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引入西画技法以来,经几代人的创作积累和理论探索,现代水墨人物画蓬勃发展。2022年是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诞辰120周年,为纪念其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和春风化雨的师者心,创作系列水墨人物画作品,并在创作过程中,对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题材问题、造型问题和笔墨问题产生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水墨画;人物画;艺术创作
顾恺之于《魏晋胜流画赞》中有言:“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水墨人物画在中国画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上自五代的石恪、宋代的梁楷,下及明代吴伟及清代的闵贞、黄慎、任伯年等人,为传统水墨人物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虽可直接借鉴的传统笔墨不及山水花鸟画丰厚,但仍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脉络。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将传统的中国画用笔方式与西方的解剖、透视、造型等技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传统中国画笔墨语言与西方绘画造型语言相结合的“混血儿”,即现代水墨人物画。后经蒋兆和等的艺术实践,这一画种有了长足发展,如今已与古代水墨人物画有了明显区别,摆脱了“传统写意人物一味追求‘得意’而相对‘忘形’的历史缺陷”[1],形成了一种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新的传统。
作为现代水墨艺术的探寻者,笔者一直在尝试于现代水墨人物画路径中进行创作,立足于复旦大学的工作实践,将创作目光投向这所百年高校中的现代师生与历史人物,渴望将水墨人物创作与高校文化宣传结合起来。2022年恰逢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120周年诞辰。“微分显万象,平生问几何,一生一卷诗”,苏老是中国近代数学主要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他在教坛辛勤数十载,培养了一大批院士和国际级数学大师。为纪念苏步青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和春风化雨的师者心,笔者在浩瀚如海的档案资料中寻觅灵感,两次前往苏老故居收集采风,创作出系列水墨人物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对于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题材问题、造型问题和笔墨问题,笔者产生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一、观照现实,传达文化:现代水墨人物画的
题材问题
题材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关系到创作内容的展开,还决定着艺术语言的使用[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大放异彩,艺术家们自觉肩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现实热点问题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现代水墨人物画也是如此, “人物画课题关涉艺术与社会、时代及人生,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物画坛始终贯穿着一条现实主义的主线,这条发展之路一直在拓展中不断前行”[3]。与此同时,创作灵感离不开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绘画题材通常是艺术家自身对生活与时代的印象及感受的具象化,承载着画家的思想与情感[4],这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等观点不谋而合。在复旦大学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乏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复旦重要历史人物就是笔者最主要的创作题材。
