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贵瘦硬方通神”理论及影响

2024-08-20 00:00:00鲁黎恋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7期

摘 要:唐代不仅是诗歌繁荣的时代,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杜甫,作为一名在诗歌和书法上皆具造诣的艺术大家,论书诗的创作极为丰富。他在诗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书法创作见解,如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提到“书贵瘦硬方通神”,以“瘦硬”为美,以“通神”为书法创作的极高境界,揭示了其独特的书法审美观。这一理论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书法;论书诗;瘦硬

一、唐代书法概况与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理论起源

(一)唐代书法概况

唐朝时期,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对外交流密切,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得以发展。据《佩文斋书画谱》记载,唐代留下姓名的书法家达到1 229人,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一大批名家,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这也表明书法打破了阶级限制,在当时传播广泛。《宣和书谱》载:“唐三百年,凡缙绅之士,无不知书,下至布衣、皂隶,有一能书,便不可掩。”

唐代书法之所以如此兴盛主要有这几点原因:首先,最直接的表现是唐朝书家数量多。《佩文斋书画谱》所记载唐代书法家达到1 229人,但这只是留下姓名的一小部分,许多书家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被记载下来。唐代书法家数量非常庞大,难以统计。其次,在教育方面,唐代大力发展书法教育,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都对其非常重视,尤其是在唐朝科举制度中更有“身、言、书、判”这四条标准,书法有“楷法遒美”的要求,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经济方面,书法交易得到发展,百姓可以通过书法买卖、写经卷获得财富,还有一部分人则通过写墓志铭赚取钱财,也称“写经手”“写碑手”。在社会生活方面,书法和百姓的生活联系紧密,出现了书法装饰品,如屏风等,唐代的宗教活动、丧葬习俗也与书法息息相关。最后,唐代书法之所以如此兴盛也与唐朝皇帝喜爱书法不可分割。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就有记载,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三次下诏求购,甚至不惜采取欺诈的手段获得,同时,自己反复临帖,还将《兰亭序》的复制本赐给皇族重臣,在死后还将其带入皇陵陪葬,可见唐太宗对书法的喜爱。在唐朝21位皇帝中,可以称作书法家的便有16人,更有《宣和书谱》记载:“大抵唐以文皇喜字书之学,故后世子孙尚得遗法,至于张官置吏以为待书,世不乏人。”统治者通过书法选拔人才,百姓可以通过书法而入朝为官,统治者对书法的大力提倡,使得书法得以发展。

(二)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理论的提出

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唐朝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交织。在这样的时局下,文人们的思想遭受强烈的冲击,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书法审美观也由“丰肥”转向“瘦硬”。杜甫在论书诗《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就明确提出了“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书法观。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李潮书法的称赞,反对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丰肥”的书法,继承魏晋时期书法风格,提倡以“二王”为代表的“瘦硬”的书法。

“书贵瘦硬方通神”不仅表达了杜甫对书法的见解,也反映了他对当朝统治阶级的不满,便提出“瘦硬”与统治者所提倡的“丰肥”相对。论书诗的主体是诗,其次是书法,所以我们理解这一观点应该回归到杜甫的思想和诗歌中。例如,《房兵曹胡马》(五律)中的“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写胡马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疾速轻盈。从杜甫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对“瘦硬”之美的喜爱。

二、“书贵瘦硬方通神”的理论含义

(一)书法讲究骨力,以“瘦硬”为上品

“瘦硬”主要指的是书法的字要有“筋骨”,强调的是“笔力”,要有入木三分的气魄。而最早讲究书法“筋骨”的是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就有提到,卫夫人认为把字写得肥而多肉如“墨猪”一般,还不如将字写得有“筋骨”——“瘦硬”。她把“力”和“筋”“骨”联系在一起,以“筋骨”使“力”形象化。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观,可以说是在卫夫人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杜甫的书法审美观也受到同时期的书论的影响。如唐太宗李世民《书论》:“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可见其在书法上对“骨力”的重视。张怀瓘《书议》云:“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亦把“骨力”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杜甫也有论书诗“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对薛稷的书法极为夸赞,而薛稷的书法用笔纤瘦,崇尚骨力。“骨力”对书法而言极为重要,能为书法填补一些美中不足的部分,“笔画少处,力量要足以当多;瘦处,力量要足以当肥”描述的就是“力”的重要作用。“书贵瘦硬方通神”即通过“瘦硬”——崇尚“骨力”,进而达到“通神”的境界。

