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民户大迁徙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在迁移民活动中,“投化”是人口流动中重要的一种方式。着眼于北魏迁移民活动中的“投化”现象,以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司马金龙墓漆器屏风墨迹题记为线索,通过对屏风墨迹书法风格由来加以分析,进而对“平城体”书法风格形成因素加以郄视。
关键词:北魏;“平城体”墨迹;南北朝对峙;“投化客”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大同大学2022年度社会科学类项目“基于北魏迁移民活动下的‘平城体’书法研究”(2022YGZX034)研究成果。
北魏平城时代一般是指平城作为北魏都城近一个世纪的这段时间,在此期间北魏施行了广泛的移民政策,从河北地区、中原地区、青齐地区和秦凉地区通过战争或政策手段吸纳了迁徙人口近百万人,其中不乏各政权当中的皇室、地方氏族、僧侣以及百工技巧。在迁移民活动中,“投化”是人口流动中重要的一种方式,作为南朝贵族代表的司马氏族便是重要的一类“投化客”,他所代表的南朝风尚也必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平城体”魏碑的风格流变。可以说,正是这些由各地汇集而来的迁移民的审美意识,共同构建了“平城体”魏碑这一璀璨的北魏艺术瑰宝。
1965年在大同东郊白登山下石家寨村发掘琅琊王司马金龙及其夫人姬辰的合葬墓,出土了《钦文姬辰墓志铭》《司马金龙墓铭》《司马金龙墓表》以及司马金龙墓漆器屏风。司马金龙墓漆器屏风的出土填补了北魏前期漆器绘画实物的空白。屏风所画故事取自汉代《列女传》,也是东晋经常采用的绘画题材。屏风装饰精巧细致,以朱漆为底,色彩艳丽夺目,人物描绘生动,所绘帝王、将相、孝子、烈女与顾恺之《女史箴图》极为相像,较之唐宋摹本,似乎更能体现顾恺之绘画原貌。屏风的书法题记风格平正淡雅,结体开张,章法舒朗,右肩多为方折,整体风格既有同时期的“平城体”刻石风格,同时也接近隋唐时期的写经书体,笔画与钟王小楷风格相近,尚能体现隶书韵味,可谓七分楷法三分隶法,自然流畅,是研究“平城体”书法发展的重要墨迹材料之一。
一、北魏迁移民活动与“投化客”
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争不断,社会动荡造成的民户大迁徙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迁移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天灾人祸之下被迫背井离乡的移民,另一类是自发移民。这两类移民在当时北魏都极其普遍。在北魏平城时代初期,由于战争扩张的需要,地广人稀的社会矛盾日益突显,北魏往往通过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及部落的战争对人口进行移民。到北魏中后期,平城作为都城保持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因此开始吸引动荡地区的民户频繁迁徙,大量人口涌入平城,这些移民多为自发。
北魏用人兼容并包,不仅吸纳各少数民族士族旧臣,还积极接纳南朝北投诸人,本文将视角主要集中在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上层统治阶级。南人北投主要发生在南北对峙之时,往往是为了躲避战争或出于政治庇护的目的,北投者多为南方地主阶级,司马金龙之父司马楚之便是其中之一。在刘裕立国时期,司马氏及一些地方守宰被迫害,不得已乱亡归命,其中大多数人逃亡北魏,以平城居多,他们入魏之后往往被委以要职。南人北投者往往对刘宋政权极为痛恨,北魏重新授以武职,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消灭刘宋。
二、司马氏与“平城体”书风
司马金龙,字荣则,是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九世孙,司马楚之是其父亲。司马楚之,字德秀,为南朝东晋贵族。晋宋政权更迭之际,为求自保,司马楚之由历阳、义阳、竟陵、汝颍入魏,迎娶诸王女河内公主。司马氏为晋朝宗室,河内公主为北魏宗室,可见其政治联姻的目的。此后,司马楚之效忠魏廷,反抗刘宋政权,在仇池之役和征伐蠕蠕的战役中奋勇当先,受到北魏皇室的信赖,死后陪葬金陵。司马楚之长子宝胤早卒,因此司马金龙继承其父爵位,全称为“琅琊康王”。司马金龙早年的政治履历是在东宫擢为太子侍讲,司马金龙共纳两位妻子:“初纳太尉、陇西王源贺女……后娶沮渠氏。”[1]可见司马父子与鲜卑上层贵族实行政治联姻,因此备受朝廷宠信,也可知北魏皇族对于北渡的晋朝宗室是极为欢迎的,反映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南人北迁是南北朝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
