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大写意花鸟画章法布局研究

2024-08-20 00:00:00张红杰王晓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7期

摘 要: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擅写意花鸟。写意花鸟画的章法是画家主观情感、审美及绘画境界的具体化,他的画中形象常夸张奇特,笔墨之凝练、意境之深远让观赏者无不为之惊叹。“墨点无多泪点多”,寥寥七个字说出了他对绘画、对艺术的追求。有关章法,谢赫的“六法论”中有经营位置,《历代名画记》里也提到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分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独特的章法布局,结合他特殊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剖析其绘画风格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八大山人;大写意;花鸟画;章法布局

一、八大山人的生平

八大山人名朱耷,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作为前朝宗室,他的一生注定命途多舛,生时不容于俗世,却有非凡的艺术才情。在朱耷19岁那年,明灭清立,国破家亡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当时清王朝对明朝宗室之人采取高压政策,迫使八大山人在23岁那年削发为僧。“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在寺庙里,八大山人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参悟禅道、晨钟暮鼓的时光。之后,八大山人离开奉新来到了青云谱道院隐居,开始了他的书画创作之旅。及至62岁时,他把道院交给道徒,离开青云谱,在南昌抚河桥附近修筑“寝歌草堂”,开始了晚期的艺术创作,一生贫困潦倒。

苦难引发悲剧,悲剧触及内心,八大山人的经历迫使其绘画艺术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在署款时,他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看起来像“哭之”“笑之”几字(图1),以寄托内心哭笑皆非的悲苦之情。对于八大山人这个名号,有着一个认可度较高的解释:“朱”字去掉中间的“牛”,“耷”字抹掉下面的“耳”。古代的“牛耳”代表着权力,“牛耳”一拿,朱耷便从明朝的皇族贵胄变成了清代落魄的“八大”。最终,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冬,八大山人病逝于“寝歌草堂”,他曲折离奇的一生落下了帷幕,享年79岁。

二、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

八大山人的大写意花鸟画是中国水墨画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写意画沿袭前人之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遵其本心,笔墨凝练,意境深远。曲折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绘画作品有着比常人更加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这离不开他明朝宗室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画作并不像其他画家一样直抒胸臆,而是把内心的压抑、悲愤用画笔曲折地表现出来。

他出生于皇室家族,自幼接触文人画艺术风格的熏陶,花鸟画上传承了陈淳、徐渭的写意花鸟画风,又凝练了极具个性的奇简冷逸的绘画风格。如《荷鸭图》《独立睥睨图》等,其中描绘的鱼、鸭等动物表情奇特,多眼白向上,隐晦地表达对清王朝统治的悲愤却又无法反抗的别扭感,使人在观赏的同时可以体味到其中蕴含着的强烈的遗民之情。

总的来说,八大山人的绘画特色就是一个“少”字,有时满幅大纸只画寥寥数笔,一鸟或一石,却神情毕具。他在自我和本质的驱动下形成的构图观念,不仅融合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也融入了禅宗的色空观和道家的阴阳观。这一切最终形成了他作品中的自我表达和鲜明的个性,寥寥数笔却并未让人感觉到苍白无力,而是浮想联翩,其随心所欲的表现形式让作品融会贯通,富有生气。

三、八大山人绘画风格的转变

八大山人的艺术特色更多地展现在花鸟画方面,独特的画风使其成为中国画史上的一代宗师。他的绘画风格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摸索期(1648—1680年),中期的灵感迸发创造时期(1681—1690年),晚期绘画风格的高度成熟期(1691—1705年)。

早期朱耷的画面构图形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和他所受的宗室教育有关,画中构图大多可以看到陈淳、徐渭等艺术大家的影子。朱耷虽模仿其构图,却又与其大开大合不同,在章法的处理上透露着严谨。例如他的《菊石图》就不同于陈淳的《菊石图》,他小心地将菊花藏在石头后面,石头和地面接触得极少,使得观赏者品画时可以感受到山石的岌岌可危及菊花小心翼翼的状态,这也和当时明王朝的动荡所带来的不安感有关。

朝代的更迭,对身为皇家贵族的朱耷来说不仅代表着“国亡”,也意味着“家破”,他被迫削发为僧。重重苦难、许多不忿使八大山人的心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在书画创作方面让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八大山人在创作时选用极简、夸张的造型,将自己内心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融入作品,鼓腹的鸟、瞪眼的鱼、一足着地的鸟等,处处透露着他鲜明的爱恨及不向清王朝妥协的态度。我是谁?我究竟为谁而活?究竟何处是出路?这时的八大山人达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随着灵感不断迸发,他开始渐渐显露出只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笔简意赅,神气十足,作品完成了由“繁”至“简”的转换。

到了晚年,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到达高峰,当他褪下僧袍,他仿佛找到了自我,如入无人之境。这时八大山人的画面大胆留白,造型更为夸张,他的笔墨越来越少,构图也越来越简化。在许多画中,都能看到他变形的几何体式的动植物形象,作品逐步由“简”入“势”。一根藤,一棵树,抑或是一个墨点,都凝练了其深刻本真的内心,大有“一花一世界”之感。

