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宋代社会中文人审美趣味的转变和市民阶层地位上升对宋代绘画题材选择的影响,这些变化为货郎题材风俗画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基础。基于此,详细论述宋代货郎题材风俗画在构图形式、章法布局、写实表现和审美意蕴方面的艺术特点,通过研究,揭示宋代货郎题材风俗画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以促进人们对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关键词:宋代风俗画;货郎题材;艺术表现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艺术昌盛的时期,绘画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其中,货郎题材风俗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成为宋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民生百态,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
一、宋代货郎题材风俗画诞生的社会背景
(一)文人审美趣味转变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夜市、酒楼、茶馆等娱乐场所的兴起,使市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士人阶层开始崛起并逐渐在文化和政治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文人学士不再满足于传统文人画的模式,而开始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对民间风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追求的是真实、自然和生动,希望通过画作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货郎为题材的风俗画应运而生,成为文人画家们表达审美趣味和追求艺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宋代文人对意境和气韵的追求促进了以货郎为题材的风俗画的发展。宋代文人注重“文”的修养和“意”的表达,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不似之似”的境界[1]。在这种审美理念的指导下,文人画家们开始关注货郎这一平凡而真实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货郎的形象和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仅展现了货郎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还通过画作传达了货郎所代表的勤劳、朴实和坚韧的精神品质。此外,宋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为货郎题材风俗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宋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促使文化艺术领域得以繁荣发展,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不断涌现。在这样的环境下,货郎题材风俗画得以广泛传播并被大众所接受,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市民阶层地位上升
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手工工匠和商人组成了新兴市民阶层。这一阶层在经济领域逐渐壮大,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日常生活、交易往来、休闲娱乐等,都成为风俗画家们观察和描绘的对象。货郎作为市民生活中常见的商贩形象,他们的勤劳、智慧、朴实等品质,以及他们与市民之间的互动,成为风俗画家们创作的重要素材[2]。这种基于市民生活的艺术创作,不仅使得风俗画作品具有更强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还更容易引发市民阶层内心的共鸣。
市民阶层地位的上升影响了文化艺术的审美趣味和文人画家的创作方向。在宋代之前,文化艺术主要服务于贵族和上层社会,其审美趣味和创作主题多围绕宫廷和宗教。然而,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地位的上升,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逐渐得到重视。市民阶层更加偏爱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这种审美趣味促使了风俗画的兴盛。风俗画家开始关注市民生活,将市民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对象,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市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这种创作倾向的转变,促进了风俗画在宋代的广泛发展,并成为当时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市民阶层地位的上升还推动了文化艺术作品的民主化进程。在宋代之前,文化艺术主要服务于贵族和上层社会,社会底层人民很难接触到文化艺术作品。然而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地位的上升,他们开始参与文化艺术的创作和欣赏。风俗画作为一种基于市民生活的艺术形式,其创作和欣赏都更加民主化和平民化,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欣赏到这一艺术形式。
二、宋代货郎题材风俗画的艺术表现
(一)构图形式
宋代货郎题材风俗画的构图形式是画家们精心构思与巧妙技艺的集中体现。这不仅彰显了货郎这一社会角色的独特魅力,还通过巧妙的构图技巧,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宋代市井世界。
宋代风俗画家善于运用开合、聚散等构图手法来营造画面氛围。在以货郎为题材的风俗画作品中,画家通常运用人物的布局、商品的摆放及街景的描绘等手法,营造出一种热闹而有序的市井氛围。例如在货郎的摊位周围,画家通常会精心安排一些市民在选购商品,或者孩童在围观嬉戏。这些人物的动态与静态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既紧凑又不失秩序的画面效果。同时,对街景的描绘也极具匠心。远处的建筑、树木等元素与近处的人物、商品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开阔而深远的画面空间。如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图1),他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货郎挑担行走在村头,被众多妇女儿童围观的场景[3]。画面中,货郎的形象鲜明,成为观众视线的焦点,与周围的人物和背景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宋代市井世界。李嵩运用了开合、聚散等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既热闹又有序,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主宾关系的构图方式,不仅突出了货郎这一主角的重要性,还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在构图方面,还有满构图、边角构图等多种构图形式。满构图使得整个画面都被丰富的元素所填满,呈现出一种热闹而紧凑的视觉效果,如苏汉臣的《货郎图》(图2)。在这种构图形式下,货郎与儿童、商品等元素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画卷。而边角构图是指画家巧妙地利用画面的边角位置来安排元素,使得画面更具有张力和动感。货郎通常被安排在画面的边角位置,与周围的市民、商品等元素形成一种有趣的互动关系,从而引导观众的视线在画面中穿梭游走。
