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英语听说教学

2024-08-20 00:00:00刘莹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4年8期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应重视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选择恰当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确保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英语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当前高中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不喜欢上听说课,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师生互动偏少,活动安排层次性偏弱,缺少学生的自主反思与总结。因此,教师要精准分析学情,深度思考信息技术赋能听说教学的策略,加强课堂师生互动,提高听说教学效果。本文以“Conflict and Compromise”单元第二课“Dealing with Conflict”听说教学内容为例,探索教师如何更好地将听说教学平台融入高中英语听说教学环节,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结合学情定位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课标指出,教学目标要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既确保共同进步,又满足个性发展。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在对语篇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精准确定。同时,结合线上听说教学平台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生的听说学习薄弱点,基于学生听说能力提升点设计课堂活动。

(一)基于教材内容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本课属于“Conflict and Compromise”单元第二课“Dealing with Conflict”听说教学第二部分内容,涉及“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的“人际沟通”内容。听力语篇主要介绍了一期专家访谈类节目,为学生提供解决冲突的有效建议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应对与处理生活冲突或矛盾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笔者的授课对象是学校高二年级美术班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学习态度认真,但知识基础薄弱,分化现象严重。在主题认知层面,学生对解决冲突这一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思考缺乏全面性,不确定哪种解决矛盾的方法效果更好。在语言知识层面,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取基本信息,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较弱,一些词汇、句子的发音不够准确。在听说技能方面,听前预测、听中记录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听后转述技巧需要加强训练。

基于语篇分析和学情了解,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设置为:(1)获取并理解解决冲突的主要方法和细节信息,正确朗读短语、听力文本并转述;(2)运用听说微技能,完成信息记录任务并回答问题;(3)根据已有信息,分析、评价和判断信息层级与结构;(4)客观评价他人解决冲突的方法并提出建议。

(二)基于数据分析,设计课堂活动

教师听说课的教学设计应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提出的“以主题为引领”的理念,从听力内容输入到口语表达输出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并帮助学生在理解、梳理、整合主题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意义探究与表达[1]。学生每次完成听说练习后,听说教学平台都会为师生提供详尽的教学数据(如图1)。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理论,笔者设计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层层深入的主题探究活动,模拟试题考查形式,充分挖掘英语听说平台分层教学、转述分析、人机对话、即时评价的功能,将其贯穿学生听前、听中和听后环节,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巩固、迁移课堂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和自主能力。

二、设计个性化的口语活动,满足学生的多元性需求

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如可以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挑战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愿意学习;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积极投入英语听说内容学习中。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基础学习任务的同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设计多维度的分层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结合考试题型,笔者在听中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进行分层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基于听力语篇信息,填写信息结构图。根据学生情况和语篇难度,笔者设计了两个表格(见表1和表2)。此时,笔者利用英语听说教学平台的分层功能,把两个表格统一发送给学生,表1内容较具挑战性,表2内容难度适中。学生可以看到两个表格,自主选择适合的练习作答。笔者还规定了学生的作答时间。在此期间,学生自主播放录音,选择收听录音的次数,记录信息、回答问题并进行转述。提交答案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失分点并再次练习。活动二是,让学生根据活动一中完成的表格信息回答问题并转述。开展此项活动前,笔者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总结了一些记录听力信息的技能。转述时,结合学生选择的不同难度的表格内容,教师聚焦学生的高频错误,引导学生在转述过程中使用完整的句子。可见,教师将听说平台中的分层功能融入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听说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组织多样化的口语练习,提高课堂反馈时效性

听前环节,笔者先询问了学生日常生活中解决矛盾的方法,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引出主题;然后,设计朗读任务,让学生利用英语听说教学平台自主朗读听力文本中的短语,学习话题语言,为听中、听后活动做铺垫,以降低听力难度。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先自主听短语,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听每个短语的次数,然后跟读。系统会从完整度、标准度和流利度三个方面给出学生听读的分数,同时对短语中的单词用绿、黄、红、灰四种颜色进行标注,分别代表优、中、差、漏读(如图2)。根据系统反馈,学生可以反复听录音、反复朗读,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单词朗读能力。在所有学生完成此项活动后,笔者看到了班级学生的整体朗读情况分析(如图3)和每名学生的朗读数据,这样就能够关注到每名学生,并对全班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之后,基于全班学生的数据反馈报告,笔者重点提取学生得分率不高的短语,带领学生朗读,并再次借助听说教学平台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这种反馈更高效,指导性也更强。利用系统的点赞功能,笔者还会为分数高、进步大的学生点赞。学生能实时看到系统和教师的反馈,全程参与输出环节,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鼓励,不断增强英语学习信心,培养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创设人机交际真实情境,提升交际能力

