵族子弟,一些平民大众也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中国历史教育的起源较为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历史教育经历了从无意识的自然形态到有意识的形态,由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此之后,历史教育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重要发展时期、汉代统治者的大力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大力变革时期、繁荣的隋唐时期。历史教育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在宋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蒙学教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宋代蒙学教材的研究价值备受关注。这一时期,蒙学教材种类繁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以及历史教育在宋代同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如此背景之下,宋代的蒙学历史教育繁荣发展。本文梳理了目前有关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研究,对其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和概述,以期梳理出一些规律。

一、宋代蒙学历史教育兴盛的原因

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科技繁荣的时代,其蒙学教育也有显著的发展。宋代蒙学不仅承袭了前代的经验,更在这一基础上有所创新,成为当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蒙学如此兴盛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几年对于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研究,对其兴盛的原因做出了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认为其兴盛的原因可概括为殷实的经济基础,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

首先是殷实的经济基础。古力的《宋代蒙学问题研究》[2] 以及杨中华的《宋代蒙学教材研究》[3]均提到了宋代蒙学兴盛的新经济因素。宋代土地的商品化发展,将奴婢、部曲、佃客对地主豪强的依赖大大减轻。宋代手工业者的地位与之前的朝代相比,地位也有所提升。海外贸易以及繁荣的夜市给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而这种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政治地位的上升,给予人们极大的自由。使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精神上的富足促使人们对教育的渴望。以上原因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于彤艳在《宋代历史教育研究》中将宋代历史教育兴盛的经济原因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以详细的史实说明,土地所产粮食较之唐代增高,人们的温饱得到了改善;贸易打破了时空界限,更多社会阶层经营商业,甚至官吏和皇帝也参与其中,宋代的商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4]

其次是政治因素对于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促进作用。何立新的《从两宋蒙学教材看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中提道:由于历史的原因,宋代受到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影响,宋代统治者实施了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学校和科举制度广泛招揽人才,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教育事业的发展。[5]马文婷的《宋代历史教育研究》一文中,认为影响宋代历史教育兴盛的政治原因是宋代多位皇帝重视兴学和修史。[6]宋太祖颁布扩大国子监规模的诏令;宋仁宗时期,“其令州若县皆立学。”大力兴办地方学校;宋神宗颁布《学令》,在学校教育中施行“三舍法”。宋朝统治者还在朝廷在中央设立使馆、集贤院和昭文院。段聪敏《宋代科举与历史教育》中提到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内容。以上研究从政治层面较为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宋代蒙学历史教育兴盛的原因。[7]

最后是科技的进步对于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推动作用。于同艳《宋代历史教育研究》中谈到,教材的流通与印刷业的发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4]。宋代的印刷业的发达以及刊刻地域的广阔促使宋代的人们有了更多接触史书的机会。姜梁娣《宋代蒙书历史教育》中也提到了传播媒介对于蒙学历史教育的促进作用[8]。宋代的印刷快,流传快,规模大,使宋代刻书事业迎来了高峰。由于印书成本的降低使普通家庭也能承担起购书的费用,也激发了一些知识分子对于蒙学教材编纂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蒙学教材的传播。

二、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

宋代蒙学历史教育是主要是以蒙学读物作为传播途径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宋代蒙学读物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划分。

对宋代蒙学历史教育主要内容的研究有两类:一类为对历史蒙学读物具体内容研究,一类为从整体上对宋代蒙学历史教育内容的研究。

首先是对宋代历史蒙学读物具体内容的研究。徐梓在她的著作《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中将历史类蒙学读物列为专题进行论述,其中对一些宋代的历史类蒙学读物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9]。郅美丽《宋代蒙学教育研究》中列举了宋代历史类蒙学读物的具体内容,如《史学提要》《十七史蒙求》《纯正蒙求》等。[10]

其次是从整体上对宋代蒙学历史教育内容的研究。于可心《宋代蒙学读物的史学价值》将宋代蒙学读物中的历史内容分为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对史事的叙述,对历史文化内容的叙述,并将这些内容进行细分,还对这些历史内容所反映的历史观念——天命观、重视伦理道德观、正统意识、民本思想等观念进行探讨。[11]姜凌宇《宋代蒙学中的历史教育研究》中将宋代历史类蒙学教材分为历史知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处世应对教育。[12]在历史常识教育中,介绍了关于历史发展脉络、历史人物发明创造、生活方面的常识、历史古城和自然风貌的蒙学读物。在伦理道德教育中涉及的方面划分为仁义、孝忠、诚信、气节四个方面。将处世应对教育划分为善、恭谨、宽厚、节俭、旷达、清廉六个方面。王宁《国学经典启蒙读物中历史教育问题研究》[13]中将历史教育的内容分为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注重幼儿的身体保健四个部分,并以宋代历史蒙学读物《三字经》为例,对《三字经》的历史教育内容进行详细探讨。

此外,还有不少论文以宋代历史蒙学读物《三字经》为例,详细分析《三字经》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专门研究。余家春《宋代蒙学教育探究》提到宋代的家庭教育是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4]父训和母训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父母的学识能力和修养会间接影响到孩子。《三字经》是家庭教育中经常用到的历史蒙学教材。以上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将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方面,使我们能够更为全面且系统地了解宋代蒙学读物的历史教育。

