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国际经济形势的真实影像

2024-08-20 00:00:00钮文新
中国经济周刊 2024年14期

对于广大公众而言,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以及亚洲各国货币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汇率,似乎都已掉进一个“不确定的黑洞”,而且在懵懂中,很多人眼睛仅盯美元指数,好像它怎样,我们的货币就该怎样。甚至还有一些声音认为,如果美国降息,中国的货币政策空间就会被打开,人民币贬值压力就会消失。但问题是:就算美联储降息,美元指数一定会下跌吗?这其实是个糊涂认知。

美联储维系高利率已经很久。这背后仅仅是美国物价水平尚未达到美联储满意的数值?还是就业水平显示美国经济过热?或许都是,也都不是。讲清这个问题需要花点篇幅,需要看清当今在汇率问题上,一些国家更像在玩一场金融游戏。

一般认为,决定两国货币之间汇率走势的因素大致有三:一是两国经济基本面比较,强者面临升值压力,弱者有贬值压力;二是两国利率水平比较(利率平价理论),利率高者升值压力,利率低者贬值压力;三是两国物价水平比较(购买力平价理论),在A、B两国购买同样的一篮子商品,如果在A国以A国货币购买,所需花费越来越高(物价上涨),而在B国以B国货币购买花费越来越少(物价下跌),或花费基本不变,或花费上涨速度不及A国,那A国货币相对B国货币应当是贬值趋势,反之亦然。

但是,上述汇率决定因素是否成立,至少要关注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第一,两国货币的国际市场地位要对等;第二,两国金融、商品等所有市场都要对等地、充分地彼此开放。

为什么要关注货币地位差异?因为强势货币是国际市场计价和结算货币,所以弱势货币国家必须储备强势货币,但强势货币国家不需要储备弱势货币。这种需求差异,必然表达在汇率上面。

因为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结算货币,所以美国不需要储备其他国家的货币,自己印钞就可以购买所要的商品,但其他国家不行,为了贸易结算的顺利,或多或少都要储备一些美元。这种需求的不平等,必然导致一个重要结果:就算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很差,但基于贸易结算的需要,弱势货币国家依然需要获取美元,而这样的需求导致美元汇率并不会因为美国经济差而贬值,或贬值幅度较小。

所以,研判汇率变化是件难度巨大的事。也正因如此,强势货币国家及其核心盟友可以合谋构筑许多假象欺骗世界,操作汇率。如何识破其中的诡诈?这不仅需要我们多长几只眼睛,从多角度多思考,而且需要我们以更加基础、更加确定的原则去认识问题,去拨开“汇率迷雾”。

美国会何时降息

看汇率先要看利率,专注于汇率变化的市场人士一般都会对各国利率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对强势货币国家(比如美国、欧元区)的利率走向则显得更加敏感。

我们首先看看美联储利率政策。

表面看,决定美联储利率决策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物价状况;其二是就业情况。就目前数据看,高利率尚未达成美联储把CPI控制在2%的目标,同时美国就业数据显示强劲,所以美联储维系高利率已经很久。

但目前对美国就业数据的怀疑越来越多。

比如美联储最在意的非农就业数据,4月份16.5万人,远超预期;5月份27.2万人,不仅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甚至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2024年7月5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对4月份和5月份的非农新增就业数据进行了大幅修正,4月份数据从原先的16.5万人下修至10.8万人,5月份则从27.2万人下调至21.8万人。

人们对美国经济数据“造假”的疑虑,已经让美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变得扑朔迷离,同时也干扰了人们对美联储何时加息的判断。6月13日,美国财长耶伦在纽约经济俱乐部主办的活动中发表讲话,她或会带给我们一些对美国经济的基本判断。耶伦说:几十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率放缓,收入不平等现象根深蒂固,去工业化现象严重,全国许多地方的社区变得空心化,没有大学学历但处黄金年龄段人群的劳动参与率下降,太多的美国工人和美国企业未能充分发挥潜力。过去20年,美国劳动力参与率,尤其是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一直在下降。人们获得好工作的难度变大,尤其是对于大多数25岁以上没有大学学历的美国人来说。与此同时,企业表示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耶伦的讲话什么意思?它应当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美国经济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加息降息——总量政策可以解决的。但理论上说,低利率环境中解决结构性问题,也应相对容易一些。但事实是:耶伦讲话的前一天——6月12日,美联储宣布仍将利率维系在5.25%至5.5%的高位。

