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分析莫高窟112窟壁画中琵琶舞画面的审美特征与文化意蕴,从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以及舞姿动态等方面深入探究该壁画的视觉魅力与艺术特征。结合历史背景阐述其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佛教艺术传播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与跨文化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莫高窟112窟壁画;琵琶舞;视觉魅力;审美特征
敦煌莫高窟112窟是现存洞窟中极具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洞窟之一,其中的一幅琵琶舞画面以其动感的画面和瑰丽的色彩,独具匠心地展现了文化的辉煌与美学的精髓,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气质,为观者带来跨越时光的视觉美感。其所承载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勾勒了丝绸之路上的艺术风貌,深刻诠释了跨文化交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一、莫高窟112窟壁画概述
(一)莫高窟112窟壁画概述
莫高窟第112窟壁画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群的精华之一,画面中展现了一场细致华丽的琵琶舞蹈场景,以线条、色彩和动态表达的高超融合,呈现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佛教艺术内涵的完美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壁画以其独特而细腻的艺术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多位舞者在优雅地演奏琵琶并翩翩起舞的景象。其精准的视觉表达,捕捉到了舞者优美的身姿和琵琶音乐所蕴含的神秘美感。
第112窟是中唐时期吐蕃统治下敦煌莫高窟的代表洞窟,为小型殿堂窟。南壁东侧绘有《观无量寿经变》场景,中央绘有观无量寿佛及观音、大势至等诸菩萨坐于七宝台上,周围有圣众围绕。七宝池水波荡漾,背景包括殿堂、楼阁等建筑。在这个画面中,亿万菩萨乘云飞来,各种天乐自鸣。
画面上方展现着雄伟壮观的殿堂和楼阁,天空中飞舞着十方佛和自鸣乐器,祥云环绕。中央上部是无量寿佛端坐莲花宝座讲经,两侧有胁侍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西方三圣及众多菩萨坐在七彩宝池的平台中,四周围绕听法的圣众。台下的七宝池碧波荡漾,莲花盛开。前部则是大型乐队演奏着美妙的音乐,在佛前平台乐舞图中,乐队中央一位美丽的舞者反持琵琶,踏着舞步,动感十足,构成了著名的“反弹琵琶”舞蹈造型。整幅画面呈现了一片和谐、歌舞盛世的景象。
这幅壁画的线条纯熟委婉、自然流畅,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起笔、收笔、停顿、转折等都与人物的身体姿态和神情紧密相连。色彩上以朱、绿、黄、黑、白为主,呈现出温和而厚重的色彩美。特别是人物面部多用蛤粉平涂,鲜明厚重而略显光彩[1],色泽经历千余年而不变,十分珍贵罕见。
112窟仅有几平方米大小,不仅画作的艺术水平达到中唐敦煌壁画的顶峰,颜料加工也达到极高水平。其壁画所使用的银白色颜料闪光亮丽,曾被认为是白土、石膏、铅粉、蛤粉等,也有人认为是银粉,但经分析发现,其实是纯天然片状白云母粉,细碎的鳞片在画面上显色效果极佳。
(二)反弹琵琶舞壁画简述
反弹琵琶舞壁画绘于盛唐末、中唐初,此时期的艺术风格已经达到高度纯熟。画面展现了六人乐队演奏箜篌、琵琶、阮咸、横笛、拍板、鸡娄鼓兼鼗鼓的场景,中间一位舞者以反弹琵琶舞姿出镜。这种“反弹琵琶”的舞蹈形象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伴随佛教的传播,由印度传向中国,吸收了“五胡”和西域、中亚的文化[2]。
在敦煌壁画中,琵琶作为乐器出现了600多次,而描绘手持琵琶、边弹边舞的人物的绘画也有数十幅[3]。舞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挥臂横弹、昂首斜弹、倾身倒弹、怀抱竖弹以及背后反弹等,特别是背后反弹琵琶,其技巧极为高超[4]。
敦煌第112窟的壁画正是描绘了一位反弹琵琶的舞者。这位舞者眼神微闭,头上盘着高髻,上身赤裸,佩戴着珍珠项链,颈部悬挂饰物,下身穿着长裤。她将琵琶置于头后,丰腴的双臂斜向上反握琵琶,左脚向后跨出,右脚翘起,舞姿轻盈,节奏鲜明,神情自然而充满活力。舞者双脚拇指微微翘起,仿佛随着节拍轻轻摇动。
画作所选用的颜料以赭黄、石绿、铅白为主,营造出整幅画面优雅柔和的效果。舞者的高髻和丰腴的面容,充满了典型的唐代美人(天人)特征。
壁画中舞者反弹琵琶舞姿的超高绝技展现出“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欢愉景象,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敦煌壁画中引人入胜的杰出代表。
二、琵琶舞画面的审美特征
(一)构图与画面呈现
莫高窟第112窟的琵琶舞画面的构图在此处不仅仅是一种布局的手法,更是画家对视觉元素有序安排的表现。其构图之美体现在舞者姿态的自然流畅、画面中元素的有机组合以及整体画面的和谐平衡等方面。