四、八大山人作品中的章法布局

章法布局是中国画创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甚至被强调为第一的地位,大写意花鸟需注重更甚。早在晋代,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关于谢赫“六法论”中的经营位置,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愚谓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经营位置也就是我们说的章法布局,近代以来多以构图称之。

什么是章法布局?章法是针对画面局部内容主次关系、物体姿态气势的处理方法,例如一朵花、一棵树,抑或是藤蔓缠绕的走势,都是画面布局的一部分。将小的布局进行艺术处理,使得局部服从于整体画面的构成需要,这就是章法。布局着眼于全局结构,一幅画需要花、草、石、鸟、虫等不同的形象进行组合,如何让其和谐合理地立于同一画面当中并符合国画审美,包括留白及画面外的空白布白都属于布局。布局是由许许多多小的章法完成的,章法又统一在布局的框架当中。

当代画家李苦禅曾这样评价八大山人的章法:“八大山人的章法,大处纵横交错,大开大合,小处欲扬先抑,含而不露,张弛起伏,适可而止,绝不剑拔弩张。这样,自然在冲突中产生了和谐之感。”八大山人在创作时不局限于形体的相似,而是更为注重通过掌控画面布局,借所画对象表达本我心境。他独特的章法布局形式使画面更具韵律感,促使大写意花鸟画开创了一个新的篇章。

(一)三线式构图法

八大山人绘画作品中的构图形式达到了极少数人才能够表现的简练。他卓越的地方在于能够以少胜多,观赏其写意花鸟画,能够感受到画中的每一笔都得以充分表现,寥落的几点星星之笔配合大面积的留白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无尽的遐想空间。他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横跨于仿古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

八大山人的作品《残荷飞禽图》(图2)采用三线式构图,一荷叶、一莲蓬用交错的方式立于画面当中,未画荷花却尽显凋零,但枝干仍不曲折。一孤鸟独脚立在荷叶上,体态丰盈,形神兼备,眼珠向上作白眼之态,似休息,更似在冷眼观望冰冷的世界。全画通过置陈布势的巧妙安排,“简”而不“散”,表达了画家一生坎坷蹉跎,却依旧对人生充满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倔强。八大山人用极简的绘画语言,让我们读出了他内心的悲鸣和怅然。

(二)特写式构图法

这种构图手法通常通过突出某一物体或某一局部,并进行详细的描述,使画面极具张力。例如图3,画面上只有一鸟一石,正中心的孤鸟独一脚立于石上,另一脚蜷起,闭目低头,似在歇息。画家善用滚笔、转笔,枯湿浓淡,知白而守黑,使得画面一团和气。特写式构图使画面更具感染力,能够通过姿态、神色的表现让人感受到画家对社会的不满。

(三)三角形构图法

八大山人善于用线来分割空白,形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构图法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体现。如《鱼镜心》(图4),斜着的鱼似一条横线,尾高头低,鱼儿圆圆的眼睛翻向上方,好似在思考什么,寥寥数笔却神情兼备。画中鱼儿与左上方的题跋形成一个斜着的三角形,使得画面中的鱼虽未动,却形成了一种流动的“气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韵生动”。

八大山人画面中的“少”与常人不同,他是将画面进行分割,看似一个画面中物体极少,但流动式的造型皆在引导着画面的走势。动物的动感与观赏者进行另一种境界的交流,从而使得画面有更强的故事性,这种构图手法在他早期的山水画中也有体现。

(四)点线面的构图形式

绘画中,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形体、物象,都可归纳为点、线、面三个最基本的形态。用点线面分割画面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式美和秩序美。从构图看,八大山人非常善于利用空间、驾驭空间,他的花鸟画正是灵活运用了点线面的动态走势,使线不仅有造型上的意义,更具有气势、面积以及厚度,使画面富有韵律感。

如图5所示,八大山人绘制的《湖石聚禽图》,山石绘制十分简洁,几笔粗线条勾勒出石块轮廓,四只小鸟运用点、线、面进行绘制。四只体态圆润的鸟儿一昂头,一低头,一小寐,一缩脖,灵动不已。画面体现出了别样的张力,这是一种难以用文字表达的独特语言。八大山人以特殊的章法布局,向世人呈现了一幅幅精彩绝伦的艺术作品。

五、结语

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在早、中、末期是有所不同的,生活在改朝换代的时代,他的心境注定不断变化,这也是他绘画风格最终形成的诱因。八大山人的大写意花鸟画有着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和气韵特色,赋予了中国花鸟画新的生命力。他通过诗偈、印章和款识(花押)的辅助形式,传达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无不受到八大山人绘画风格的影响,其潇洒的笔墨、独特的布局形式最终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邵仲武,赵文静.八大山人的生平及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2]朱婧文.浅谈八大山人艺术风格的转变[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2):193,194.

[3]丁家桐.八大山人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红杰,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与书法(中国画)。

王晓东(通信作者),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与书法(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