美联储是否有另类考量

如果美联储确实在等待CPI和劳动就业数据进一步证实降息的必要性,现在维系利率高位似也无可厚非。但除此之外,美联储是否还有其他考量?现在,整个世界对这个问题似乎讳莫如深,而美联储更是缄口不言。什么考量?维护美元地位。怎么回事?或许,让美联储不敢贸然降息的那个讳莫如深的重要因素其实是:担心美元降息导致美元指数下跌,这将意味着全球资本流出美国,进而导致美国国债更大的抛售压力。

这一点,我们或可从美元指数实际走势中看出端倪。去年7月,美联储第11次加息之前,美元指数跌破前期重要箱体(101到105)底部,来到99.54低位;但加息后,美元指数一路高歌,在2023年10月3日达到107.34的高点,然后宽幅震荡,而今年4月16日再度探高106.51后回落,现在104附近徘徊。

整个过程看,第一,美元指数涨跌牵动着美联储的利率决策;第二,美元指数起起落落的运行过程,实际与美联储是否应当降息、何时应当降息的争论密切相关。

维系利率高位,是为了赋予美国国债以更高的“风险溢价”,用更高的收益率吸引全世界的投资者,并借以延缓或防止美国国债遭受更为剧烈的抛售,权且维护住美元的霸权地位。

实际上,全球央行和金融机构持续减低美元和美债的资产储备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当然会动摇美元的国际地位。这一点,美元的“老冤家”——黄金的价格走势,或许能部分地证实美元地位正在衰落。为什么?因为,只有美元变成烫手山芋,人们才会为了更多地花掉美元,而更多收购黄金。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变成石油、黄金等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所以美元指数上涨,黄金价格就会下跌,反之亦然。但最近十几年以来,美元指数和黄金价格之间存在的负相关关系,尽管还会在短期内发挥规律性作用,但大趋势却已经明确:美元指数对黄金价格的控制作用越来越弱,尤其是近三年来,在坚挺的美元指数之下,黄金价格几乎不理睬美元指数走势也坚挺向上。这实际是美元的“死穴”。

试想,如果世界上有一种货币或类货币同样可以用作国际结算,美元的需求是不是会相应减低?如果美元需求大幅减少,美国印钞买东西的能量是不是也会减少,美国“铸币税”收入是不是就会受到威胁?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是否敢放弃对美元和美债的呵护?事实是,放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把美国经济和美元霸权放在一个天平上,谁轻谁重?如果我们能够分清轻重,然后再看美联储加息降息,是不是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必须看到,无论谁当美联储主席、谁当美国财长,他们心里都有数,宁愿让国内经济多付些代价,也不能让美元霸权在自己任内沦丧。所以,美联储不敢轻易降息,当然该有物价和就业指标的考量,但不能忽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必须强化美国国债的吸引力,必须维护美元霸权和美元霸权之下的“债务循环机制”,即美国印钞购买世界各国商品,世界各国用商品换来美元,再购买美国国债(把美元借给美国使用)。

如果我们确信维系美元霸权应当是美国经济的“第一要务”,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经济数据会变得扑朔迷离,为什么关键性的就业数据“存疑颇多”,而美联储又为什么会依据这样的数据作出利率决策。不错,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需要为美国国债支付足够的“风险溢价”。

鱼和熊掌能否兼得

中国有句俗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现在的美国,为了美元地位,为了往昔荣光,有太多事务需要“鱼和熊掌兼得”。仅以财政为例,一方面,美国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多的穷人消耗美国财力,再加上公共基础设施老化亟须财政加大支出,这势必导致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美国财政赤字大幅且刚性增长,这当然就要求美国国债能有足够的吸引力。但另一方面,美国国债没完没了且快速放量发售,势必导致全世界的投资人为之恐慌,且不说能否还债,现在就连美国政府能否顺利“借新还旧”都令市场怀疑。整个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明白,现在购买美国国债,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无度补贴美国”。这个鱼和熊掌美国能否兼得?

