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凡·高是后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从手执画笔到去世的短短8年间,创作了800多幅画作。如此一位巨匠,一定拥有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异于常人的创作灵感。以凡·高晚期在精神病院创作的作品《星月夜》为例,通过对其艺术风格、色彩运用和技巧的分析,揭示他作品中的独特之处。深入挖掘凡·高作品的灵感来源,包括自然元素、周边环境和自身精神层面的因素等,同时,考察凡·高个人生平和艺术创作背景,剖析其作品中情感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使观众在观看凡·高作品时,不仅被画面的色彩笔触吸引,且能从更深处去了解凡·高。
关键词:凡·高;《星月夜》;情感表达;浮世绘
一、从阿尔到圣雷米
在巴黎受挫后,凡·高决定前往法国南部的阿尔。在这里,他意在组建一个共享的“艺术家的聚集地”,即“南方工作室”。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在一栋他称之为“黄房子”的公寓里租了几个房间,并多次向保罗·高更发出邀请。1888年10月,高更终于在凡·高的弟弟提奥支付其路费后答应搬来与凡·高同住。
提奥在给凡·高的信中写:“高更来了,这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我希望你的努力能够成功地将你的房子打造成让艺术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然而事实上,高更是第一位来到此处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最后一位。虽然凡·高和高更在一起努力工作、生活了62天,在这期间两人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但与此同时两人对艺术的看法截然不同,引发了频繁且激烈的争吵。凡·高喜欢画他眼前所见到的东西,虽然他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比如色彩是靠他感受而来的,但大部分还是描绘眼前的现实场景。高更则主要依靠记忆和想象进行创作,他时常像一位老师一样去批判凡·高的作品。截然不同的性格导致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不断加剧,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在一次不可调节的争吵之后,当天高更在外找了一家旅店过夜,凡·高早已预感高更会离他而去,但他还是无法接受现实,于是像发疯了一样割掉了自己的耳垂,第二天因为失血过多昏倒被送往医院治疗。
二、从院内到院外
出院之后,原先的计划是凡·高将住进马赛的一所大型公立精神病院,那里有超过一千名病人,坐落在城区的中心。如果他去了那里,那么这幅《星月夜》(图1)将不复存在。圣雷米以南的圣保罗·德·莫索尔精神病院恰好是一个集疗养院、修道院和画室于一体的场所,院里只有41名病人,在这里凡·高能够被友善对待。这也是凡·高能够自愿进去接受治疗的原因之一。莫索尔精神病院的创始人认为亲近大自然能够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于是在院区周围种满了橄榄树和柏树等植物。然而,在住院治疗期间,凡·高频繁发病,使得医生不得不强迫他停止画画。提奥为其支付了所有的治疗费用,并且要求精神病院给凡·高一个独立的空间作画,无奈之下,医院只好给了凡·高一间一楼的房间作为专门的画室。在那之后,医生们便意识到,唯一使凡·高作为正常人生活下去的办法,就是让他不停地画画。
凡·高没日没夜地画画,在人们眼中就像个疯子一样。实际上,绘画始终是凡·高努力向前的动力,他创作这些画是在与病情对抗,而不是受病情的启发。在精神病院待过一些时日之后,他透过医院的铁栅栏,发现外面的麦田、橄榄树、葡萄园以及远处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无比美好。最初,他只是透过铁窗描绘这些远景,在他病情稍作稳定之后便被允许外出,于是无尽的风光尽收眼底。凡·高在此创作出至少150幅作品,当然也包括《星月夜》。
三、日本浮世绘对凡·高的影响
1889年6月,文森特在给提奥的一封信上写:“我画了一幅橄榄树的风景和一张星空的新作品……通过向德拉克洛瓦借鉴——并非流于表面——通过色彩和那种自然流露而不是追求精准的绘画风格,是可能表现出比巴黎远郊或夜间俱乐部更纯洁的乡村自然的。”这封信中谈到的“一张星空的新作品”便是凡·高代表作之一的《星月夜》。
如果把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图2)和凡·高的《星月夜》放在一起比较,很容易就能看出后者的星空仿佛就是前者扭曲之后的浪花。不仅如此,葛饰北斋笔下的浪花采用的丰富多样的蓝色也被凡·高运用到了《星月夜》的夜空中。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凡·高的《星月夜》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凡·高的童年时期,正好是日本文化西入的时候,于是他从小便接触过一些绘有日本浮世绘的商品。此外,凡·高在巴黎的时候还专门临摹过一些浮世绘版画,例如歌川广重的《大桥安宅骤雨》(图3)。凡·高晚年的创作一改他早期昏暗的色彩,变为明亮的对比色搭配,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受到不少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当然,对其产生较大影响的也包括他崇拜的大师德拉克洛瓦及同时期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毕沙罗等。这一时期正好又是新的合成颜料的发明时期,凡·高也充分利用了时代带来的便利。
纵观凡·高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期间创作的作品,会发现其越来越多的画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从大面积的纯色背景、深色的轮廓线、省去的阴影、扭曲的透视即可看出。例如送给弟弟提奥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小文森特受洗的礼物《开花的杏树》。