这幅壁画的构图精巧而富有动感,舞者身姿轻盈,呈现出连贯而富有韵律的动作,仿佛凝固了舞者在舞台上的瞬间翩跹。构图中每一个元素的位置和比例都经过精心考量,使得整体画面充满生气和活力。同时,舞者与背景、乐器、舞台等元素之间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整体视觉效果。
构图还展现了画家对空间运用的高超技巧。画面中的舞者、乐器等各要素虽然在空间上有所重叠,却又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呈现,使得画面空间既充满立体感,又不失平衡和稳定感。这种空间处理为画面注入了深度和立体感,使得观者能够在欣赏中产生更丰富的视觉体验。
(二)色彩运用与表现
壁画中运用的丰富且精致的色彩不仅是简单的视觉元素,还是画家有意识地抒发情感的关键手段。明亮而鲜艳的色调,例如石绿、赭石、粉色等,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和视觉深度,还将舞者与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在这一时期,敦煌壁画画面色彩已走入大众化和程式化,从之前大面积主动性铺色转变为简单细线勾勒人物形态,敷色均匀而薄淡,先平铺底色,再使用墨线定稿,设色的节奏感为舞者的服饰和舞台元素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色彩在这幅壁画中不仅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存在,更承载着情感和氛围的表达。画家通过巧妙的色彩运用,赋予画面以愉悦和轻快的情绪,在色彩的统一和对比当中寻求和谐、创造和谐[5]。明亮且饱满的色彩进一步突显了舞者身姿的优雅和舞蹈的轻盈感,为观者带来了一种愉悦和舒畅的情感体验。
(三)线条与动态表达
画面中的线条勾勒出舞者的姿态和动作,展现出了优美而流畅的舞姿。线条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仅捕捉到了舞者身姿的轮廓和曲线,更描绘出了舞蹈的节奏和韵律。线条在此处不仅是画面的基本构成要素,更是画家表现舞者动态与韵律感的重要手段。这些线条通过精准勾勒,让观者仿佛能感受到舞者身体在舞动中所产生的美妙流动。
线条的运用也构建了画面的空间和层次感。画家巧妙地运用线条的粗细、轻重以及延展性,塑造出画面中舞者与背景之间的空间关系。线条的精致处理为画面赋予了立体感和深度,让舞者仿佛跃然于画面之外,与观者产生更为亲近的视觉联系。
最重要的是,线条的运用突出了舞蹈的动态表达。细腻的线条勾勒出舞者身体的动态变化和舞姿的起伏,捕捉到舞者在舞台上的优美姿态和舞蹈的舒展韵律。这些线条的动感和流畅感让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舞者舞蹈所带来的动态美和魅力。
三、琵琶舞画面的文化意蕴
(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欧洲、中东等地的重要商路,不仅仅是贸易往来,更是文化、宗教和艺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在7至10世纪间,敦煌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处于丝绸之路的咽喉,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域的商人、学者和宗教传教士。这些人群带来了各种文化元素,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以及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艺术和文化。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也不仅限于商品的交换,更重要的是思想、艺术和宗教的传播。这种交流促进了敦煌地区多元文化的融合,使之成为汇聚了多种宗教和文化观念的文化熔炉。莫高窟112窟的琵琶舞画面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产物。琵琶这一乐器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和交流。壁画中舞者手持的琵琶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化交流的象征,它承载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展现了当时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所呈现的文化包容与多元共生。
(二)佛教艺术传播的角色
敦煌莫高窟112窟的壁画呈现了琵琶舞画面的同时,在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中的过程中也占据了关键地位。这些壁画不仅展U7+nch3YQb+/GqEiN52V5g==现了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更是佛教在文化交流中传播的见证。在这场文化交流中,壁画、雕塑以及经文等艺术形式成为佛教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
莫高窟112窟的壁画很可能隐含了佛教艺术的象征和意象,如佛陀的姿态和菩萨的形象。这些符号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播的媒介,透过艺术形式传递佛教的教义和思想。壁画可能在佛教传教士的指导下完成,这些传教士可能来自印度、中亚等地。他们将佛教的教义与东方传统文化融合于艺术作品之中,使得这些壁画成为佛教艺术在东传过程中的重要见证。
