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湖石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表现对象。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太湖石题材的艺术作品。当代艺术对太湖石题材作品的表达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绘画手法和表达方式,而且结合了当代艺术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法。水印版画作为版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水味”质感与意境魅力,可以很好地表现传统意味的元素,尝试通过水印版画的创作实验,从空间、图像、色彩、肌理等方面将传统的元素进行现代性的表达。
关键词:太湖石;水印版画;当代艺术
一、梦幻的空间
画面的空间往往能给人带去无限的遐想。对于笔者创作的作品《太湖石幻象》(图1),笔者试图将中国传统文化记忆注入当下的时代语境中,根据对故事的想象,对太湖石重新解读,赋予其一种新的意象,营造更为梦幻的故事感。于是,画面所体现出来的空间在笔者的创作中显得格外重要。不同的画面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观者带来不一样的冲击。“每一种艺术可以表现出一种空间感型。并且可以互相移易地表现它们的空间感型。”[1]笔者利用水印版画这一艺术语言,结合自己的内心感受,试图营造一个较为感性的梦幻空间,从某种程度上吸引观者的注意,主观地通过作品的构图和空间错觉对空间情绪的表达,尝试去唤醒情感与知觉,有意地使用空间符号将感情传达给观者,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笔者寄托在画面中的情绪。
现今当代艺术所呈现出的空间情感,正试图为大众提供更多维度与认识这个世界的可能性。“超现实主义画家追寻梦幻,因为梦幻中隐含着愿望与创作源泉,展现无意识。超现实主义画家企图使他们自己回避所有正常的逻辑,建立一种与现实相违背的关系,这样创造了自由、奇妙的世界。”[2]笔者尝试根据对太湖石故事的想象,借鉴超现实主义创作的手法,将太湖石置入笔者主观营造的画面空间中。《太湖石幻象》从画面的空间构造上看,一方面为画面整体的布局,一方面为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叠压、相互交织的空间构成;从整体的空间元素布局中看,有较为扁平化的语言元素,有较为立体的语言元素,有肌理丰富的语言元素,等等。结合中国画对水元素的描绘,通过线条将水进行扁平化表达,与蓝色的背景制造出一个平面的视觉空间,再与前面较为有体积感的物象形成对比。在相对立体的空间中增添一个平面空间,通过这种奇妙的对比,营造一种梦幻的视觉效果。此外,笔者还试图将太湖石与我们常见的云朵形象做一种杂糅,使画面上方的“太湖石”看起来不只是太湖石,“云朵”也不只是云朵,改变物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客观属性,给予其无限的想象空间。再通过前面较为真实的太湖石的叠压,增添空间上给人带来的错觉,在画面的空间上将太湖石置后,从而增加画面的空间感。
中国画中常讲究“经营位置”[3],使整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具有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为的就是不论以何种观看角度来欣赏画面,画面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带有流动的视觉观感。笔者从中得到启发,将画面的视觉点分散在各个角落,赋予画面一种流动性,使观众能自左往右、自下而上地有一种视觉体验,从而更加增添画面梦幻的空间情趣。
二、超越时空的图像并置
图像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创作时的切入点,也是艺术家想向观者诉说感情的重要载体。“列夫·托尔斯泰质问何为艺术……他强调艺术是把艺术家的情感传递给他人感知。他认为艺术是人类活动之一。有意地使用符号把感情传递给他人,而给他们以影响,让他们可以享受作者的感情。”[4]图像或创作对象作为“符号”,其本身蕴含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人们对它的联想,艺术家们通过对图像的筛选和把控,表达出作品的深度和韵味。
例如,超现实主义画家在创作时,常常将不同时空的图像并置,打破世界之间的界限,强调梦境与现实的统一,认为虚幻的梦境更能表达人们潜意识的想法。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形式多样并极富想象力。如马格利特的《错误的镜子》,其画面描绘的是人的眼睛,而人眼睛的内部却是天空。也许在马格利特看来,人的眼睛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人所想看到的世界,那或许只是虚幻的梦境,或许绘画中所想要表达的真实,也只是人们在现实中虚幻的想象。马格利特在自己的作品中,利用不同时空的图像进行并置,再加上引人思考的作品名称,给予观者更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正如贡布里希对其的评价:“他的许多梦幻般的图像,用精细准确的手法画成,用令人迷茫的题目展出,使人难以忘怀。”[5]再比如徐累的作品《月落》,既传达了他的审美情感,也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在现实时空中的物象与超越时空的图像中来回交织,并不断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其内心世界的丰富性。
通过对马格利特和徐累的作品分析,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这种艺术形式对画面进行了布局。笔者在创作中希望充分发挥图像所带来的意涵,因此将传统文人画的图像符号与现代机械化的语言元素相结合,利用较为写实的表现手法对太湖石进行描绘,再将较为现代的红色几何线条叠压在传统图案上,通过这样将超越时空的图像交叠在一起,形成一种错乱的空间,引发众人思考。太湖石虽是“怪石”,但作为石头能给人稳定的感觉。立方体往往也给人以稳定的感觉,但笔者在进行表达时有意地将其变形,给人多种角度去感受它带来的不确定感,打破其原本的稳定性。将这两种感觉交叠在一块,使画面既增强了空间感,又增加了节奏感。通过不同时空的图像并置,使得作品原本想表达的故事,更能引人思考,使作品不再单薄,更具想象空间。
三、现代都市生活的色彩
颜色作为一种感知现象,我们能感知对象的色彩,但不能断言它是什么颜色。而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色彩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也会影响不同的观者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如今随着中西方思想的碰撞和交融,色彩所代表的内容不再受限于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李广元在《色彩艺术学》中提到:“色彩画家在自己个性的色彩感觉支持下大胆直抒色彩情感,不断提高感情色彩,不断提高感情色彩的丰富性。”[6]画家在绘画作品中表达的,不再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象的真实性色彩,而是融入画家情感的暗示性色彩。其所传递的情感色彩更多取决于画家所想传递和观者观看时希望得到的情感。