四、在星空中消散
关于《星月夜》的灵感,早在凡·高创作之前,他就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透过铁栅栏的窗户,我可以看到一片封闭的麦田……在早晨,我在麦田上方看到了日出时的灿烂光芒。”在另一封信中他又写:“今天早上,我在日出前很久就从窗口看到了乡村,除了晨星,什么都没有,晨星看起来非常大。”从信中可以看出凡·高计划画《星月夜》用了不少时间,因为在他的多封信件中多次提到夜空、月亮、树木等。
《星月夜》这幅画已经被确认为描绘的是位于精神病院二楼的凡·高的卧室窗户以东的景色,他其实已经画过许多张类似的素描手稿或者油画,但《星月夜》是唯一一幅夜景。当时他被规定不能在自己的卧室作画,这意味着这幅画是他白天在一楼画室完全依靠记忆和想象完成的。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高更对他的影响,因为高更曾指着凡·高的头对着他大喊“要用你的头脑作画”。尽管凡·高更热衷于基于观察进行创作,但他在不被允许在自己卧室里画画的情况下,还是凭借对窗外的印象及自己的想象完成了这幅作品。凡·高有很多表现窗外风景的作品,都是采用了类似《星月夜》这样的对角线构图,从左下角到右上角,描绘了连绵起伏的丘陵。画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是左侧弯曲的柏树。凡·高曾在信件中谈到柏树就像埃及方尖碑一样美,他将柏树与古代文明中的太阳象征联系起来。其实,这些柏树并没有画中显现得那么大,在西方地中海地区,柏树更多是和墓地、死亡联系在一起的。在凡·高眼中,柏树却有着阳光的一面,他曾向弟弟解释,柏树是“阳光普照的大地上的黑暗区域”,但是他也折服于这种树在风景中弹奏“最有趣的黑暗音符之一”的强大能力,这更是说明了柏树象征着凡·高的内心处境,即便身处黑暗的环境,备受病痛折磨,但依然满怀一颗炽烈的心。
在这幅饱含感情的作品中,带有强烈运动感的旋转笔触汇聚成了梦幻般的星河。当我们观看这幅画作时,眼睛会不自觉地跟着旋转,从外到内,最后定睛在被白光包围的黄色圆圈上。天空中滚动的旋涡赋予了画面流动性和连续性,使画面仿佛拥有一种神秘且永不枯竭的能量。凡·高作为现代艺术的开创者之一,引领了从描绘外在转向以一种新的观察方式描绘内心的潮流。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凡·高甚至把大量的管状颜料直接挤到画布上,然后用他标志性的短画笔或者刮刀直接在颜料上刮出痕迹,使得画面的笔触感非常强烈,这也是后印象派其他画家不具备的特殊表现方法。
在画面下方是一排排小而密集的房子形成的村庄,并且每一座房屋的窗户都闪耀着黄色的光芒。他仿佛发现了黑暗中灿烂光芒的力量。他在给妹妹的一封信中写:“在我看来,夜晚的色彩常常比白天更加丰富,有紫罗兰色、蓝色和绿色。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很容易就发现一些星星是柠檬黄色,一些则发出粉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光。很明显,如果要画出星空,在蓝黑色的背景上加上白点是远远不够的。”显然,凡·高在这幅作品中再次借鉴了他一直崇拜的榜样德拉克洛瓦及对比色原则。在巴黎的时候,凡·高经常去卢浮宫看德拉克洛瓦的壁画,并且他还大量阅读了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相关著作。
尽管凡·高否认《星月夜》有任何的宗教异议,但这幅作品无处不反映了凡·高的宗教成长经历。《圣经》里记载,约瑟做了一个梦,并将这个梦告诉了他的兄弟们:“我梦见太阳、月亮与十一颗星星向我下拜。”这句话正好对应了画中的十一颗星星。除此之外,画面中唯有的两处纵向构图的便是柏树和教堂了,柏树贯穿整幅画面,教堂则位于画面中心,伫立于村庄里。画中的教堂其实并不像圣雷米的圆顶教堂,反而更像凡·高早期作为传教士时候熟悉的荷兰教堂。教堂的穹顶仅仅是刚刚超过了山丘一点点,但就是这一点点的凸出,便打破了远处山丘连绵不断的轮廓线,使整个横向构图的画面更加稳定。大自然对他来说就是无限的创作源泉,群星则具有深刻的精神意义。《星月夜》可以说是凡·高在寻找的风景画的本质,是将力量、活力、孤独、死亡、梦想合为一体的作品。这幅作品超越了具体的时空和形式,提供一种引人深思的精神体验。或许用凡·高生前写给他弟弟但未寄出的一封信来解释《星月夜》最合适不过:“画家的一生,选择死亡并非难事,声明一下,关于死亡,我一无所知。我对自己说,为什么在苍穹中闪亮的星星总是那么遥不可及。或许,只有死亡才能到达那浩瀚的星河,而暮年的安详离世,只是朝着星河的徜徉漫步。”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星月夜》的剖析,深入探究了凡·高去世前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以及他的创作灵感来源和想表达的情感。这一时期是凡·高作品较为成熟的阶段,同时也是他饱受病痛折磨的时期,读懂凡·高此阶段的作品能够进一步走进凡·高的内心。如果想要更加透彻地了解凡·高传奇的一生,或许可以拉长时间线,从凡·高执笔画画的时候开始研究。
参考文献:
[1]梅茨格.凡·高[M].赵宏伟,姚珊珊.译.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8.
[2]苏.梵高手稿[M].57°N艺术小组,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3]张程程,汪代明.视知觉理论视阈下的《星月夜》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5):119-123.
[4]王慧君.油画作品《星月夜》艺术特点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9(5):70-71.
[5]高璇.浅谈油画色彩语言:以梵高为例[J].色彩,2023(7):104-106.
作者简介:
方子健,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艺术。
吴茜颖,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