壁画所呈现的佛教元素展现了佛教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其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力。壁画中出现的佛教元素,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更是佛教在丝绸之路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见证。作品将宗教信仰与艺术审美相结合,体现了佛教在丝绸之路传播的重要角色和意义。
(三)文化内涵与跨文化影响
莫高窟112窟的壁画所展示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跨文化影响,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融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深远的象征意义。壁画作品所显现的文化符号不仅代表了当时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或审美趣味,更是通过艺术形式在壁画中得到了具象化的展现。
通过详细解读壁画中的文化符号,比如舞者的服饰、动作、周围环境等,我们能够揭示出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些符号可能代表着当时特定文化的独特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历史现象。
有学者指出,莫高窟112窟中的“反弹琵琶”最早来源为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男性胡人的艺术造型,其从男性舞者转变为女性舞伎的过程,正是从长安皇家艺术吸纳异域外来文化中开启,传播至敦煌艺术工匠创作之中的[6]。这些壁画是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长安、吐蕃、敦煌,都与中西交流的丝绸之路脉动有关[7],莫高窟112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代表,展示了当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它们成为文化交融的重要标志,呈现了多元文化间的互动和融合,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这些古老的艺术作品对于现代艺术、审美情趣和跨文化交流均具有深远的价值和影响。它们不仅在当时代表了特定时期的文化与艺术,更在当代社会中对于文化认同、审美趣味和跨文化交流产生了影响。壁画作品激发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同时也为现代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带来了启发,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8]。
四、结语
莫高窟112窟的琵琶舞画面是一场令人陶醉的视觉盛宴,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深深震动着观者心弦。这幅壁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它超越了时空,展现出艺术的神奇力量和历史的深厚底蕴。通过深入探索,我们得以窥视丝绸之路的历史光阴,感受跨文化交流的魅力。这幅壁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联结古今文化的纽带,唤起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激发对历史遗产的珍视,以及对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尊重和珍惜。愿这份珍贵的遗产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激励我们传承文明,延续着跨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参考文献:
[1]王成文.莫高窟第112窟普贤图像研究[J].法音,2021(2):53-60.
[2]何银香.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文化内涵[J].艺海,2013(7):212-213.
[3]赵聪.反弹琵琶征服世界[N].大众日报,2022-11-04(8).
[4]李倩.敦煌壁画舞姿中“反弹琵琶”舞蹈形象的分析及其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3(27):70.
[5]丛雅杰.谈色彩在服饰配色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373.
[6]葛承雍.“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J].敦煌研究,2020(1):9-15.
[7]葛承雍.长安与敦煌的互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6:357.
[8]兰凌.敦煌壁画反弹琵琶舞姿形象来源新议[J].艺术探索,2023(2):56-61.
作者简介:
颉蓉,硕士,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品设计、陶瓷、非遗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