(二)“瘦劲与否,有无古意”

初唐时期,书法上推崇魏晋时期的书风,讲究遒劲有力,到了盛唐时期,统治者极为崇尚“以肥为美”,掀起了一阵“尚肥”的潮流。这一风尚对书法造成了影响,唐玄宗更是极为偏好丰腴肥厚的书风,大臣们纷纷效仿,甚至形成了以蔡有邻、徐浩等为代表的“宫廷书家集团”,而此时杜甫却提出“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书法审美观。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对魏晋与初唐时期书风的继承,以古思今,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讲究“瘦硬”到“通神”。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通过“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表现了对李潮书法的赞叹,对李斯、蔡邕书法的推崇。由此也可窥探出杜甫在书法上对“古法”的推崇。可见杜甫对“古法”的重视,讲究继承传统,并不断发展。

(三)“瘦硬”与“通神”的联系

从杜甫的“书贵瘦硬方通神”中可以看出,“瘦硬”是基础,最终目的是让书法达到“通神”的境界。“瘦硬”是书法的外在表现;“通神”则是书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所需要追求的。张怀瓘在《书议》中提到,“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认为具有神韵和筋骨的书作为上品,而只拘泥于外在形式的书作为下品。对书法的要求只停留在表面的“瘦硬”,而不在乎“通神”的境界,看不到书法创作的本质,便容易导致“谨毛而失貌”。

“瘦硬”与“通神”联系非常紧密。张怀瓘提出,“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强调不能只注重“字形”这一外在,更应该注重字的“神采”,“字形”与“神采”皆备。正如杜甫论书诗《李潮八分小篆歌》所言,“神”为书法创作的上品,通过“瘦硬”是为了达到“通神”境界。书法是一种艺术门类,我们应该把精力用在对“神”的表达上,过分追求与前人相似,太过于在意技法,在书法创作上将难以得到突破发展。

三、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偏颇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偏颇处

杜甫的“书贵瘦硬方通神”是否公允呢?答案是有失偏颇的。盛唐时期的书法多为“丰肥”,以唐玄宗为代表,其《鹡鸰颂》用笔圆浑,字画丰腴,欧阳修、黄庭坚对《鹡鸰颂》的评价非常高。欧阳修写道:“当皇祐至和年间,余在广陵,有敕使黄元吉者以唐明皇自书《鹡鸰颂》本示余,把玩久之。”黄庭坚称赞《鹡鸰颂》道:“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可见《鹡鸰颂》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是一件举世瞩目的珍品。纵观全篇,虽然字画丰肥,但结构茂密,笔力雄健。将这件作品放入它所处的朝代看,当时处于盛唐时期,唐玄宗书法的丰腴饱满,向我们展示了唐朝强盛的国力与蓬勃向上的活力,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极具历史意义的。

清朝梁巘说:“至玄宗字肥,其后颜鲁公、徐浩、王缙、苏灵芝诸人,字皆写肥。”可见颜真卿受唐玄宗影响之大,他的字多呈现丰腴雍容的气象。杜甫也曾明确表达自己对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丰肥书风的反对,但这种评价却是非常不公允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可谓是一气呵成,收放自如,文中多处枯笔涂改的痕迹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悲壮的情感,极具感染力,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祭侄文稿》也被称作“天下第二行书”。可见,并不是唯有“瘦硬”才能达到“通神”的境界,“丰肥”的书法同样可以做到“传神”。颜真卿的书法虽然极具盛唐“丰肥”的风格,但他的书法笔力雄壮刚毅,结体宽博,这与他的人品也是分不开的。颜真卿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却不改忠义,为人刚正不阿。如苏轼所说:“古者论书,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评判一个人的书法,他的德行也是非常重要的考察内容,所谓“字如其人”。由此可见杜甫“书贵瘦硬”的标准也是非常片面的,他对书法的评判仅仅只从书法本身去考察,却没有考虑到影响书法的其他因素。时代、种族、环境以及书法家的人品等因素都与书法是相关联的。

