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通用航空产业正加速“起飞”

2024-08-20 00:00郭志强
中国经济周刊 2024年14期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赛道,通用航空正加速“起飞”。无人机送快递、直升机森林灭火、“飞行汽车”穿梭在高楼大厦间……各种通用航空产业(下称“通航产业”)形态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通航产业是以通用航空飞行活动为核心,涵盖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市场运营、综合保障以及延伸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作为我国航空工业产业布局的重点省份,湖南正在积极发展通航产业。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访湖南多家相关企业,感受湖南通航产业“新制造”的广阔发展空间。

多项优势助力湖南通航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用航空产业是低空经济的主体,将以应用场景创新和大规模示范应用为牵引,加快通用航空技术和装备迭代升级,建设现代化通用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中国特色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培育低空经济新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

湖南是我国航空工业产业布局的重点省份,作为全国第一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省份,湖南先后出台全国第一部地方性通航法规,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覆盖全省的低空监视网。

依托先行先试改革经验,湖南在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各类应用场景上进行了探索,很好满足了工农作业需求的低空生产作业网络安全高效运行,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伴随着行业环境优化,通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各类“通航+”新业态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那么,湖南通航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有哪些有利因素?

“近年来,湖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壮大通航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补齐本地配套率不高等短板,不断做大通航产业集群规模。”湖南株洲芦淞通用机场总经理白家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航产业投资周期长、投入大,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例如,湖南先后出台了《湖南省通航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对通航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

平台和人才优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产业平台方面,湖南拥有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飞机起降系统研制基地;人才方面,湖南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一批在通航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高校和人才培养基地。

同时,湖南还拥有强大制造业基础。回看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历程,湖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就是从这里造出;湖南省通航产业基础雄厚,生产的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

此外,还有产业链优势。白家富坦言:“湖南的长处还是在产业链这一端,我们应该放大这种产业链优势,在低空经济产品方面多下功夫,而不是与沿海地区去竞争应用场景。”

还有众多中小企业为湖南通航产业不断注入发展活力。

山河星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河星航”),是湖南省通航产业发展的代表企业。其研制的“阿若拉”轻型运动飞机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份额75%以上,国内首架大型无人运输机SA750U地面试车成功。

“我们在很有限的资源下,探索出一条以较小投入获取较大收益的航空自主研发制造新模式。”山河星航总经理邓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多年的时间里,公司始终坚持设计与制造的全自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多项优势的助力下,目前湖南已形成从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到航空综合服务保障等的产业链体系。从区域来看,长沙主要聚焦机载及北斗地面设备、无人机等领域;株洲则是集中在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及维修、通航整机等领域。

具体来看,湖南航空航天配套产业园所在的株洲芦淞区,现有涉航企业51家,基本形成了集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通航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2023年实现产值245亿元,增长9.38%。

长沙市则有逾70%的航空航天企业聚集在湘江新区,目前湘江新区航空航天相关企事业单位达300余家,拥有国家碳/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9个。2023年,湘江新区航空航天及北斗核心企业产业规模超200亿元,同比增长15%。

湖南通航产业发展喜人,但仍有挑战

目前,我国通航产业逐渐开始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诸如无人机播种、喷洒农药等应用场景,而类似无人机产业既是通用航空的主导产业,也是低空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

虽然发展形势喜人,但湖南通航产业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多位采访对象告诉记者,空域开放仍是湖南通航产业发展的最大难点。

湖南翔为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欧德清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从目前通用航空飞行业务情况来看,湖南在低空领域的实质性开放程度仍较低。

与此同时,很多地方对通航产业定位和发展趋势认知不足。白家富告诉记者,发展通航产业绝对不是生产几架飞机的事,各地政府要从应用场景、市场开拓方面谋划通航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拥有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超前观念。

欧德清表示:“发展通航产业不能仅仅把航空器定位为短途运输工具,而是必须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深入挖掘通航产业本土特色需求,寻找新的应用场景,培育新的运行业态。”

除了认知观念上的不足,湖南在通航产业融资方面也存在短板。一位航空航天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所在的飞机制造企业,已扎根湖南多年。“为了融资,我们与长沙等地园区沟通多次,但公司急需的6000万元融资一直没有着落。”

湖南翔东龙飞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世忠向记者坦言:“湖南要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可以设立股权投资、政府引导、市场化的通航产业专项基金,依托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保证产业规划方向和产业政策的连续性。”

市场需求不足也是通航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多家通航产业相关负责人共同提到一点:通航企业的部分产品,目前面向的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的环境,迫切需要政府主要从市场培育的方面给予实质性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在市场拓展和资金方面的需求。

邓宇向记者举例称,他们研制的SA750U多用途运输飞机主要市场是物资运输、森林消防。“这个产品与技术尽管已获得阶段性的成果,但后续要真正应用于各种实际场景,还需要完善与迭代,这就需要市场应用的牵引。比如负责森林消防的部门,若是能优先采用SA750U飞机,将推动产品技术的迭代升级。”

责编:郭霁瑶 guojiyao@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