三、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特征

宋代蒙学历史教育所表现出的特征,学者们从编撰角度、时代背景、内容表述形式角度等分析出了其不同的特点。

吴桂翎在他的专著《宋代历史教育研究》中从编撰的角度,指出宋代蒙学历史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编撰题材丰富完备,编撰方法切合儿童实际,撰述思想体现时代特征。[15]针对这些特点,他给出了具体的解释。在历史蒙学读物的题材上,宋代的历史蒙学读物在唐朝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而在唐代就出现的题材经过宋代的发展又更为成熟。如宋代才开始出现的蒙学题材为歌诀体、千字文体等,咏史诗体和蒙求体这类题材经过宋代的发展则更加完备,被广泛应用到蒙学教材中。宋代历史类蒙学读物的编撰方法也无处不体现着科学,它简洁,有韵,贴近儿童生活。在撰述思想上,宋代蒙学历史教材也不例外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它宣扬着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同时它也有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

古力的《宋代蒙学问题研究》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介绍了宋代蒙学教材的三大特征:蒙学教材编纂的专业化程度明显、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伦理道德教育、受市井文化影响内容较为生活化。[2]从中我们可以对宋代的蒙学历史教育的特征有所推断。于同艳在《宋代历史教育研究》中从政治、文化背景、教育和社会现象层面总结了宋代历史教育的特点。[4]在政治上,统治者重视历史教育。在文化背景中,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儒家经典成为了历史教育的主要载体。教育上,宋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还出现了普及化的倾向。樊彩萍《略谈宋代的教法与写法》先是对宋代蒙学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划分,针对这些内容总结出宋代蒙学教育的特点。[16]其中论述了宋代历史蒙学教材的编撰具有专门化的特点,能够达到知识的体系化。

姜凌宇《宋代蒙学中的历史教育研究》按照具体内容表述形式的不同,将宋代蒙书历史教育题材分为典故类、讲史类、训诫类,对每一类的历史蒙学读物的编写特点进行描述。[12]姜梁娣《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研究》对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特点进行了专门研究。文中提到,宋代蒙学历史教育具有四个特点,即教材形式多样以及内容广泛、理学思想色彩浓厚、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注重人才选拔。[8]以上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特征,可以注意到宋代蒙学历史教材已经发展成熟,且宋代的优秀历史蒙学教材对于现代蒙童历史教育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综上所述,宋代蒙学历史教育从编撰角度上来说,具有科学的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从时代背景探讨展示了宋代蒙学历史教育具有独具宋代特色的历史类蒙书生活化特点;从内容表述形式展示了宋代蒙学历史教育内容上具有理学思想浓厚的特点。

四、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地位

除了以上对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原因、主要内容、特征的探讨之外,对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地位,学界也有着一些观点。于同艳在《宋代历史教育研究》中,对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总结出了四点:有利于统治者制定出合理有用的政策;有利于杰出人才的培养;推动了史学、文学、艺术的繁荣;有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并针对这些作用和价值给出了详细合理的解释。[4]钱东梅《宋代蒙学教材研究》中也提到了,宋代蒙学教材的四种重要作用:提升道德修养、规范行为习惯、训练语言文字和丰富历史常识。[17]郭忠羽《宋代童蒙教育研究》中以宋代童蒙教育的成效和影响详谈了宋代童蒙教育的历史地位。[18]在成效方面,宋代童蒙教育培养了国家服务人才,普及了宋代的童蒙教育。在影响方面指出,宋代童蒙教育与宋代文学有着密切关系,奠定后世蒙学分科的基础的重要作用,为后世童蒙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价值。姜凌宇在《宋代蒙学的历史教育研究》中对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12]他认为宋代蒙学历史教育具有弘扬了儒家思想、传播了文化知识、发展了蒙学教育、推动了史书编纂、拓宽了史学研究领域的文化价值。除了对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文化价值进行探讨之外,还讨论了其对与现代蒙学教育的作用。于可心《宋代蒙学的史学价值》中重点探讨了宋代蒙学的史学价值。[11]他认为宋代蒙学的史学价值体现出宋代史学的转折和变化:促进史书的编撰、对史学的普及作用、扩大史学涉猎的领域;展现宋代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延续、体现宋代主流的会通思想;史学与教育相结合。以上研究清楚地展示出宋代蒙学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五、结语

从以上的研究中来看,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历史蒙学教材来展开的。但蒙学历史教育的形式不应限于书面蒙学教材,还应包括一些行为教育,如父母长辈对于孩子的言行教育,以及宋代官方对于蒙学历史教育所采取的措施。对于这两点,从目前的研究中来看,并没有涉及。宋代是我国童蒙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但目前关于此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并不多,这与其地位并不匹配。总的来看,近几年对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研究力量相对分散、研究进程比较迟缓、研究广度与深度略显不足,故存在深化研究的必要性。

历史作为人类文明的记载与传承,其相应的教育思想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过去的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思维、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认同和深化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历史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宋代蒙学历史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历史教育对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宋代蒙学的成功经验,注重培养蒙童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苗春德.宋代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2]古力.宋代蒙学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9.

[3]杨中华.宋代蒙学教材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4]于同艳.宋代历史教育研究[D].青岛大学,2009.

[5]何立新.从两宋蒙学教材看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49-53.

[6]马文婷.宋代学校历史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6.

[7]段聪敏,徐赐成.宋代科举与历史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0):22-24.

[8]姜梁娣.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23.

[9]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郅美丽.宋代蒙学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11]于可心.宋代蒙学读物的史学价值[D].黑龙江大学,2019.

[12]姜凌宇.宋代蒙学中的历史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13]王宁.国学经典启蒙读物中历史教育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4]余家春.宋代蒙学教育探究[D].湖北大学,2006.

[15]吴桂翎.宋代历史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16]樊彩萍.略谈宋代蒙学的教材与教法[J].台州师专学报,1999,(02):80-82.

[17]钱东梅.宋代蒙学教材研究[D].扬州大学,2012.

[18]郭忠羽.宋代童蒙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作者简介:

王慧妹,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河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