司马金龙于太和八年(484年)去世,死后又赠司空公、康王。其为晋氏后裔,所以南朝汉文化传统悉数保留,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方面皆有所体现,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便在其中。由于司马氏自南朝而来,必然留存一些南朝风尚,从漆画所画内容来看,基本延续汉代时期烈女、逸士和高人等绘画故事,主要取自汉刘向《列女传》。屏风前后两面均有绘制,以朱漆为底,配有边框,设色艳丽,所绘帝王、将相、孝子、烈女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在构图上有较强的空间感,采用“尊大卑小”的方式突出中心人物。人物自上而下共有四组故事,包括《有虞二妃》《周室三母》《鲁之母师》《班婕妤辞辇》。漆画采用了线描手法勾勒人物,与《女史箴图》极为相似,尤其是与唐摹本《女史箴图》中的“班姬辞辇”,在情节上相似性体现得尤为突出。画中人物的发式、面部表情、衣带的表现手法,飘逸之感、裙裾的样式,特别是辇的形制样式,甚至是绘画题材都体现出了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其漆画制作工艺又与宁夏固原出土的同一时期北魏漆棺画极其相似,反映出汉族文化与北朝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而这种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从398年北魏攻占河北地区开始,北魏就通过迁移民政策使得平城地区逐步成为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文人、僧侣以及工匠云集于平城,同时促使书法与绘画达到了全新的境界。
在《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中,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一类书风保留了明显的隶书韵味,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字形方面,此类书体以扁长为主。较于楷书的方形字形,这种扁长字形显得更加独特。其次,在外轮廓结构上,这种书体表现为方正硬朗,结构使得字体整体显得庄重有力。再次,在笔画方面,以露锋入笔为特点,使得字体豪放洒脱,富有动感和活力。同时,在折笔的处理上,方圆兼备,多取方笔,使得字体在转折之处显得果断而有力,增强了字体的立体感。最后,在笔画方面,呈现出横细竖粗的特点,这样的笔画搭配使得字体在视觉上具有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韵律感,其风格与颜真卿的书法风格颇有相似之处,有颜体的韵味。如:“守”字折笔兼杂横细竖粗的楷式;“之”“此”等字仍保留明显的隶意,笔画舒展似汉简笔法;“尹”“子”等字勾画也为隶书形态,横画尖起笔斜入,有左低右高的姿态,之后收笔已经拔除了夸张的顿笔动作,仅做少许停顿,应是当时常见的一种日常书写风格,充满质朴丑拙之感(表1)。
此外,还有一类风格,属于受南朝新妍书风影响而形成的南北交融风格,其楷法已经较为突显,笔画均规整,转折处用顶笔下落的方笔笔法加以书写,这一风格已经初具唐代的写经体特点。书法家沙孟海认为,魏碑结体大致可分为“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两大类。其中:“平画宽结”类字体则笔画平直,结构宽松,给人以稳重大气之感;“斜画紧结”类字体笔画倾斜,结构紧密,富有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风格不断发展演变。从风格来看,这一类字体正在逐步由“平画宽结”过渡至“斜画紧结”。从“宀”“心”等偏旁的写法来看,其是南朝书风的继承;从结构方面来看,整体字形明显有左低右高、向右上倾斜之态,同时中宫也进而紧收,字形内部的张力增强,起收笔处皆有顿挫之势。由于手腕结构与执笔方式的关系,这种向右上倾斜的书写更加科学,增加了书写速度。可以见得这种用笔与结构的变革,使得“魏碑化”的风格更加明显。邱振中在《笔法·章法·字结构:书法形态研究》一书中谈道:“用笔的重心移至笔画端部及折点,是楷书形成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能很好地适应楷书方折分明的结构。夸张端部及折点,既能使点画更为醒目,也能弥补因绞转减少、笔画平直所带来的审美的损失。”[2]