关于纪念苏步青的系列画作,在苏老诞辰120周年的节点上,笔者通过查询和阅读档案资料,系统回顾了其心怀家国、璀璨如星的一生。苏步青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小山村,童年在放牛喂猪之类的农活中度过,却在十岁之际就写下了“牵着卧牛走,去耕天下田”的豪放诗句,满含兼济天下的情怀。苏步青于十七岁时远赴日本留学,十二年潜心钻研,在仿射微分几何等研究方向上成果斐然,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空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纷至沓来的橄榄枝没有动摇他科学救国的满腔赤诚。1931年初,他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前往浙江大学任教,后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来到复旦大学,任复旦大学教务长,1978年任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与陈建功等数学家共同拉开了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的序幕,创立了国际上公认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在复旦期间,苏步青创建并担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数学人才和一位位享誉国际的数学家。苏老曾说:“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毕生奉献于中国数学和中国教育,苏老眼中始终闪烁着不灭的光辉,晚年他还多次前往黄山,登山游览。“踏遍青山人未老”,是笔者瞻仰苏老旧照时最突出的感受,故以此为灵感,创作出大尺幅水墨人物画《踏遍青山人未老》(图1),纪念苏老肩挑大义、报国为民的人生旅程。
二、意象造型,气韵生动: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造型问题
传统水墨画追求“得意忘形”,对于造型问题往往不多做考虑。20世纪30年代,“徐蒋体系”推动中国画实现现代转型之后,如何在写意和意象造型结合的基础上继承中国画的水墨传统和以线造型的特点,实现形象准确、形态生动,成为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新课题。杨威和李卓毅两位研究者认为,“造型”扩大点说包括构图、人物重心、比例、运动规律以及道具等[5]。石坤坤更是直接提出,“造型问题是水墨人物画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对山水画、花鸟画等同样重要,但“相比之下人物画对造型的要求更高,尤其是水墨写实人物画,更是要求造型精准”。同时,他认为,由于人物本身是“有骨、有肉、有灵魂的、活生生的机体”,所以人物画在造型上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骨”的问题,即解剖和透视;第二,“肉”的问题,即表情和动作;第三,“灵魂”的问题,即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6]。结合这些艺术家和研究者的观点,笔者在创作中对造型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主要放在了画面构图、动作情态、情感表达三个方面。
在画面构图方面,《踏遍青山人未老》是1.28米乘2.2米的大尺寸作品,采用了三分构图的方法,将人物置于右侧三分之一的视觉重点处,同时留下大范围空间绘制背景,以展现辽阔深远的风格。背景中的远山沿对角线自左下伸展至右上,山间水流、层云、青松相间,疏密排列,错落有致。作品《毕生事业一教鞭》则采用中心构图法,将人物放置在画纸中央,背景是象征苏老工作地的复旦校门,校门内是写意表达的丛树,增加背景厚度,画面下部是一张放置着话筒的讲台,作为前景简单布置,让整个构图形成前、中、后的丰富层次。作品《情系学生》虽大体上也采用中心构图的方法,但稍有不同,画面前景在整个构图中所占比例增大,以增强画面纵深感,人物看似远离观者,实际上仍处在视觉重点处,观者随学生听讲的方向一齐望向苏老,更增添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人物动作和情态方面,为了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笔者特地找来一位身高与苏老相同的模特,以及一件与苏老衣物相似的披衣,仔细观察,同时查阅了许多历史照片,连苏老脸上的皱纹、对待学生亲切慈祥的表情都深深印刻在脑海之中,之后再起笔创作。以《踏遍青山人未老》为例,作品中苏老身着长风衣,左手握帽,右手拄拐,头偏右侧,眺望右方的远山。目光远眺,神态自若,表现其不断攀登高峰仍气定神闲的姿态。在创作《毕生事业一教鞭》时,用于参考的历史照片是苏老的一张演讲照,照片只呈现出人物的上半身:整齐地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左手拿着演讲稿,微微倾斜身体,弯腰陈述,与听讲的学生很是亲近,显示出平易近人的样子,右手则垂在身侧,看不到具体动作。艺术创作离不开基于现实的合理想象,从照片中可以发现,苏老面前是一根置于支架上的话筒,那么其身前必定有放置话筒支架的桌子或演讲台,加之苏老身子微倾,那么右手应当是扶或撑在桌面上以支撑身体。基于此,笔者于脑海中将人物动作补充完整,经由笔墨再现出来。《毕生事业一教鞭》尺寸不大,相对也更容易把握人物形态。