再有,一方面,美国政府需要为其国债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去强化美国国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美国财政还有多大能力去为这个“风险溢价”支付现金?恐怕还需要发行更多的国债去获得“支付高额利息”的能力。如此作为,是否更令世界怀疑美国财政的可持续性?担心它会发生财政危机?一旦发生财政危机,美国国债价值会否归零?这个鱼和熊掌美国该如何兼得?

当然还有,美国在高利率之下,还必须维系股市上涨,这不是鱼和熊掌必须兼得吗?没办法,美国“再工业化”的经济诉求,必须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当债务成本太高之时,必须要有便宜的股权资本市场。当然,这也许就是发展高科技对应“股权需求”所必须且必然的金融选择,但按传统认知,既要高利率,又要股市涨,二者矛盾不可兼得。与此同时,要在高利率之下维系股市上涨,势必需要美国重要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不断创造出高额利润,但美国却还要选择与中国科技“脱钩”,这势必影响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真能如此背叛常识?实际上,美国股市还能涨多久已经变成世纪之问。

如果我们细细琢磨,美国经济中还有许多“鱼和熊掌必须兼得”的事项,而要完成这些事项,还必须世界各国不惜“自杀”去予以配合。这就是大问题,更是摆在美国政客和精英面前的高难度动作,做不好这些动作,美国、美元或将万劫不复。也许正因如此,现在的美国政府在处理所有事情时,几乎都会表现出极度“抓狂”的状态,不仅心急,而且手重,不仅针对假设对手,而且针对传统盟友。

今年6月初,耶伦在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演讲中再次放出狠话:挑战美元体系者,必将面临严重后果。

汇率问题或将更加复杂

鱼和熊掌必须兼得,这当然是美国的大麻烦,但同时也是世界的大麻烦。现在看,美国一直都在压迫其盟友,尤其是美国指数中“一篮子货币”对应的6个经济体,要求它们的货币政策必须配合美国,这势必给6个经济体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有什么办法?谁让它们“离上帝太远,离魔鬼太近”?

何以证明6个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配合美国?这是件既有高度默契又须讳莫如深的事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按照金融市场约定俗成或美国指引的观察角度,美元升值或贬值唯一的焦点就是:美元指数的涨跌。构成美元指数的成分货币有6个:欧元占有57.6%的权重,日元占有13.6%的权重,英镑占有11.9%的权重,加元占有9.1%的权重,瑞典克朗占有4.2%的权重,瑞士法郎占有3.6%的权重。

基于汇率变化的相对性,按照理论分析,美元升值应当基于多重考量:其一,美国经济与6个经济体比较,孰强孰弱;其二,美国利率与6个经济体比较,孰高孰低;其三,美国物价与6个经济体比较,涨幅谁大谁小。再看两大前提:货币地位显然美元占优,而开放程度彼此相当。通过这些因素的比较,美元明显应当升值。毕竟,美国经济强度高于6个经济体,利率水平高于6个经济体,物价增速低于6个经济体。尤其是欧元,它在美元指数中占有57.6%的权重,所以欧元区经济表现、利率水平、物价状况对美元指数涨跌影响巨大。

正因如此,全球金融市场对欧元区状况关注颇深。但遗憾的是:2009年之后欧元区经济两度“灭顶”,一次是“他杀”,一次是“自杀”。

先说“他杀”。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之后,欧元一度如日中天,用欧元取代美元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音量甚高,而且在美元大幅降息的背景下,欧元维系较高的利率水平,并相对于美元大幅升值。但高盛引爆希腊债务危机,一时间,欧债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这不仅让欧元区没有统一财政能力的弱点暴露无余,而且因为欧元区内部在如何处置债务危机问题上争论不休,拖延了时间,最终威胁到欧元区两大核心国——德国、法国的金融安全,威胁到欧元的前途和命运。