(二)章法布局
在章法布局上,宋代货郎题材风俗画格外注重整体感。画家通过巧妙的布局安排,将货郎与周围环境、其他人物及物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具体来说,画家们常常采用横轴或立轴的形式进行画面布局,横轴给人以自然宽大之感,立轴则带有庄重肃穆的气息。这些不同的形式不仅体现了画家的个人风格,还适应了画作主题,满足了内容需要。在画面中,货郎往往是画面的主体,其形象生动鲜明,是画面的视觉焦点。而货担上的物品和周围的场景则通过画家的精心设计,与货郎的形象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4]。这种整体感不仅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还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深度。
此外,画家还善于运用空间感和层次感来营造画面氛围,如李嵩的另一幅《货郎图》(图3)。他通过巧妙的布局,将货郎、货物、儿童、草木和谐地安排在画面中,使得画面中的各个元素既有各自的位置和重要性,又相互呼应、协调统一。一方面,货郎、货物、儿童与后方的树枝构成一种呼应关系;另一方面,以画面中央为分界线,货郎、儿童与货物和其他儿童构成了另一种呼应关系。这种巧妙的布局呈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并使画面形成了戏剧性冲突。此外,在章法布局上表现出疏密有致的特点。李嵩在《货郎图》中,通过精心布局,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和物品既有密集的地方又有稀疏的地方,形成了一种既紧凑又疏朗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不仅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自然,还让人在欣赏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货担上的物品布局方面,画家往往将重要的物品放在显眼的位置,而将次要的物品放在较为隐蔽的位置,通过这种对比和变化,使得画面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三)写实表现
受宋代理学体系的影响,宋代风俗画主要追求对物象的写实性表现,即通过笔墨、色彩等,将物象的材质、质感、重量等特性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画家们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变化,精准地捕捉货郎及其商品的形态和细节,使得画面中的物象仿佛触手可及,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在宋代货郎题材风俗画中,画家通过色彩的变化,细腻地描绘出货郎及其商品的材质和质感。例如,苏汉臣的《货郎图》是一幅重彩风俗画,货郎、儿童的衣物,推车上的漆器、算盘、乐器、玩具及生活用品等各类商品,以及作为背景的牡丹花,都在不同颜色的渲染下显得格外细腻且真实。这种色彩的运用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5],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物象的材质。此外,一些画家还善于运用线条来强化物象的质感。他们运用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不同的笔法,精细地勾勒出物象的轮廓和纹理。这些线条既准确又富有张力,使得画面中的物象更加立体和生动。特别是货郎及其商品的轮廓线条,既体现了物象的形态特点,又传递了物象的质感。这种线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还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物象的内在特性。
(四)审美意蕴
宋代风俗画家在描绘货郎及其生活场景时,运用构图、章法、笔墨等的独特性,创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和生动的细节表现,体现了货郎题材独特的审美意蕴。画家表现的货郎题材风俗画能够传达出一种雅俗共赏的美感,使得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宋代社会的独特风貌和人文情怀。这种意蕴的表达,既是对货郎生活的一种赞美,又是对宋代社会风貌的一种深刻展示。画家通过或轻或重、或快或慢的不同笔触变化,表现出人物和货物的细节,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受宋代“尚意”书风和画风的影响,在表现货郎题材风俗画作品时,画家将笔墨意蕴充分地发挥出来。他们不拘泥于物象的形似,而是追求一种“意在笔先”的艺术境界。在表现人物和商品时,他们往往运用凝练和生动的笔墨,将人物的神韵和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将商品和所处环境的质感和韵味充分表现出来,体现出当时的审美理想。
三、结语
宋代以货郎为题材的风俗画,是那个时代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一题材的画作不仅记录了当时市民阶层生活的生动画面,还深刻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文化、经济和审美风尚。从文人审美趣味的转变到市民阶层地位的上升,这种社会背景为宋代货郎题材风俗画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在艺术表现上,无论是构图形式的独特、章法布局的巧妙,还是写实表现的精湛和审美意蕴的表达,都展现了宋代风俗画家们的卓越才华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这些画作不仅能够让我们一窥宋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而且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姚雨晨.人间烟火:以市井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画探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23.
[2]褚琪.宋代市井风俗画与社会文化的相关性[J].艺术大观,2023(8):52-54.
[3]赵婷.宋苏汉臣《货郎图》与李嵩《货郎图》中人物形象对比研究[J].荣宝斋,2024(1):134-139.
[4]宋舒玥.雅俗共赏:从《货郎图》看宋代文人与市民阶层的审美转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8):133-136.
[5]王洪涛.货郎、婴戏、牧归、盘车:两宋风俗画的俗与雅[J].艺术品鉴,2022(31):54-63.
作者简介:
杜蒙蒙,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