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云:“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对书法的评价就非常客观,虽然对于杜甫的诗,苏轼有“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故诗至于杜子美”的赞誉,但却反对他“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单一审美。苏轼认为书法无论短长、肥瘦各有姿态,玉环肥、飞燕瘦都美丽绝伦,他的审美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同于“瘦硬”,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使得书法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苏轼书法态度亦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主张书法的自由创作,不被“法”束缚,从而达到“无法之法”,因此他也很不赞同“书贵瘦硬”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这个说法太过于绝对,不够客观。对于艺术作品的好坏评价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参照标准去创作的作品容易陷入刻板的技法追求,使得作品容易死板而不够生动。书法仅仅用“瘦硬”概括,显得单薄没有力量。艺术是感性的,它的美也应该是一种多元的美。当代有一种被称作“坏画”的作品,尽管它呈现给我们的视觉体验可能不是很好,我们也不能用“坏”这一绝对的标准来评判,它在某些层面也是达到了“通神”的境界,具有时代价值的。苏轼对于书法的追求就是崇尚“无法之法”,他认为外在表现形式不是重要的,把书法当作“寓其心”“忘忧”的手段,认为“天真烂漫是吾师”,强调技法便无法进入书法最高境界。写成什么样有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书法这一媒介可以表达些什么,向观者传递什么信息,帮助自己或者他人能够明白些什么,非“瘦硬”也能达到“通神”的境界。好的书法各有千秋,有各自独特的风韵。但对杜甫当时所处的朝代而言,“瘦硬”是对“丰肥”书风的反思与纠正,杜甫勇于对主流审美提出质疑,深刻感受到国家一味沉迷“丰肥”的危机,我们也需要辩证看待“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价值。

(二)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理论虽有失公允,但在当时却是极具价值的。盛唐时期奢靡之风盛行,统治者更是崇尚“丰肥”之美,杜甫敢于反思,提倡“瘦硬”,对晚唐时期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柳公权和沈传师为代表。康有为提到:“元和后沈传师、柳公权出,矫肥厚之病,专尚清劲。”可见其二人对肥厚的反对,主张清劲,使得书风由盛唐时期的丰肥转回到瘦硬。

《旧唐书》记载:“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柳公权的书法在当时深受认可,他的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瘦硬,与颜真卿合称“颜筋柳骨”。柳公权是晚唐最著名的书法家,因为书法,他深受皇帝的赏识,大概正是因为皇帝的喜爱,“瘦硬”书风得到关注,致使书风向“瘦硬”有所回归。

直至今日,杜甫的书法审美观也依旧影响着我们。

四、结语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称作“诗圣”,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虽然他的作品没有留下来,但从后人对他的书法评价中可以得到考证。刘有定注:“子美姓杜名甫,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善楷、隶、行草。”在诗歌方面,杜甫亦留下了大量的论书诗,最具影响的便是《李潮八分小篆歌》提出的“书贵瘦硬方通神”,其中推崇的“瘦硬”“通神”,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审美观在整个文学史、书法史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统治者推崇“以肥为美”,主张“丰肥”书风的时期,杜甫敢于提出质疑,反抗主流审美,这种善于反思、敢于改革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学习。

参考文献:

[1]宣和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3.

[2]冯至.杜甫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

[3]兴膳宏.杜甫:超越忧愁的诗人[M].杨维公,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

作者简介:

鲁黎恋子,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