无奈,欧元妥协了,但与其说是欧元区国家内部相互妥协,不如说是对美国的妥协。欧元开始量化宽松,开始大幅减息,甚至不得不把利率压到零以下,低于美国利率水平。欧元区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疑虑,加上欧元利率低于美元,逆转了国际资本,尤其是国际金融“热钱”的流向,这使得美元指数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大幅上涨,从而稳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再说“自杀”。整个欧洲都卷入了俄乌冲突,而最为惨烈的是: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能源通路被剪断了,而欧洲引以为傲的制造业更是陷入“二战”后最大的困局。与之相伴的是:欧洲资本外流、经济低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将其加总之后,就是欧元对美元的不断贬值,从而成就了美元指数上涨。

如果现在回头看,我们应当可以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指数中所有成分货币,其利率走势都显示出了它们对美元利率的“忍让”。加息时滞后于美元,让美元更高些而自己更低些;降息时提前于美国,依然要保持本币利率低于美元利率。现在似乎尤其如此:美元该降息但迟迟不降。为什么?是不是美国需要说服6个经济体先于美国降息?从而确保美元指数维持强势,守护美元霸权地位?至少,市场已经作出了这样的表达。

可见,此次所谓全球“降息潮”非同以往,它更像是和美国的“城下之盟”,尤其是欧元区。

不能任由人民币汇率承受贬值压力

现在有人说,瑞士、瑞典、加拿大、欧元区降息是对美元的挑战,是美元一轮加息过程没能成功收割的表达。这样的观点没有充分意识到:只要美元霸权还在,只要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没有进行彻底改革,摆脱美元对各国财富收割,几乎就是一句空话。而可能的差异仅仅在于:谁被收割得多、谁被收割得少而已。

实际上,美元暴力加息过程中,几乎所有国家都要资本流出,而这样的资本流出几乎都是“带血流出”,亦即美元宽松时流入他国的“热钱”,在他国金融市场上赚得盆盈钵满之后连本带利一起流出,而给他国经济带来巨大伤害。

中国怎么样?是不是同样在劫难逃?很难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中美利差不断加大的市况下,中国逃不开资金向收益高地流动的基本规律。为什么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易贬难升?原因就在于此。

压低人民币最大主力应当是“外贸顺差留存海外”,实施跨境套利。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3月,境内1年期美元大额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7%,同比上升4.15个百分点。而同期境内1年期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4%,出现“倒挂”现象。2023年7月4日,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中国境内主要外汇结售汇银行大幅下调了外汇存款利率,大额外汇存单利率从最高时的4.3%降低到2.8%。

站在银行经营的角度,这样存款利率下调似乎无可厚非,但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贸易企业尽可能将出口所获外汇存入外资银行,以期更大收益。如果出口企业不把外汇汇回国内结汇成人民币,而生产又更多依靠国内增加“低息贷款”,势必导致国内市场外汇减少,而人民币供应量却被贷款推高,人民币必然承负贬值压力。

正因如此,尽管中国早已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但我们绝不能被市场原教旨主义理念绑架,而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局势越发动荡的背景下,更应突出“汇率政策为维护本国经济利益服务”,而不是任由人民币汇率承受贬值压力。

无论如何,国家应加强经常项目结售汇管理,应当考虑“弹性结售汇制度”。毕竟,中国出口顺差很大,不应发生一方面顺差很大,另一方面外汇短缺而导致人民币贬值的情况。

剪断 “货币连裆裤”

现在财经舆论场里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美联储降息,美元指数就会下跌(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则会相应升值。而现在,美元升值则人民币贬值基本正常,不必过度干预。

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即便美联储降息,美元指数也不会大幅下跌。因为,美元指数的成分货币已经提前于美元降息,未来同样可能会依据美元指数坚挺的需求进一步压低自身的利率。