在情感表达方面,笔者力求通过作品传达苏老不同人生阶段共通的爱国情、报国志和赤子心。1983年苏老已来到复旦超三十年,出版了多部专著,培养了大批学者,领头成立了全国计算几何协作组,团结各地精英共同推动中国相关学科的发展。笔者选取了苏老在课堂上的一个场景,意在表现其在科研与治学中的辛勤,背景中的复旦校门通往之地,是苏老工作、生活的场域,与苏老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紧密关联,也是其“毕生事业一教鞭”思想的外化表现。作品《踏遍青山人未老》,题名中便已饱含苏老上下求索、矢志不渝的赤子之情,其中,“青山”既是苏老常去攀登的黄山,也象征着苏老奉献一生的数学、科研和教育,是他无法放弃的事业,“不变”的是“他日移山酬壮志,今朝挥笔绘神州;细培精育更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凌云壮志,这是他永恒攀登的高峰、终身奉行的自我要求。这样丰富、伟大的内心世界,是笔者决心为苏老创作水墨人物画的起因,也是为作品注入思想灵魂的精髓所在。
三、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现代水墨人物画的
笔墨问题
现代水墨人物画并未脱离水墨画的范畴,则必然会涉及用笔与用墨的问题,在吸收了其他画法的基础上,甚至会比传统国画更“关注自身与传统水墨之间的创作逻辑”。郎绍君对于笔墨问题的重要性有精彩的阐释:“毛笔、水墨依照一定程式在纸、绢、壁上作画时产生的点、线、面、团、叠加、渗透、摩擦、转折,行笔疾徐、轻重、粗细,用墨运水多少所产生的光涩、枯润、曲直、方圆、厚薄、齐乱种种效果,这些效果引出的刚柔、遒媚、老嫩、苍秀、生熟、巧拙、雅俗种种感受,创作者内在世界、外在操作与这些效果、感受的诸种关联,以及人们在创作、欣赏过程中形成的对它们的感知方式与习惯,都凝结在笔墨话语之中。”[7]因此,在创作水墨人物画时,如何用笔、用墨,墨水与其他色彩如何协调、统合,都是绕不开的问题。
在创作现代水墨人物画时,传统勾皴擦染的技法同样不可或缺。中国绘画的核心讲究用线而非用光影,线条或“密不透风”,或“疏可走马”,疏密排列,勾皴擦染也是151412c4adc7e2005a485bf053edd450为使线条更柔和、更协调。在草图起型之后,先用笔勾勒,以墨色勾出物象外形。根据人物的身形轮廓、衣料起伏,线条也有着顿挫转折变化。之后,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汁、长短粗细不同的笔法,将人物皮肤的纹理、衣物褶皱处的凹凸明暗等表现出来。传统山石绘画中,皴法使用颇多,但在现代水墨人物画里则不必多,而在于准确、适当。同时,也可使用淡墨皴擦复染,将颜色慢慢渗透入纸,让皮肤、衣料显得润泽饱满,富有气质,同时丰富画面。
在着色方面,笔者秉持“随类赋彩”的原则,用墨用色都比较传统,在保证系列作品的不同画作具备色彩统一性的前提下,针对作品想传达的文化观念,追求淡雅含蓄的画面效果。《踏遍青山人未老》中,除肤色外,人物所穿的风衣、靴子,以及背景中的远山、青松,所用颜色均不突兀,或与墨色接近,或是由不同深浅的墨水调配而成,使得画面层次分明的同时又协调一致,保留了传统水墨的韵味。《情系学生》里,除背景模型船上飘扬的彩带以彩色点缀之外,黑板、人物的衣着、讲台等,均是墨色点染铺陈而成,显出传统气质。现代水墨人物画虽比传统写意人物更趋写实,现代人物的衣着、所处场景的颜色也更丰富多彩,但在创作中,仍可通过对水墨和传统色彩的把握,营造出极富中国画风格的现代作品。
四、结语
自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引入西画技法以来,经几代人的创作积累和理论探索,现代水墨人物画这一新画种已初具形态,同时也具备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虽与传统写意人物画有明显不同,现代水墨人物画取其精华,博采众长,在题材问题上勾连时代精神,呼应高校文化,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一个具体方向;在造型问题上化约具象,生动流畅;在笔墨问题上承继传统,开拓风格,赋予传统水墨符合时代的新发展。借苏步青诞辰120周年的机会,笔者将自己对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思考与探索化作笔墨实践,勾皴点染,兼工带写,谨以画笔,以志敬意。创作是每个画家的使命,笔者还将继续沿路前行,创作出更多表现人物风范、传扬高校文化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宋子伊.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创作谈[J].美术,2022(12):66-69.
[2]马杰.介入当下:我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认识[J].美术观察,2023(3):134-135.
[3]宋子伊.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创作谈[J].美术,2022(12):66-69.
[4]曹磊.水墨变象:曹英信水墨画创作[J].美术,2022(12):148-149.
[5]杨威,李卓毅.现代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再认识[J].美与时代(下),2022(6):90-93.
[6]石坤坤.当代水墨写实人物画研究概述[J].大众文艺,2012(4):49.
[7]郎绍君.论笔墨[J].美术研究,1999(1):24-28.
作者简介:
蔡志华,复旦大学总务处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与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