笔者在手绘练习中,用现代都市生活中鲜艳的颜色进行描绘,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现代都市人常有的感觉——孤独。通过纯度较高的色彩表现,将画面效果平面化处理,使用相近的色彩,形成有秩序的对比,给人统一的视觉感受。例如,当代艺术家徐累的作品《世界的床-1》,同样也以鲜艳的色彩表达画面。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色彩,而是加入现代都市生活的质感,使画面的色彩变得丰富,使传递出来的视觉感受更多元。画面中描绘了一个安静的私密空间,作品的左右两边是不同空间的床,徐累通过将传统的和当代都市的色彩语言进行对比,在空间的转换上发挥重要作用。从色彩的角度观察,右边较为传统的色彩凸显出古雅的气息,左边较为艳丽的色彩体现出现代都市的味道。画家在画面中用大块红色建立的平面和用蓝色表现的屏风是极为平面的,通过这种对比大大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色彩的组合大胆鲜亮,在当下的我们看来是极具波普特色的。可见,无论是哪个文化背景的观者,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感受这些作品,并找到自己熟悉的记忆。
通过对色彩的分析与归纳,笔者试图将带有水墨韵味的物象融入水印版画创作中,例如,《都市快车》水印版画中利用水墨韵味将画面的形式简化,形成一种意境美。有了对墨色的了解和掌控之后,笔者也尝试着将对墨色的控制运用在太湖石题材的创作上,创作出作品《拓》(图2)。在这一幅作品的创作表达上,笔者根据自己对于《愚公移山》故事的想象进行创作实验,利用水墨的色彩表达,给人一种古雅的感觉。拓,可读成“tà”,它可以是在水印版画制作手法的一种体现;亦可读成“tuò”,开拓,是故事里的愚公的一种动作,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画面通过水墨的色彩语言表达,营造出一种传统的韵味,并结合鲜艳的红色线条,增强对比度。
笔者在创作《太湖石幻象》中,将传统的语言加以融合并进行现代性转换。传统的色彩,在现在都市生活中也可变得尤为艳丽。结合现代性平面性的色彩、波普艺术的主张,用现代的色彩逻辑来传达情感,表达一种不是现实的色彩,而是一种带有幻象的色彩。
四、柔和的水性肌理
传统的水印版画常常作为宗教宣传画、书籍中附加的插图和年画呈现,属于以复制性为主的木版画。随着近现代鲁迅引进国外的版画创作,再到“85美术新潮”的推动,水印版画在材料、技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更是从以往的以复制性为主转化为以创造性为主。同时,水印版画的展现方式从以往的比较单一发展到如今的多种多样,水印版画的水性肌理随着时代的推移和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也变得越来越有韵味。例如陈琦教授对于“水”6a0651baaa41c63dc27390dfde47a0368ddbfc1ae32f63fb5abe60c0d658437b的体验,其版画作品通过高超的水印技术将“水”的柔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水印版画柔性的水性肌理使画面看起来极具“水味”。水印版画里的色墨、浓淡、干湿、虚实等,这些水性肌理因水而生且富有变化,也都需要通过艺术家对水的掌控来实现。可见,水印版画就是通过水创造了这些耐人寻味的画面,并凸显了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的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笔者在自己平时的练习与创作中也深刻感受到水性肌理的魅力。作品《游记》,是笔者初次将太湖石作为创作对象并根据对太湖石的印象而创作的小版画。笔者通过对每一版墨色和水的掌控,结合刻刀对每一版的雕琢,使作品印制出理想的效果。在刻板的时候,刀法的讲究固然重要,但在印制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对水进行掌控,只会使得画面看起来僵硬,没有韵味。同时,水性的肌理往往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其不确定性给人带来惊喜。笔者在创作时,通过制版,赋予天空中所漂浮的太湖以肌理,再利用水的不可控性,使其变得捉摸不定,以此来营造出云朵轻薄的感觉。
版画是印痕的艺术,肌理恰恰就是印痕的一种。“版画与一般绘画的根本区别在于‘印味’,而肌理使印味更具丰富多变性,更富有迷人的魅力。”[7]笔者在创作上对柔和的水性肌理的应用,一是使得作品能更好地呈现并更具幻象;二是尝试通过水性肌理与太湖石的结合,制造出有别于传统绘画中的太湖石的艺术表现。借用柔和的水印肌理作为画面的表现手法,营造出更耐人寻味的审美图式。
五、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树立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合理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现代性转换,结合时代精神展开艺术创作,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可为观众呈送勾连乡愁的礼物,为心灵的诗意栖居提供处所。笔者通过对墨色的掌控,将带有水墨韵味的太湖石融入水印版画的画面,与鲜艳的、带有都市感的色彩加以结合,对其进行布局再创造,尝试给观众更多遐想空间,也希望传统文化符号的参与能有助于笔者的创作实践,从而更好地表达画面。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38.
[2]嘉丝奇,阿什辛.西班牙现代绘画教程[M].黄超成,韦秀玉,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65.
[3]谢赫,姚最.古画品录 续画品录[M].王伯敏,标点注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
[4]王秀雄.艺术批评的视野[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3.
[5]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590.
[6]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40.
[7]丁立松.水印版画艺术技法与创作[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133.
作者简介:
曾晨浩,硕士,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美术、版画、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