课标指出,高中阶段的语音知识学习应侧重在有意义的语境中,通过学习和运用语言,感知语音的表意功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恰当地运用语音知识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教师需要将听说相融合,充分有效地激活教材知识,让学生在输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内化,在创设的语境中表达,形成有效的听说教学活动[2]。基于听说教学平台,教师能够设置契合学生生活的口语表达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真实想法,更好地迁移运用语言。

(一)创设交互情境,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人机对话是指由电脑扮演考官的角色,所有问题和指令都由电脑发出,学生根据从耳机中听到的,或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指令、要求回答问题,电脑会自动将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所有语音信息进行录音并保存,这一过程中不介入任何人为因素[3]。在听后环节,笔者设计了人机对话的情境,即基于听力语篇,创设真实对话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借助英语听说教学平台,笔者创设的对话场景涉及两个人物Interviewer和Dr. Maguire,学生自主选择角色朗读(如图4)。如果学生选择扮演Interviewer,机器就会默认扮演Dr. Maguire这一角色。对话开始后,机器会和学生按照语篇内容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验人机对话的全过程,还能很好地感受语言的交际性特点。

(二)设计角色融入情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在听后输出环节,教师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创造语言输出和交际表达的机会来检验学生听的学习效果,反映学生听的实际获得,即听的内容是否作用于学生、产生的作用程度如何等[4]。为此,基于听力语篇形式和内化的语言,笔者利用身边的事情促进学生开展真实交际活动,实现目标语言的迁移和创新,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的深化。

笔者创设的真实情境是:你的英国好友Jim考试成绩不理想,他的妈妈非常生气。Jim 认为一次没有考好不意味着失败,但是妈妈不同意他的观点。于是,Jim三天都没有和妈妈交流。请你给Jim提供一些建议。学生能够利用从听力材料中总结出的正确解决冲突的建议及提出建议的句型进行表达,并对单元主题有了更深入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运用多样反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标指出,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要着重考查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形成性特征,充分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学平台针对每名学生和全班学生生成的即时数据,为学生提供客观评价和精准指导。

(一)基于转述结果,进行多角度评价

布置转述任务前,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笔者制作了学生自评表(见表3)并将其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完成任务后根据评价表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完成练习后,借助听说教学平台,笔者不仅看到了全班学生记录信息的平均分,也看到了每道题做对的人数、人员名单及学生成绩,还看到了全班学生听后转述情况的整体分析,以及学优生的成绩和录音资料(如图5、图6)。然后,笔者选出优秀层级和中等层级两位学生的转述录音在教室中播放,并让学生进行评价,相互间取长补短,不断体验进步。在学生评价过程中,笔者也积极参与其中,发现和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及时给予鼓励,并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评价信息的流动性,也让学生在得到充分肯定和不断纠正错误中积累表达体验,产生持续表达的意愿,把评价过程变成学习提高的过程。

(二)基于人机对话,加强学习反思

人机对话结束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失分点,跟着录音反复朗读、模仿,改善语音语调,提高朗读的准确度和流利度。在全班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能够看到全班学生朗读对话的数据报告(如图7)。报告文本会呈现出学生角色选择的情况,并用红色标出学生发音不准确的单词。教师还能了解每名学生的作答情况,做好过程性观察、监控和记录,并在全班评价中表扬学生朗读中的亮点,针对问题进行讲解示范,引导学生利用评价表做好自评和他评,加强自我反思,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不过,由于平台也存在小概率的漏判和误判情况,教师要在课后主动与学生交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人机对话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对学生的口语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情况,以主题为引领,利用英语听说教学平台的优势,有重点地设计层层深入的主题探究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提高英语听说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献臣.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听说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2):1-7.

[2] 王锦霞.基于教材文本挖掘的高中英语听说教学[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9):18-22.

[3] 马红娟.培养听说能力 实现“人机对话” [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1):164-165.

[4] 蒋京丽.初中英语听后产出教学活动设计探析[J].英语学习, 2020(12):4-8.

(作者系北京市大成学校高中英语教师,丰台区高中英语学科骨干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