同时,可以发现此书风与《炳灵寺169窟题记》《高贞碑》《曹望憘造像碑题记》《元显儁墓志》等碑文近似,是晋隶向楷书过渡的典型。由于司马氏曾属于皇族,其规格与书法水平必然较高,此题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皇家日常墨迹书法的真实状态,也填补了“平城体”书法多碑版而少墨迹的不足,以此题记可窥北魏墨迹书法之风貌。可见,北魏在墨迹书法中与南朝书法并不落后,在题记墨迹中往往可以看到超前于铭石的书法面貌,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当时各书体的功用不同,因此在一些碑版的书体选择上略有滞后性(表2)。
对于《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出自何人之手目前还没有有力论证,学者殷宪认为此题记可能出自王遇或蒋少游之手,其依据主要是《水经注》《魏书》中的相关记载。此外,学者徐丽也援引殷宪观点,并从用笔、结体、章法三个特征对《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进行细致分析,认为题记可能是由蒋少游或刘芳所作,但均无有力论证加以展开。但不论出自何人之手,题记中的两种风格,已体现楷法且结体犹存平宽之态,横画加以顿挫、撇捺伸展,隶意犹存。由此可以推测,题记书写者即使不是直接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一行北上“投化客”,也一定是对南方书风有所浸染摹习的书写者。太和年间正是孝文帝推动北魏上层统治者汉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审美意识与书法风尚也随着民户迁移深入到北魏政权的方方面面。《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正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两种类型的题记书风中便可郄视“平城体”书法风格由早期雄浑庄重的“平画宽结”向典雅华丽的“斜画紧结”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洛阳体”书风。“平城体”向“洛阳体”的演变不能简单归纳为楷书日趋完善的过程,可以说,北魏政权演进过程中的民户迁移,尤其是“投化”北魏的各地方政权的贵族的审美意识共同促成了具有独特性的魏碑体风格,楷书发展自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断延续和发展。
综观平城时期的墨迹与刻石,可以发现北朝刻石多使用偏古意的字体,与墨迹相比具有书体的滞后性与一定选择性。由于刻石往往具有一定“纪念碑”式的特点,因此汉魏旧法往往成为指导书体功用风格的准则,也就是所谓“铭石书”在平城的体现。《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则类似于当时的“章程书”或“行狎书”。通过对北魏现存的墨迹与刻石书法风格的分析,可以发现缘何秦凉地区写经风格与各方“投化客”受到北魏的接纳与欢迎。在孝文帝迁都之后,刻石楷法进一步完备,与墨迹楷书风格趋于相似。例如孝文帝书《冯熙墓志》与《吊比干文》等刻石,使得更加接近于日常书写的墨迹楷书体得以推广,开启了日后“洛阳体”书法风格。可以说“平城体”书法是以北魏统一北方迁移民为基础,以北魏文字政策为指导,融合各地区书法风格最终形成的书法风格。
三、结语
《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题记》是平城时期少有的书法墨迹,文字古朴典雅,端庄秀丽,结体宽舒,笔势开张。点画多为楷法,起收略呈方势,自然畅达。撇捺舒展,撇修长而不显其弱,捺势峻而愈见沉着。折笔劲健,右肩顿挫成方,既承右军、大令笔致,又开魏碑、唐楷先河。如果说此书尚见隶书韵致,就该是七分楷而三分隶,楷隶间杂了。正因为如此,书家在创作过程中既依魏晋风范,又多个性发挥,结字该长则长,当扁则扁,行气疏阔自然,自由度很大。这些精美的小楷书与一幅幅列女故事画匹配,真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了。以方笔经体楷书手写体出现的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墨题,不仅比同时期石刻文字更为珍贵,更具观赏和研究价值,而且还证明在北魏早中期确乎存在一种与当时官方隶楷铭刻书体以及寺院写经体并行的方笔楷书,这类文字也是“平城体”书法风格发展的一条主线,在风格演变上,加速了“斜画紧结”风格的演变,使得“魏碑化”特点更为统一,也属于南北书风交融的一种早期形态。
参考文献: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35.
[2]邱振中.笔法·章法·字结构:书法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3:23-24.
作者简介:
李培根,硕士,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书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