美元指数上涨代表美元升值,这个左右很多人认知的结论,实际是个巨大的骗局。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事实证明:美元升值可能不过是美国指数成分货币“刻意帮衬”的结果。美元指数上涨(美元升值),或是因为欧、日、英、加等美元指数成分货币所对应的国家(或货币区)经济还不如美国,利率远低于美元利率,从而构成了美元升值的“表象”。

但美元真在升值吗?去看看以美元计价结算的商品价格变动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可以无限期贮藏的高价值商品——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以黄金为例,1971年以前,一盎司黄金35美元,现在是2400美元附近,这不仅意味着黄金兑美元的价格暴涨了67倍,同时也意味着美元兑黄金贬值了85%。当然,这还是美国极力控制黄金价格的结果,如果没有控制,那该是什么情况?

正因如此,过于依赖美元,且让本币与美元汇率构建了某种涨跌规律(比如盯住美元同涨同跌的固定汇率,或者已经形成此长彼消负相关关系的汇率制度)的国家已经开始反思,这种基于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无法摆脱美元控制的汇率制度,是否没办法改变?

无论如何,讨论货币问题还是要基于对货币本质的基础性认知:币是因货而生、因货而存,币的价值必须以“能换多少有价实物”为度量,而绝不该是以“能换多少美元或其他国家货币”为度量。比如,美元对黄金大幅贬值,只应代表美元与黄金之间的价格关系,凭什么人民币兑黄金也呈现同样幅度的贬值?这当然是美元霸权的作用,同时也说明浮动汇率制度并未剪开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连裆裤”,也意味着人民币价值实际可能被严重低估。

所以有识之士才会担心:如果中国资产价格因美元变动而大幅缩水,势必给美元大量收割中国资产留下空间。一旦美元实现了对中国资产,尤其是制造业资产的收割,那美元泡沫势必因中国资产的注入而被填实。我们绝不应当允许此类事件发生。

坚定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要让人民币在国际货币舞台上脱颖而出,恐怕唯一的方案就是:剪开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连裆裤”,让人民币回归“币因货而生、因货而存”的本源。为此,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现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为“尊重商品市场供求变化、参照一篮子主要进口商品价格变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什么意思?就是让人民币不再看他国货币的脸色,而是把“一篮子主要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动”作为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依据。在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因美元贬值而上涨时,人民币则相应升值,从而尽量确保国内企业进口原材料价格相对稳定,避免中国国内物价因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涨跌而起落,从而剪断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连裆裤”,弱化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干扰。

如此汇率制度当然会加大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难度,但如果我们确信“汇率制度必须为本国经济服务”的基本原则,那我们就不该拒绝考虑这样的汇率制度改革。中国是以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尤其是制造业,在开放背景下,中国制造注定要走“全球采购、全球销售”的道路,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谨防美元突然大幅贬值,并导致中国进口商品,尤其是进口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威胁国家经济和食品安全。

有人会问,如果人民币因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而剧烈升值,那会不会导致中国商品出口受阻?不会!第一,如果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因美元大幅贬值而上涨,全世界所有商品价格就都会上涨,中国商品价格不会显得更贵;第二,如果世界各国因为用美元购买中国商品很贵,势必要增加人民币储备,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第三,就算中国沿袭现在的汇率制度,中国商品出口价格也会因为进口价格大涨而大涨,不会比实施“新汇率制度”更贵。

有人会说,这样的汇率制度会否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大起大落。很可能,但这是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要把外汇储备当成“防火墙”的核心要义。历史地看,任何汇率制度从来都是“双刃剑”,有利则必然有弊。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在充分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对“不得不看美元脸色的汇率制度”实施改革。

毫无疑问,汇率制度改革还有许多好方法,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让“汇率制度”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人民财富的真实增长,有利于摆脱美元控制,尤其是要弱化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干扰。

责编:姚坤 yaokun@ceweekly.cn 美编: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